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謂亂世出豪傑,中國的民國時代就是一個非常熱鬧的年代,隨著大清覆滅,各路軍閥應運而生,這些人都是一方豪傑,而且各有各的特點。
但對老百姓而言,軍閥的特點不過是飯後談資,真正讓大家在乎的,還是這個人是不是為老百姓著想。
在眾多軍閥中,為老百姓稱道的,閻錫山算一個,他統治山西三十八年之久,硬是在亂世中為老百姓開闢了一方樂土,連當時美國的《時代》周刊,都對他讚譽有加,稱他為「和平軍閥」。
許多名人小時候都有一番苦日子,閻錫山也不例外,雖然出身小商人家庭,但父親一次錯誤的投資讓全家債臺高築,逼不得已,只能逃離家鄉。
也許正是這一段時間的艱苦生活,讓閻錫山特別的節儉。有一次,閻錫山早上吃完粥,下人收好碗,正準備拿走,閻錫山突然叫住他,讓他把碗拿給他,下人心中疑惑,把碗遞給了他,沒想到他拿起碗,居然把碗邊的一粒飯舔到嘴裡了,然後把碗舔得乾乾淨淨,下人看見堂堂一省之長這般節儉,禁不住說道,就這麼一粒飯,至於嗎。
沒想到,閻錫山卻對他一番教訓,說:「一粒飯怎麼了,天下人不都靠它養著嗎?」下人也是窮苦人出身,聽了這句話覺得實在在理,人在糧食麵前是嘚瑟不起來的,從此對閻錫山更為敬重。
與大多數軍閥的窮奢極欲不同,閻錫山從不耽於享樂。不僅物質生活簡樸,就是小妾,也只有一個,還是在正妻多年沒有生育的情況下,為了續閻家香火才納的。他的五個孩子,都是這個小妾生的。
對自己如此苛刻的閻錫山,對待別人,也不大方,每逢宴請,也是非常沒有面子的一個,最極端的一次,他請來了十幾個部下吃飯,要說閻錫山怎麼說也是軍閥,手下的人多是行伍出身,你一個上級請客怎麼也得管飽,可閻錫山只用了兩盤素菜招待一大桌人,為了掩飾自己的吝嗇,居然還有一套說辭,說什麼咱們兄弟聚會,不為吃飯,只為聯絡感情,為了表示我們團結一心,我建議,大家用一個碗喝酒,一雙筷子吃飯。
於是,十幾個大男人,用一個碗輪流喝了酒,又有一雙筷子輪流夾了菜,餓著肚子回去了。估計下次再有閻錫山請客,大家都會在家裡吃飽了再出門。
閻錫山就是這樣,對自己甚至對自己小圈子的人,都非常摳門。可是,作為一個山西這麼一個大省的土皇帝,他把錢用到哪兒去了呢?
答案是公務,身為一個在日本留過學的軍閥,閻錫山深知自己國家和外國的差距,雖然他無法把握整個國家的大局,但是對生養自己的這一方土地,他有極深的感情,為了擁有這一方土地,閻錫山在政治上可以說是圓滑的,他最初的權力就來自對袁世凱的依附。
但不管怎樣,他從未弱待腳下的土地,為了這一方百姓,他在短短十年之內,他開展了六政三事,六政為——水利、種樹、蠶桑、禁菸、剪髮、天足。三事為——種棉、造林、牲畜。為了山西的經濟發展和移風易俗起了很大作用。
在繁多的事務中,閻錫山最重視的是教育,要知道,軍閥最根本的本錢就是部隊,但閻錫山,為了教育,可以把軍費的一部分用於教育,可見他對教育的重視。
陶行知曾經說道:「中國除山西省外,均無義務教育可言」。這也難怪,因為在陶行知考察的這一年,山西的兒童入學率是百分之八十,其他省最優秀的就只有百分之二十。
閻錫山,就這樣成了中國義務教育第一人。
要做到這一點,談何容易,山西教育基礎建設很差,對於這種情況,閻錫山就把經費偏向一點,儘可能多的改善辦學條件和購裡教學設備。
正是在這種政策之下,山西的國民師範附小,其教學設施與京城一流的北師大附小也不差分毫。
由於閻錫山重視基層教育,導致政府用於鄉村小學的經費,遠超城鎮學校的經費。這種重視基礎教育的做法,在教育史上也很有意義。
為培養合格的老師,閻錫山舉辦了山西省立國民師範學校。一開校,就有學生1570人,不僅免收學費,而且制服、夥食、住宿、講義等也都說免費的。
閻錫山要求老師根據學生家中的不同情況而確定對村民的教育內容,讓上過學的人看起來比沒上學的人更有用,更有益於他們的家庭。這樣才能吸引來更多的學生,父母才會願意讓子弟上學。這對於當時中國的情況,無疑是最恰當的。
因時制宜,因地制宜,閻錫山想盡一切辦法普及教育,在他當政的歲月裡,人們越來越認可和重視教育,而官員的考核制度裡,教育成就是重要的指標。
這個時候,閻錫山盡耍大家風範,一點也沒有舔碗邊飯粒的小家子氣。
1949年,閻錫山移居臺灣,1960年病逝於臺北,終年77歲。晚年的閻錫山,也經常是一碗鹹菜、兩個饅頭,就是一頓飯。葬禮上,蔣介石現場弔唁,並送上了一塊牌匾,上書四個大字——「愴懷老勳」。
雖然閻錫山與蔣介石有過嫌隙,但從蔣介石的此評價來看,他對閻錫山一生崢嶸、功事人品,還是非常認可的,「老勳」算是一個很高的評價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