鐵公雞閻錫山:吃粥舔碗,卻砸錢辦教育,葬禮蔣介石送上四個字

2020-12-19 海佑講史

所謂亂世出豪傑,中國的民國時代就是一個非常熱鬧的年代,隨著大清覆滅,各路軍閥應運而生,這些人都是一方豪傑,而且各有各的特點。

但對老百姓而言,軍閥的特點不過是飯後談資,真正讓大家在乎的,還是這個人是不是為老百姓著想。

在眾多軍閥中,為老百姓稱道的,閻錫山算一個,他統治山西三十八年之久,硬是在亂世中為老百姓開闢了一方樂土,連當時美國的《時代》周刊,都對他讚譽有加,稱他為「和平軍閥」。

許多名人小時候都有一番苦日子,閻錫山也不例外,雖然出身小商人家庭,但父親一次錯誤的投資讓全家債臺高築,逼不得已,只能逃離家鄉。

也許正是這一段時間的艱苦生活,讓閻錫山特別的節儉。有一次,閻錫山早上吃完粥,下人收好碗,正準備拿走,閻錫山突然叫住他,讓他把碗拿給他,下人心中疑惑,把碗遞給了他,沒想到他拿起碗,居然把碗邊的一粒飯舔到嘴裡了,然後把碗舔得乾乾淨淨,下人看見堂堂一省之長這般節儉,禁不住說道,就這麼一粒飯,至於嗎。

沒想到,閻錫山卻對他一番教訓,說:「一粒飯怎麼了,天下人不都靠它養著嗎?」下人也是窮苦人出身,聽了這句話覺得實在在理,人在糧食麵前是嘚瑟不起來的,從此對閻錫山更為敬重。

與大多數軍閥的窮奢極欲不同,閻錫山從不耽於享樂。不僅物質生活簡樸,就是小妾,也只有一個,還是在正妻多年沒有生育的情況下,為了續閻家香火才納的。他的五個孩子,都是這個小妾生的。

對自己如此苛刻的閻錫山,對待別人,也不大方,每逢宴請,也是非常沒有面子的一個,最極端的一次,他請來了十幾個部下吃飯,要說閻錫山怎麼說也是軍閥,手下的人多是行伍出身,你一個上級請客怎麼也得管飽,可閻錫山只用了兩盤素菜招待一大桌人,為了掩飾自己的吝嗇,居然還有一套說辭,說什麼咱們兄弟聚會,不為吃飯,只為聯絡感情,為了表示我們團結一心,我建議,大家用一個碗喝酒,一雙筷子吃飯。

於是,十幾個大男人,用一個碗輪流喝了酒,又有一雙筷子輪流夾了菜,餓著肚子回去了。估計下次再有閻錫山請客,大家都會在家裡吃飽了再出門。

閻錫山就是這樣,對自己甚至對自己小圈子的人,都非常摳門。可是,作為一個山西這麼一個大省的土皇帝,他把錢用到哪兒去了呢?

答案是公務,身為一個在日本留過學的軍閥,閻錫山深知自己國家和外國的差距,雖然他無法把握整個國家的大局,但是對生養自己的這一方土地,他有極深的感情,為了擁有這一方土地,閻錫山在政治上可以說是圓滑的,他最初的權力就來自對袁世凱的依附。

但不管怎樣,他從未弱待腳下的土地,為了這一方百姓,他在短短十年之內,他開展了六政三事,六政為——水利、種樹、蠶桑、禁菸、剪髮、天足。三事為——種棉、造林、牲畜。為了山西的經濟發展和移風易俗起了很大作用。

在繁多的事務中,閻錫山最重視的是教育,要知道,軍閥最根本的本錢就是部隊,但閻錫山,為了教育,可以把軍費的一部分用於教育,可見他對教育的重視。

陶行知曾經說道:「中國除山西省外,均無義務教育可言」。這也難怪,因為在陶行知考察的這一年,山西的兒童入學率是百分之八十,其他省最優秀的就只有百分之二十。

閻錫山,就這樣成了中國義務教育第一人。

要做到這一點,談何容易,山西教育基礎建設很差,對於這種情況,閻錫山就把經費偏向一點,儘可能多的改善辦學條件和購裡教學設備。

正是在這種政策之下,山西的國民師範附小,其教學設施與京城一流的北師大附小也不差分毫。

由於閻錫山重視基層教育,導致政府用於鄉村小學的經費,遠超城鎮學校的經費。這種重視基礎教育的做法,在教育史上也很有意義。

為培養合格的老師,閻錫山舉辦了山西省立國民師範學校。一開校,就有學生1570人,不僅免收學費,而且制服、夥食、住宿、講義等也都說免費的。

閻錫山要求老師根據學生家中的不同情況而確定對村民的教育內容,讓上過學的人看起來比沒上學的人更有用,更有益於他們的家庭。這樣才能吸引來更多的學生,父母才會願意讓子弟上學。這對於當時中國的情況,無疑是最恰當的。

因時制宜,因地制宜,閻錫山想盡一切辦法普及教育,在他當政的歲月裡,人們越來越認可和重視教育,而官員的考核制度裡,教育成就是重要的指標。

這個時候,閻錫山盡耍大家風範,一點也沒有舔碗邊飯粒的小家子氣。

1949年,閻錫山移居臺灣,1960年病逝於臺北,終年77歲。晚年的閻錫山,也經常是一碗鹹菜、兩個饅頭,就是一頓飯。葬禮上,蔣介石現場弔唁,並送上了一塊牌匾,上書四個大字——「愴懷老勳」。

雖然閻錫山與蔣介石有過嫌隙,但從蔣介石的此評價來看,他對閻錫山一生崢嶸、功事人品,還是非常認可的,「老勳」算是一個很高的評價了。

相關焦點

  • 在蔣介石的葬禮上,張學良送出16字輓聯,蔣經國看後臉色蒼白
    1975年4月5日,一代風雲人物蔣介石因突發心臟病,醫治無效,逝於臺北市陽明山官邸。幾天後,在他的葬禮上,有一位老人前來弔唁,宋美齡特意安排秘書將他引至蔣介石的遺體前,做最後的道別。只見,這位老者俯下身去,輕撫水晶棺,他的手指微微顫抖,神情凝重。
  • 蔣介石之妻宋美齡,獨自參加張學良葬禮,送花圈寫4個有含義的字
    蔣介石與張學良的關係意味深長,蔣介石的妻子宋美齡與張的關係也非比尋常,否則,張學良70歲的葬禮上,宋美齡也不會專門出席。宋美齡不是蔣介石的第一任妻子,據說蔣介石為娶到宋美齡,專門與第二任妻子離婚。宋美齡在當時,名副其實的白富美,追求者眾多。
  • 蔣介石去世張學良是什麼反應?親赴葬禮並留下16個字,字字戳心
    蔣介石是中國近代史上的一位傳奇人物,在蔣介石的一生中,有幾個人對蔣介石的影響是非常深遠的,第一是孫中山,第二是宋美齡,還有一位就是張學良。孫中山和宋美齡就不必多說了,一個是蔣介石的老大哥,領路人,一個是蔣介石的妻子,也是得力的助手。
  • 張學良晚年以16個字道盡了他與蔣介石之間不同尋常的關係!
    蔣介石的葬禮上出現了一個不速之客,他就是張學良。他獻上了自己親手寫的輓聯,這幅對聯講述了他們二人幾十年的愛恨交加。張學良無疑是蔣介石的一生中最重要的人的其中之一。曾經為了爭奪政府的最終統治權,蔣介石和閻錫山等在中原進行了大規模的戰爭。但當時的蔣介石剛登上國民黨領導的職位,掌握軍隊的權利。兩方軍隊,殺得是人仰馬翻,呈膠著狀態。於是,大家又把目光轉向了東北的張學良。
  • 閻錫山到臺灣後,給蔣介石一份秘密計劃,老蔣嗤之以鼻
    在民國時期,閻錫山絕對是一位風雲人物,執掌山西38年,針插不進,水潑不進,沒有人能動搖他在山西的地位。但是,到了1949年,閻錫山知道山西已經守不住了,就借著蔣介石和李宗仁爭鬥的機會,當上了行政院長。為了引起蔣介石的重視,閻錫山花重金糾集了幾個舊部,又找了陸海空三軍的高級參謀人員,一共40人,組成了一個班子,悄悄地住在閻錫山家裡,設計了一個「保衛臺灣海南島計劃方案」。這個方案多易其稿,閻錫山自己都記不清熬了多少個通宵了,耗時三個月才最終定稿。閻錫山把它像寶貝一樣鎖在柜子裡,以備將來之用。
  • 大孝子閻錫山為父親辦喪事,有人送來輓聯:教子無方,禍國殃民
    閻錫山字百川,小名叫萬喜,人稱「萬喜子」,他是民國時期的著名軍閥,陸軍一級上將。從辛亥革命起,閻錫山長期盤踞晉省,有著非常雄厚的根基,其統治時間長達三十八年之久,被稱為「土皇帝」。閻錫山是晉省五臺縣河邊村人。河邊村的鄰村是永安村,兩個村莊隔河相望。開國元帥徐向前的老家就是永安村。
  • 蔣介石的葬禮上,張學良親自到場送上16字,到底有什麼深意?
    其他人都在稱讚張學良時,唯獨一個人是個例外,他就是國民政府的最高領導蔣介石。在西安事變爆發之前,他一直在派人進攻革命組織,還曾下令要求張學良放棄抵抗日本侵略者,調集兵力圍剿革命組織。正因如此,張學良當年才錯誤地採取了不抵抗政策,導致大量國土淪落到了日本人手裡。
  • 74歲高齡的張學良出席了蔣介石葬禮 輓聯上寫了哪十六個字?
    1975年的清明節,蔣介石因突發心臟病在臺灣去世,終年88歲。四天後,一位74歲的老人前來弔唁。此人不是別人,就是被蔣介石一直關押在臺灣的少帥張學良。在宋美齡的安排下,張學良來到了蔣介石的遺體前,做了最後的道別。
  • 蔣介石為何說:別再提學德國日本,要學就學閻錫山
    修鐵路閻錫山當然是門外漢,可算帳是他的強項。能省就省,這是他修路的總原則。比如,沿路的橋梁共有20座,修石橋,非常貴,但是耐用;修木橋,便宜,但是只能用十年。閻錫山拍板:要便宜的,修木橋!他的邏輯是這樣的:先修一個能用的,賺到錢,將來有的是機會升級成更好的。而不是先幹個更好的,欠一屁股債,永遠留個爛攤子。再比如,修鐵路要用枕木,山西木材少,那就用水泥枕木。
  • 蔣介石的葬禮上,張學良到場後留下16個字,轉身掉頭走人
    在這天過後,長達5年的呼籲國共合作抗日終於得到了實現,而張學良楊虎城也成為了教科書上的民族英雄。這對於全民族來說都是一件可喜可賀的事,但是唯獨蔣介石例外。 被監禁了50多年,張學良對蔣介石的態度十分複雜,蔣介石葬禮上留下了這十六個字 蔣介石在西安事變後立馬監禁了張學良和楊虎城。張學良一直被監禁在貴州重慶等地。隨著南京重慶的失守,蔣介石便逃到了臺灣,並將張學良也押去了臺灣繼續監禁。這一監禁又是幾十年。
  • 「山西王」閻錫山:文人軍閥,留下數百萬字遺著,給自己寫輓聯
    張學良曾笑稱蔣介石一看就是領袖派頭,閻老西不行,穿個大褂看著就是個買賣人。即便從小的生活環境算得上優渥,閻錫山在生活上仍舊是個節儉之人。有流傳下來的歷史資料顯示,閻錫山回鄉時輕車簡從,穿的是祖母給做的衣裳,一路上靠雙腳一步步走回家中並且一路上與村民們攀談的景象一派和平。抗戰八年始終是灰布軍衣,在陽明山山居生活也是長袍馬褂一襲,十年不曾更易過。
  • 閻錫山晚年在臺灣生活:身邊沒有兒女,死前留下七句話,令人感慨
    來到臺灣後不久,閻錫山很有見地就辭掉了「行政院長」的職務,帶著隨從人員搬到臺北市郊陽明山附近的菁山居住。原為日據時代未建的農場,極其偏僻,離最近的公路要走半個小時。到臺灣時,閻錫山隨身攜帶兩箱金子,自己也可以盡情享用,侍衛們都勸閻錫山改行,閻錫山拒絕了。
  • 閻錫山晚年在臺灣生活:身邊無一子女,死前留下七句話,令人感嘆
    (這是一組反映閻錫山在臺灣晚年生活的老照片)【閻錫山在菁山住所裡】來到臺灣不久,閻錫山很識趣地辭去了「行政院長」的職位,並帶著侍衛搬到了臺北市郊陽明山邊的菁山居住。菁山這裡曾是日據時代沒有建成的農場,無比偏僻,距離最近的公路步行需要半個小時。閻錫山去臺灣時帶著兩箱黃金,他完全可以過著奢華享受生活,侍衛都勸閻錫山換個地方,閻錫山拒絕了。
  • 閻錫山在臺灣的最後10年時光:每天讀書寫作,空閒時下地種菜
    閻錫山於1949年12月8日從成都逃到臺灣,這一年,他67歲。剛到臺灣時,他還有小車代步,但被蔣介石排擠,他不得不辭去所有職位,搬了幾次家後,最終一直居住在臺北市郊陽明山上永公路245巷34弄277號寓所,並將居住房屋起名「種能洞」,以懷念山西的窯洞。
  • 蔣介石的葬禮上,宋美齡遲到了一小時,原來她是為了等張學良
    像孫中山、蔣介石等等。而小編今天要說的就是曾經輝煌一時的風雲人物——蔣介石,在他死後的葬禮上,發生的一些奇怪的事情。為什麼說奇怪呢?因為在他的葬禮上本來應該早早到場的蔣夫人宋美齡卻遲到了足足一個小時,而本來不應該出現的張學良卻突然來到葬禮上。因為這個人在蔣介石生前就因為西安事變被蔣介石將他軟禁了,他怎麼會來哀悼蔣介石呢?
  • 蔣介石葬禮上,張學良已是「古稀老人」,他為何留下了這16字輓聯
    蔣介石和張學良是近代的知名人物,他們在民國的舞臺上叱吒風雲,是那個時代的知名人物。兩個人一生中充滿了各種恩恩怨怨,前半生親如手足,後半生勢同水火,在蔣介石的葬禮上,張學良來到了現場,還留下了16個字的輓聯,張學良和蔣介石究竟有著怎樣的過往呢?
  • 臺灣閻錫山墓地:墓碑朝山西老家,遺言7句話,侍衛自願守墓至今
    【晚年閻錫山】晚年的閻錫山把死亡看得很淡,他早已留下遺言,共有七句話,「一、喪事宜儉不宜奢;二、來賓送來的輓聯可收,但不得收挽幛;三、靈前供無花之花木;四、死後早日出殯不作久停;五、不要過於悲痛放聲大哭;六、墓碑上刻日記第100段和第128段;七、七日之內每天早晚各讀他的《補心靈》一遍。」
  • 2018年春節尋訪臺北閻錫山故居及墓園
    █ 閻錫山與閻志惠 能種洞的外牆上,有一個碩大的「中」字。依據閻錫山的思想哲學,他認為處事、為人、為政,都有「發二仁,歸於中」。「能種」是仁的本質,「中」是仁的收穫。展覽以圖片、文字和實物的形式展示了閻錫山的最後歲月,對閻錫山評價甚高,導覽簡介上的副標題寫著「英雄仁者」四個大字。不過,臺灣人對於閻錫山並不了解,兩位近逾五旬的計程車司機都不知道閻錫山,故居的志工受過專門培訓,但培訓內容也存在不準確的地方。閻錫山在臺灣,已然是一位被淡忘的人物。我參觀的過程中,也只遇到三拔客人,其中一拔是幾位臺灣當地的自行車騎友,只是上陽明山看櫻花途中順便參觀。
  • 「山西王」閻錫山民國趣事,蔣介石當校長,我就要當會長和團長
    閻錫山戎裝照有道是上有所好下必行焉,自從蔣介石有了他自己十分喜愛的「校長」(黃埔校長)這個稱號後,作為一直頗不服氣的閻錫山倒是也十分羨慕。為此,閻錫山也絞盡腦汁給自己辦組織起外號。在山西,閻錫山給自己辦的各種組織一大堆,比較出名的有兩個,一個是抗戰時期和我黨共同舉辦的山西犧牲救國同盟會,簡稱犧盟。
  • 民國不倒翁,在三個雞蛋上跳舞的閻錫山為什麼能始終屹立不倒?
    閻錫山,字百川,漢族人,1883年生於山西省五臺縣,1960年逝於臺灣,終年77歲。自辛亥革命以來,一直到1949年新中國成立,38年間歷經袁世凱時代、北洋軍閥時代、蔣介石時代、日本侵華時代和解放戰爭時代,閻錫山始終屹立不倒,統治著山西,被稱為「山西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