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陀山、九華山、五臺山和峨眉山,中國佛教四大名山,分別是觀世音菩薩、地藏菩薩、文殊菩薩、普賢菩薩的道場,各有各自的地理特點和人文景觀,智者樂山,仁者樂水,人以山以水而異,山水以人而異。一切緣也。
先說說五臺山
首先想到楊五郎出家當和尚的故事,當然那是不可考的,人們常想起文殊菩薩的道場,當然也不可考。
但五臺山,世界文化遺產、國家5A級旅遊景區、國家重點風景名勝區、國家地質公園、國家自然與文化雙重遺產,這一串的頭銜都是有的。
文化遺產當然是中國佛教四大名山之一,世界五大佛教聖地之一,與佛教結下了不解之緣。是山西人的驕傲,更是山西省忻州市的驕傲。
為何叫五臺山呢?《名山志》記載:「五臺山五峰聳立,高出雲表,山頂無林木,有如壘土之臺,故曰五臺。」,就是說五座峰高得聳立雲端,但頂部平平整整像個臺子一樣,故此五臺。
五臺山佛教道場是中國最有特色的,因為是中國唯一一個青廟黃廟共處的。
所謂的青廟,以漢人為主的出家僧侶,穿著上是青灰色僧衣,被稱為青衣僧,其寺院也就稱為青廟了,五臺山大部分寺院屬於青廟。
所謂的黃廟,屬於藏傳佛教,又稱喇嘛廟,這裡的藏傳佛教均屬宗喀巴大師創立的格魯派,信教喇嘛因為都穿著黃衣、戴黃帽的緣故,所以稱為黃衣僧,所在的廟就稱為黃廟了。
五臺山本為道家所居,原名紫府,修煉之所為玄真觀。但後來佛教的文殊菩薩初來中國時,倒是相中了這個地方,跑到玄真觀的石盆中修行來了,這中間的變故倒是不太清楚,《清涼山志》裡是這樣記載。因為佛教的昌盛,一躍而成為佛家聖地了。
佛教傳入五臺山是公元68年的事(東漢),迦葉摩騰、竺法蘭來到了五臺山(當時叫清涼山)。由於山裡很早就有阿育王的舍利塔,再加上五臺山又是文殊菩薩演教和居住的地方,二人在此建寺。
這個文殊菩薩何時而來,倒不清楚,倒有一個趣聞。
我們知道有個拈花一笑的佛教公案。又稱為拈花微笑。當時佛陀手拈花,大迦葉微笑,佛祖與大迦葉以心傳心延法。然而這個拈花一笑之前,佛祖帶領眾生從印度向東飛行十萬裡,來到中國的五臺山,說這個國家以後要興盛佛法,並把中國三皇(伏羲氏、神農氏、軒轅氏)說成是觀音菩薩的轉世而來,正因為如此地對中化文明的不太尊重,在當時就惹怒了宋神宗,說《大梵天王問佛決疑經》誹謗聖皇不得入藏。佛教講前因後果,可見也落了個因果,此言不虛。
也因為此經和其他的傳說,五臺也就成了文殊菩薩的道場。截至目前,五臺山有宗教活動場所達百處之多(近90處),其中多敕建寺院,多朝皇帝前來參拜。著名的有:顯通寺、塔院寺、菩薩頂、南山寺、黛螺頂、金閣寺、萬佛閣、碧山寺等。
再說普陀山
普陀山位於浙江省舟山市普陀區,杭州灣南緣,舟山群島東部海域。普陀山與五臺山有一點相同,最初也為道士修道的地方,後來又成了佛教聖地,成了觀音菩薩的道場。也是國家5A級旅遊風景區。1982年,普陀山被評為國家重點風景名勝區。
最早記載為公元300年左右的《華嚴經》「於此地方有山名補怛洛迦,彼有菩薩,名觀自在」。其中梵語「補坦洛迦」就是普陀洛迦的意思,原意為「美麗的小白花」。
在唐宣宗(847年—860年)年間,有梵僧(又說西域僧)來山禮佛,傳說在潮音洞目睹觀音示現,到了唐懿宗四年(863年)日本僧人慧鍔大師從五臺山請觀音像乘船歸國,舟至蓮花洋遭遇風浪,數番前行無法如願,當天晚上夢見一位僧人,輕聲告知他「汝但安吾此山,必令便風相送。」,那意思說,你把我安放在這個山上,我必定順利送你們回家。夢醒後於是在潮音洞旁邊結茅為廬供奉觀音像,一路平安地回到日本。當地居民張氏知道此事後,稱此聖像為「不肯去觀音」,並請聖像供於宅舍之內。到了後梁貞明二年(916),地方官府在張宅故址建了「不肯去觀音院」。
到了宋神宗元豐三年(1080)下詔改為「寶陀觀音寺」(今天普濟禪寺),觀音菩薩道場名聲才開始廣泛流傳於世,近代,清初臨濟宗高僧潮音法師,天童密雲四世法裔。清康熙二十九年(1690)住持普陀,《楞嚴經》卷二有:"佛興慈悲,哀憫阿難及諸大眾,發海潮音,遍告諸善男子。","海潮音"亦特指觀世音菩薩說法之音。潮音法師的潮音不知是否來源於此。
如佛教律宗寺廟的上海潮音庵中的「潮音」便來源於《楞嚴經》。
歷代興建,寺院林立。鼎盛時期全山共有4大寺、106庵、139茅蓬,4654餘僧侶,史稱「震旦第一佛國」。
九華山
九華山,為「中國佛教四大名山」之一,地藏菩薩的道場。位於安徽省池州市青陽縣境內,素有「東南第一山」之稱,世界地質公園。國家5A級旅遊景區,因李白詩「昔在九江上,遙望九華峰。天河掛綠水,秀出九芙蓉。」而更名九華山。
無獨有偶,九華山最初也是道家的修煉場地,在傳統的道家有三十六洞天,七十二福地之說,皆為仙人居處遊憩之地,而九化山則為七十二福地第三十九福地。
東晉晉安帝司馬德宗時期(隆安五年,即401年),天竺僧人杯渡禪師來山傳經布道,創立茅庵」,播下了佛教的種子,到了中晚唐時期,有新羅國(朝鮮)留學生金喬覺,俗稱金地藏,回國後削髮為僧。後攜白犬「善聽」,從新羅國航海來華,入九華山。其時,九華山屬青陽居士閔讓和屬地。金喬覺向其乞一袈裟修行之地,閔讓和應之可,不料金地藏展袈裟竟蓋遍覆華山九峰。閔讓和大驚失色,稍後轉驚而喜,先讓其子拜金地藏為師,隨後自己也皈依了。至今九華山寺殿中地藏菩薩聖像左右的隨侍者,就是閔讓和父子。後來金地藏圓寂後,肉身不壞,後人建肉身塔供奉,便把九華山化城寺立為地藏菩薩的靈跡。地藏道場名聲漸播。
峨眉山
位於四川省西南部,自然也是國家級5A級旅遊景區,是普賢菩薩的道場,佛教文化濃厚。
峨眉山成名很早,最早見於西周,自春秋戰國以後,2000多年素有「峨眉天下秀」之稱。
峨眉山與其他三大佛教名山相比有一個文化特色:一是佛教文化自不必說,再就是武術文化。
佛教文化
《華嚴經》「有善財童子佇立妙高峰上,觀此山如滿月,大放光明」,所以峨嵋山也稱為大光明山。晉隆安三年(西元399年)慧持和尚從廬山入蜀,在此修建普賢寺,供奉普賢菩薩。
關于慧持和尚,傳說入定達700年之久,這個故事是說到了宋朝徽宗年間,四川樂山一次颳大風,一顆參天的古樹被颳倒了,裡面有個人在打坐已入定,後被官府送到了洛陽宮中,徽宗見了讓人敲引磬,就這樣慢慢引他出了禪定,一問是淨土宗創始人廬山慧遠的弟弟,這樣一算廬山慧遠是700年前的晉朝的和尚啊,某非入禪700多年了?於是宋徽宗對這件事還做了首詩:
七百年前老古錐,
定中消息有誰知?
何如只履西歸去,
生死徒勞木作皮。
此事無從考據,僅作飯後談資。《高僧傳》記載「以晉義熙八年卒於寺中。春秋七十有六。臨終遺命務勖律儀。」,就是說活了76歲。
武術門派主要有:峨眉派、少林派、武當派。
少林派是由古印度禪宗28祖(漢禪宗始祖)達摩傳授的,武當派是由明朝初期的道家張三丰創立的,但峨眉派的始創比上面兩派都要早,向上可追溯到上古時期,到春秋的戰國成型,以白猿祖師(司徒玄空)的「峨眉通臂拳」為歷史依據。
總之,四大佛教名山,地理各異,如若有緣,可以遊矣!
歡迎指教,隨手點讚,期待你的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