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煎堆碌碌,金銀滿屋。」這是廣東人過年的溫暖記憶之一。煎堆,色澤金黃,外形渾圓中空,口感芳香酥脆體積膨大滾圓,表皮薄脆清香,而又柔軟粘連,內餡香甜可口,有團圓甜蜜、富有富足的寓意,就和蜜柚給人的感覺一樣。年晚炸煎堆,是很多廣東人童年的美好回憶,以前在年廿四,很多主婦就會開油鑊、炸煎堆,寓意著家圓屋潤。炸煎堆,讓人難以忘記,讓人喜愛,更讓人快樂。這份美好的記憶,一直烙印在腦海中,時不時念起舊時的那份美好!歲月是如此單純,一個煎堆,已經盛滿了小孩過年的所有快樂!
煎堆, 又叫麻團、珍袋或麻球,是廣東的傳統年味小吃。很多地方過年的時候,家家戶戶都有會炸煎堆的習俗,有「煎堆碌碌,金銀滿屋」的說法,是個好兆頭。關於煎堆的俗語,有不少,比如「冷手執到熱煎堆」,和普通話的「天上掉餡餅」,相同意思。人們常說:「一分耕耘,一分收穫。」天下沒有免費的午餐,天上不會自動掉下餡餅。但有時,人一旦交上好運氣,會「行運行到腳趾尾」,擋也擋不住,獲得一些意外的收穫!「冷手執到熱煎堆」,用來比喻突如其來的收穫。從中說明,在舊時,煎堆在人們的心目中何等重要!煎堆是十分好吃的東西,無可替代!剛出爐的煎堆滾圓圓的,體積更比原來膨脹了好幾倍,晾涼後會收縮成扁圓形,但體積仍比原來的要大些。剛出鍋的煎堆熱氣大,吃了易上火,口感也較硬,一般都是放幾天後再蒸熱了吃,吃起來又香又甜、又軟又糯,且外脆裡嫩,好吃而不膩,真是回味無窮。
以前,什麼糖果呀、幹殼堅果、小食等都是稀罕物,這煎堆就是新年頭最佳的待客食品了。煎堆雖是客家地區的特色應節食品,也在廣府一帶及潮汕部分地方流行。記得小時候,過年前一、二天,做煎堆正式開始,多是家裡人大小齊動手,將糯米粉加水,為調節軟硬度,也可滲少量粳米粉或麵粉,把糖熬成糖漿,再加入適量的食油,將粉和搓均勻,搓越久越鬆軟,捏成長條再分成均等的橢圓或圓的形狀,大小可按各人的喜愛,有的如牛肉丸般,也可大如桌球,表面滾粘上白芝麻,放到鍋蓋、木板等託盤上晾。煎堆捏好稍晾後,就開始下鍋了。火燒猛,往鐵鍋裡倒入約1斤油,待油滾開,向鍋裡放入做好的煎堆,剛放進去的煎堆是沉底的,隨著吱吱叭叭的響聲,陣香四散飄溢,煎堆滾動著就漸漸浮起來了,稍待它熟透,顏色成褐紅色便可起鍋,用抓蘺將它們一一撈起盛入器具,一片金黃燦燦,十分悅目。
現成的賀年食品現在隨處都可以買到,方便了很多。但還有許多街坊仍然堅持自己製作煎堆、角仔。傳統習俗的延續,也令本土傳統文化得到傳承。炸出的煎堆越金黃,越圓越大,兆頭就越好!煎堆鹹甜適當,意謂人丁興旺,合家平安。久而久之,煎堆已經成為廣東人過年必備的食品。煎堆落鍋,油花四起,逐呈金黃!滋啦一聲,炸的不只是煎堆,還有新一年的圓圓滿滿、家業興旺。小夥伴們,廣東經典過年小吃「煎堆」,外脆裡嫩,好吃而不膩,寓意好,你吃過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