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電視劇《大秦賦》熱播,劇中,一個巨大的「疲秦」陰謀成就了一個偉大的惠民工程,將「鄭國渠」這個有著兩千多年歷史的水利工程又一次呈現在人們的眼前。
戰國時期,各國間徵伐不斷。秦國日漸強大,一統天下的虎狼之心昭然。為保一隅平安,韓國想出一疲秦妙計,派水工鄭國做間諜,說服秦國修建「鄭國渠」,欲利用修建大型水利工程拖垮秦國經濟,致使其無力東伐。但未曾想到,「疲秦計」不僅沒有拖垮秦國國力,反而為其橫掃六國奠定了堅實的經濟基礎。
中國是一個農業大國,水利是農業生產的命脈,歷代統治者也都非常重視水利工程的建設,除了鄭國渠,中國古代還有不少聞名世界的水利工程。其中,最為著名的有它山堰、鄭國渠、靈渠和都江堰,被人們稱為中國古代四大著名水利工程。
一、它山堰(王元瑋)
它(tuō)山堰,位於浙江寧波市海曙區鄞江鎮西首,唐代太和七年(公元833年)由縣令王元瑋創建,屬於甬江支流鄞江上修建的御鹹蓄淡引水灌溉樞紐工程。
它山堰建成之前,寧波鄞江一直沒有支流,一條乾渠直通東海,不僅兩岸方圓幾十裡莊稼無水灌溉,遇到雨季,海水倒灌,莊稼被海水淹死,人也只能喝又苦又澀的海水。鄞江兩岸民眾飽受愁苦,只得背井離鄉外出逃生。
唐太和七年(公元833年),王元瑋被任命為貿縣(即鄞縣)縣令,上任後便著手整治鄞江。工程修築了十年,形成了以它山堰為總樞紐的引洩完整、滯蓄可靠的水利系統。從此,雨季,上遊洪水漫過它山堰,進入奉化江,通過甬江流入大海海。旱季,上遊水主要進入南塘河,灌溉鄞西農田並注入寧波府城日月兩湖(日湖堙塞,今存月湖)。它山堰自動調節著南塘河水位,保證了兩岸農田和寧波城用水。因其建在鄞江上遊出山處的四明山與它山之間,所以得名"它山堰"。
堰身設計方面的科學性頗具現代原理,有許多原理是20世紀才發現的;堪稱水利建築史上的奇蹟!之所以能成為水利建設的奇蹟,因為它山堰堰體有四大特點:其一,堰底向上遊傾斜5度。這一特點可以增加堰體的穩定性;其二,組成堰體的條石附有粘土夾碎石層,從而減少河床的滲漏;其三,堰體平面略向上遊鼓出,從而減少溢水時對河岸的衝刷。其四,堰體採用變厚布置,從而增大河床中央堰體剛度。
它山堰歷經1100餘年風霜雨雪和洪水衝擊,至今仍基本完好,繼續發揮著阻鹹、蓄淡、引水、通航、洩洪的作用。1988年12月底,國務院公布為國家重點文物保護單位。2015年10月被評為世界灌溉工程遺產。
二、鄭國渠(鄭國)
鄭國渠,位於陝西省關中平原中部,是中國最早的大型無壩引水灌溉工程,在戰國末年由秦國穿鑿,屬於最早在關中建設的大型水利工程。
這名留史冊的名渠,竟是來源於一條"疲秦之計"。公元前246年,面對日益強大的秦國,做為秦國東鄰的韓國深感恐懼,為了誘使秦國把人力物力消耗在水利建設上,無力進行東伐,派水工鄭國到秦國執行"疲秦"之計。在施工過程中,韓國"疲秦"的陰謀敗露,秦王大怒,要殺鄭國。鄭國說:"始臣為間,然渠成亦秦之利也。臣為韓延數歲之命,而為秦建萬世之功。"秦王認為鄭國說得很有道理,仍將鄭國加以重用。大約花了十年時間這項工程才告竣工。由於是鄭國設計和主持施工的,故而得名"鄭國渠"。
鄭國渠工程,西起仲山西麓谷口(今陝西涇陽),在谷作石堰壩,抬高水位,攔截涇水入渠。利用西北微高,東南略低的地形,渠的主幹線沿北山南麓自西向東伸展,流經今涇陽、三原、富平、蒲城等縣,最後在蒲城縣晉城村南注入洛河。乾渠總長近300華裡。沿途攔腰截斷沿山河流,將冶水、清水、濁水、石川水等收入渠中,以加大水量。在關中平原北部,涇、洛、渭之間構成密如蛛網的灌溉系統,使高旱缺雨的關中平原得到灌溉。鄭國渠修成後,大大改變了關中的農業生產面貌, 使土地貧瘠的關中,變得富庶甲天下。
鄭國渠的建成為戰國時期秦國的強盛和統一中國奠定了經濟基礎。在中國最強盛的朝代唐朝,鄭國渠支撐了長安京畿地區大部分糧食供給。在兩千二百多年時間長河中,鄭國渠多次重修,名稱也幾經更改。1932年重修後稱涇惠渠,沿用至今。該渠系工程運行良好,特別是在西安周邊縣市的工農業生產中發揮了重大作用。
2016年11月8日,在泰國清邁召開的第二屆世界灌溉論壇上,鄭國渠申遺成功,成為陝西省第一處世界灌溉工程遺產。
三、靈渠(史祿)
靈渠,古稱秦鑿渠、零渠等,是世界上最古老的運河之一,兼具灌溉、防洪等功能,公元前214年鑿成通航,曾在統一中國、促進中外交流上發揮了重要作用,至今仍在發揮灌溉功能,有著"世界古代水利建築明珠"的美譽。
靈渠位於廣西壯族自治區興安縣境內,於公元前214年鑿成通航。秦始皇統一六國後,為穩固統治,北擊匈奴,南徵嶺南。公元前219年,秦始皇出巡到湘江上遊,為解決南徵部隊的糧餉運輸問題,決定"鑿渠運糧",在五嶺之上開一條運河。
靈渠由史祿主持修建。史料關於此人記載甚少,只間接地記載了「監御史名祿」。出生地無從考證,據傳是越人。他不姓史,也不姓監,只知道他名為「祿」,史志習慣稱他為史祿。
靈渠水系由北南兩渠組成。北渠俗稱湘江新道,全由人工開鑿而成,全長3.25公裡,最大引流量為12立方米每秒。 南渠自南陡口起,過嚴關,流至溶江鎮老街的靈河口入灕江,全長約33.15公裡,南渠引湘江水約3分,最大引流量為6立方米每秒。
靈渠有很多當時在世界上領先的技術,比如世界上最早的船閘——陡門。所謂陡門,就是古代的船閘,通過陡門的開啟與封閉,調節水位,保證南來北往船隻不受水位落差影響而順利通行。靈渠通過36個陡門的開閉控制水位升降,讓船隻在枯水期也能暢通無阻;比如"彎道代閘"技術,將航道設計為彎道,以延長流徑,延緩坡降,滿足通航要求。
目前,靈渠總灌溉面積達6.5萬畝,覆蓋興安縣的5個鄉鎮186個自然村,受益人口5.9萬人。
2018年8月13日,靈渠入選世界灌溉工程遺產名錄。它以精良和獨具特色的水利工程技術和巨大的社會經濟效益著稱於世,一直為國內外人士所矚目。
成都都江堰玉壘閣
四、都江堰(李冰父子)
都江堰位於四川省成都市都江堰市城西,坐落在成都平原西部的岷江上,始建於秦昭王末年(約公元前256~前251),是全世界迄今為止,年代最久、唯一留存、仍在一直使用、以無壩引水為特徵的宏大水利工程,至今灌區已達30餘縣市、面積近千萬畝。
戰國時期,秦國經商鞅變法之後,國勢日益昌盛。秦昭王任命為李冰蜀郡太守。李冰是精通天文地理的水利專家,他在任太守期間,以道家的道法自然和天人合一的思想,主持修建許多水利工程,而其中以他和其子一同主持修建的都江堰水利工程最為著名。
都江堰是一座運用水動力學原理,採用無壩引水建築形式的大型水利工程。都江堰完工以後,蜀郡才成為真正的天府之國,極大提高秦國的國力,為秦國的統一打下堅實的基礎。毫不誇張的說,蜀地兩千年的富庶安樂,都離不開李冰的都江堰。
都江堰的創建,使人、地、水三者高度協合統一,是全世界迄今為止僅存的一項偉大的"生態工程"。開創了中國古代水利史上的新紀元,標誌著中國水利史進入了一個新階段,在世界水利史上寫下了光輝的一章。
都江堰水利工程現存至今依舊在灌溉田疇,是造福人民的偉大水利工程。其以年代久、無壩引水為特徵,是世界水利文化的鼻祖。1998年灌溉面積達到66.87萬公頃,灌溉區域已達40餘縣。人們為了紀念李冰父子,建了一座李冰父子廟,稱為二王廟。四川省都江堰市簡稱為「灌」,就是因此水利工程而得名;
2000年,都江堰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列入「世界文化遺產」名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