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區大廳就像自家客廳」
嶽麓區荷葉塘社區大廳顏值高大上服務接地氣,成為居民樂享空間
近日,在荷葉塘社區大廳,工作人員正在耐心回答居民的提問。長沙晚報全媒體記者 鄒麟 攝
編者按
社區是居民的「家」。社區大廳既是接待群眾辦事的場所,也如同社區居民自家客廳一樣,是共治共享的溫馨空間。黨的十九大以來,長沙社區提質提檔加速,社會治理創新舉措層出不窮。今日起,本版「城市發現」欄目推出「尋找最美社區大廳」系列報導,通過探尋長沙九區縣(市)顏值有特色、服務有創新的「最美社區大廳」,解讀「最美」變化背後的故事。第一站,我們走進了嶽麓區鹹嘉湖街道荷葉塘社區大廳。你身邊有美得令人眼前一亮的社區大廳嗎?如果有,請@長沙晚報官微告訴我們。
長沙晚報全媒體記者 洪虹
「到社區大廳辦事,就像到了五星級酒店一樣,高大上!」到嶽麓區荷葉塘社區辦事的居民群眾,大多有一個不約而同的習慣:喜歡在朋友圈曬社區大廳。雅致的背景牆、光潔的吧檯、典雅的燈光,這個社區大廳確實像星級酒店大堂一樣時尚大氣。
但是,社區居民張日說,社區大廳之所以在居民朋友圈成網紅,還因為這裡365天無休服務居民,溫馨自在接地氣,就像自家客廳一樣。記者採訪獲悉,2017年之前,這裡還是麗臣公司的舊廠房。經過全方位提質提檔,廢棄廠房改建成的荷葉塘社區大廳,成為11個小區上萬居民眼中的「最美風景」。
蝶變
從40平方米到上千平方米
「咱家」客廳有顏值有氣質
「社區大廳就像居民自家的客廳,越來越敞亮了!」荷葉塘社區公共服務中心位於嶽麓區桐梓坡路270號(麗臣宿舍)。居民李惠敏回憶,2008年前,社區群眾辦事只能擠在谷豐路上一個40平方米的小門面裡,2008年,鹹嘉湖街道為社區提供了一間500平方米的辦公用房,面積大了些,但位於3樓,大家每天只好爬樓梯。如今,矗立眼前的這座小樓建築面積達2060平方米,僅一樓辦事大廳就超過了1000平方米,10個辦事窗口可受理辦結50多項業務。
京杭大運河畔的杭州契弗利酒店,由原國家廠絲倉庫設計改造而成,舊廠房涅槃重生成為獨具氣質的五星級酒店。荷葉塘社區公共服務中心有著同樣動人的蝶變故事。「這裡原來是麗臣公司的廢棄廠房,因搭上了全市社區提質提檔的順風車,舊廠房重獲新生。」荷葉塘社區主任石沙翻出一本圖冊,上面記錄了社區大廳的蛻變過程。
現代簡約的設計風格,藍綠色系的主色調搭配,使社區大廳「有顏值、有氣質」。記者探訪發現,這裡還「有細節」。「到這裡辦事,真正有到了五星級酒店的感覺!」昨日記者步入社區大廳,正逢居民楊武在諮詢為孩子辦理社保事宜,他在前臺就座,姿勢舒適,距離剛好。原來,為讓群眾辦事舒適、便捷,社區參考酒店吧檯,將高度設計為恰到好處的90釐米,老人坐下不用彎腰,小孩站立不用踮腳。
「沒想到社區大廳還有文藝範的書吧,辦完事還可以坐一坐發個呆,看看書,網上衝浪。」在社區窗口辦完事以後,90後譚蓓愛上了大廳一角的荷香書吧。100平方米的書吧面積不大卻容納了約80種報紙雜誌,近4000冊藏書,種類多,都是社區居民、愛心人士、企業捐贈的。
若你是科普迷,可到科普共享家體驗VR過山車。若你發現盜版書籍,可投入「盜版書換綠植箱」內,免費兌換一盆綠植;大廳門口還放置了便民利民箱、便民醫藥箱……
暖心
365天錯時上班
共享客廳暖意融融
「硬體好,服務更好!」2014年,社區就推出了365天錯時上班制和360度全方位服務制,即一年365天無休服務居民,360度線上線下服務,還有不少居民抱著觀望的態度:「真能做到365天服務嗎,能堅持多久?」
如今,4年過去了,居民們早就有了答案。這不,最近的一個周日,社區大廳值班人員接到汽電小區2棟1單元居民投訴,說樓下單元出口處因下水管道破損導致汙水橫流,嚴重影響居民出行。接到投訴後,短短2個小時內,破損管道就修好了,單元出口路面被清理得乾乾淨淨;麗臣小區1、2、3棟居民反映沒有天然氣,冬天難捱,社區趕緊聯繫燃氣公司,為80戶居民進行了燃氣改造;長沙連日大雪,社區全體工作人員取消休假,只為幫群眾搶出安全通道……
社區大廳是群眾辦事的窗口,更是賓至如歸的「客廳」。
在這裡,親子教育、父母成長工作坊、家庭醫生、日間照料、志願服務、心理諮詢等,群眾所需服務一應俱全。書法、繪畫、剪紙、京劇、口琴、手工、合唱、舞蹈等多樣課程,按摩理療體檢等一條龍服務,輪番開展。每周七天,平均有200餘人次前來打卡體驗。
「上海再好也不去,我們這裡好有味!」在上海工作的兒子三番五次邀請母親搬到上海去住,譚素娥毫不猶豫地拒絕了。她參加了「老管家」志願服務隊,是荷葉塘社區大廳最活躍的「常青樹」。
有了充滿人情味的社區大廳,許多原來不認識的居民成了好朋友,經常彼此噓寒問暖。居民擁坐社區大廳,真正成了好鄰居。從熟人到友人,從友人到親人,荷葉塘社區大廳不斷施展她的「魔法」,使之成為有溫度的親鄰社區。
星城夜談
廳不在大,為民則美
庹新崗
荷葉塘社區將廢棄的舊廠房改造成精緻的社區大廳,這是社區硬體升級帶來的美;把群眾當成家人,在服務上多做創新,讓社區大廳不僅可以辦事,而且成為居民溫馨的「客廳」,這是改善服務帶來的美。兩種美加起來,才能完整勾勒出一幅「最美社區大廳」的圖景,讓居民真正有了家的感覺。
當然社區情況複雜多樣,群眾需求也是千差萬別,「最美社區大廳」不必照搬固有模式,也不能貪大求全。它的評價標準,關鍵還得看服務社區群眾是否到位,能不能讓群眾真正滿意。老人多的社區,把日料中心建得大一些;小孩多的社區,配備些兒童樂園、親子活動;年輕人扎堆的社區,那就把各種沙龍、會友節目搞起來……總之,群眾需求在哪裡,社區大廳的服務就要跟到哪裡。
社區大廳,廳不在大,為民則美。只有把老百姓放在心裡,社區的大事小情多商量,讓辦事的程序更順暢,讓各種便民設施、服務更貼近群眾,社區大廳才會更聚人氣、更得民心。這樣的社區大廳,在居民眼裡才是最美的。大家都是一家人,有困難一起想辦法解決,有喜訊一起分享,才是真正做到了人人參與、人人負責、人人奉獻、人人共享。而這,也就達到了社區治理重心向基層下移,打通城市治理「最後一公裡」的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