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美麗的呼倫貝爾大草原,拜訪草原上蒙古包的牧民家,奶茶隨便喝
美麗的呼倫貝爾大草原,拜訪草原上蒙古包的牧民家,看看牧民真正的生活是什麼樣子的。蒙古族是遊牧民族,而蒙古包就是牧民的家,雖然蒙古包並不大,但是它承載了牧民家庭的所有一切。蒙古族稱作馬背上的民族,其實也可以稱作車輪上的民族,因為他們的家沒有一個固定的地方,應該要隨著牧場的遷徙而遷徙,而他們所有的家當聯帶蒙古包都會放到牛車馬車上跟著牧群東奔西走。不過現在真正放牧的牧民不多,很多都發展別的產業了。這才是真正的蒙古包,都是用木頭和厚布搭建而成的。
-
愜意的遊牧生活:蒙古高原上的牧民
草原上的犛牛今天帶大家了解一下蒙古牧民的遊牧生活,主要介紹蒙古高原牧民生活和犛牛。蒙古國犛牛同樣喜歡高原草甸、灌叢、荒漠等地,適應性強,耐風雪嚴寒馴犛牛今天來到前杭蓋省巴特烏力吉縣牧民斯他們家有80多頭犛牛,300多隻羊,20多匹馬。每年有30多隻母牛產下小牛,由於今年草場不及樂觀,大部分小牛都跟著母牛,只留下7頭,用於擠奶,供家庭奶食品的生活需要。
-
來看真實的蒙古草原牧民家竟然是這樣!
(本圖片經林逸朗授權使用)01做客草原牧民家天蒼蒼,野茫茫,風吹草低見牛羊~~花花剛到蒙古,便來到牧民家做客,只有走近當地人的生活,才算是走近了這個地方嘛:)距離烏蘭巴託市約60公裡的特勒吉國家公園是肯特山脈中的一處自然保護區,公園內旅遊資源非常豐富,有巍峨的群山、茂密的森林、潺潺的河水,更有獨特的蒙古特色旅遊行程可以體驗。
-
蒙古包的頂為什麼是圓的 遊客睡的和牧民們住的差距很大!
蒙古包是草原上蒙古族牧民居住的一種傳統民居,流行於內蒙古自治區等地牧區,用特製的木架搭起,羊毛氈圍裹而成,頂部呈天幕狀圓形,可通風、採光。在草原上,隨處可見這樣一座座蒙古包,獨棟的,常為遊牧人家自己居住,也有成片的,多為旅遊開發供遊客居住的賓館式蒙古包。
-
蒙古包:遊牧民族流動的家
「潔白的蒙古包,我一生的驕傲,我要做那雄鷹飛得遠又高;美麗的蒙古包,我思念的座標……」蒙古包,古稱「穹廬」,又稱「氈包、氈帳、旃帳」,是蒙古族牧民的傳統民居,已有上千年的歷史。作為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蒙古包營造技藝在有關部門和傳承人的不斷堅持與努力下,正在逐步煥發出新的生機與活力。
-
...探訪「託力罕」牧民之家旅遊點 看牧民蘇·呼格吉勒圖的致富...
,充滿著民族風情特色——這就是「託力罕」牧民之家旅遊點的住宿區。2010年初建時,該旅遊點僅有5座蒙古包、30匹馬,雖然景色優美、特色鮮明,但因流動資金不足、硬體設施不完備、接待規模有限等因素,創收效益並不明顯。
-
蒙古包沒有固定地點,他們的快遞地址是怎麼填的?看完漲見識了
蒙古包沒有固定地點,他們的快遞地址是怎麼填的網購已經成為我們生活的一部分了,不論是什麼都可以在網絡上購買,在選定商品購買前你還需要填寫自己的收穫地址,不然就收不到快遞啦,但印象中蒙古人的蒙古包不是固定的,他們要時刻準備移動,帶著自己家的羊和馬吃到足夠的草
-
內蒙古牧民轉身從事旅遊業 蒙古包變身酒店
隨行的一名內蒙人介紹,這裡的草原早已禁牧,牧民只要不放牧就可以收到政府的補貼。除此之外,當地政府主推旅遊業的發展,牧民們也紛紛轉業。家裡的蒙古包改裝成酒店住宿,就像內地的「民宿」一樣。馬皮供遊客騎行,還有射箭等項目。草原裡面也開發了各種景點。由蒙古包改裝成的酒店。供遊客住宿的蒙古包裡面大都掛著成吉思汗的畫像,這既是當地文化的象徵,也是吸引遊客的一種方法。
-
吳彥祖在草原上,造了一座能看見星空的蒙古包
周圍的小朋友們可以來這裡看書玩耍,這個房子不僅僅是一個小家,而是一個大家,一個所有人可以一起交流,分享快樂的地方。確定想法後,吳彥祖和團隊小夥伴開始著手設計,木蘭坊以當地的蒙古包為靈感,既不突兀,也是對傳統草原文化的致敬。
-
炊煙起,我在阿魯科爾沁的蒙古包裡等你!
千百年來,牧民們逐水草而居,一輛勒勒車、一個蒙古包,盤點了牧民生活的全部,草場遷徙到哪裡,家便安到哪裡。一個個潔白的蒙古包,猶如散落在無垠草原上的顆顆珍珠,它既是阿魯科爾沁牧民們流動的家,亦是千百年來牧民遊牧生活智慧的結晶,2011年,「阿魯科爾沁蒙古包營造技藝」被列入內蒙古自治區第三批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
去了內蒙古才知道,不是所有人都住蒙古包
耳聽為虛,眼見為實很多南方朋友認為內蒙古人依然生活在草原,住的還是蒙古包,出行全靠騎馬……去了內蒙古才知道,不是所有人都住蒙古包。這個內蒙人都住蒙古包的思維是怎麼讓大家誤會的在幾百年前,蒙古族人過著逐水草而居的生活,由於不停的草場輪作遷徙,牧民並沒有固定的住所,此時就衍生了簡單易拆卸的住所——蒙古包。蒙古族牧民終年趕著他們的山羊、綿羊、犛牛、馬和駱駝尋找新的牧場。
-
現代蒙古包:用創新讓傳統延續
蒙古包是草原傳統的居住形式,因此,張海翱的第一直覺就是從蒙古包的原型中去提煉元素。在與設計師們充分溝通後,張海翱提出了「現代蒙古包」的理念,他希望把蒙古、滿、漢三族的傳統文化,都融入到現代的設計手法之中。
-
蒙古一家人睡一個蒙古包,新婚夫婦怎麼辦?當地人道出貓膩
文/橙桔遊天下(歡迎大家評論和轉載)人生至少要有兩次衝動,一個衝動是為了奮不顧身的愛情,而另一個則是說走就走的旅行。那麼今天小編想和大家說一說蒙古,在今年年初的時候,蒙古國給我國送來了許多的羊,這件事情還上了某浪的熱搜,讓許多人都知道了這個國家。蒙古國查閱歷史,其實在古代他們是屬於我們國家的,後來自己獨立出去了。獨立出去的蒙古國,我們稱他們為外蒙古,而我們國家的蒙古則是內蒙古。
-
氈包形如甘露瓶,圍氈展開一面旗,聊聊草原上的蒙古包
換句話來說,今人稱作蒙古包的建築形式已經存在幾千年了。那麼,「蒙古包」的名字又是怎麼得來的?蒙古包的叫法,是從清朝開始的。滿語把家、屋都叫成「BOO」,把蒙古包叫成「MONGGO BOO」,漢語半音半譯,叫成了「蒙古包」。
-
有這樣一個村寨,家家都有蒙古包,人美景美
這裡85%以上牧民依然居住在蒙古包裡;這裡過著季節性遊動畜牧生活。每到7月他們便逐水草而遷徙,與大自然唇齒相依。「藍天綠水青山」無疑是這裡最好的詮釋。,他們住蒙古包,逐水草而居,他們將畜牧業與旅遊業融合發展。
-
去了內蒙古才知道,不是所有人都住蒙古包
在幾百年前,蒙古族人過著逐水草而居的生活,由於不停的草場輪作遷徙,牧民並沒有固定的住所,此時就衍生了簡單易拆卸的住所——蒙古包。蒙古包可以打點成行裝,由幾隻駱駝運到落腳點,再起帳篷。現在的草原,自家的草場都圈著長長的圍網,牧民遷徙的生活結束了,不能遷徙,意味著養殖的牲畜數量也要減少,收入沒有可靠的來源後,更多的牧民轉型做起了旅遊業,蒙古包還在,只不過不會隨意遷徙了,蒙古包也成了遊客的住宿體驗。
-
草原上的蒙古包,竟然純手工不用一個螺絲,半小時就可以搭建完
這裡是牧民的家——蒙古包。蒙古包是蒙古的獨特象徵。它的形狀也有完整、和平、吉祥的含義。蒙古包在蒙古語中是家的意思。為了生活需要,聰明的牧民設計了這樣的房子。蒙古包是蒙古族牧民居住的一種房屋。建、遷方便,適合畜牧業生產和遊牧生活。在古代,蒙古包被稱為「穹廬」、「蒙古包」或「蒙古包」。
-
草原上的「白珍珠」,牧人的歸屬之地,帶你了解草原上的蒙古包
當人們談到草原人家的生活時,第一印象就是蒙古包。至今,蒙古人住蒙古包至少有一千年的歷史,蒙古包以圓形為總風格,下方為圓柱形,包頂為拱形;蒙古包內外通過刻畫、刺繡等工藝裝飾有各種花紋,所繪自然風景、植物動物無不顏色豔麗、栩栩如生,有著草原文化的獨特美。
-
內蒙古冬天零下30多度,草原牧民怎麼上廁所?看完你服不服?
但這群草原牧民究竟應該怎麼上廁所呢?蒙古包裡面可沒辦法安馬桶吧!看完他們的解決方式你服不服?,同時在天氣嚴寒的室外上廁所的話,還會因為氣溫而凍得瑟瑟發抖,因此就算不考慮各種衛生問題,看到牧民們的傳統廁所,也是會覺得非常驚訝的。
-
內蒙人都經常被問的一個問題:你們住蒙古包嗎?
蒙古包是蒙古族牧民居住的一種房子,適於牧業生產和遊牧生活。在內蒙古西烏珠穆沁草原最美的季節,藍天白雲下潔白的蒙古包格外醒目。來到這裡,一定要住一住冬暖夏涼的蒙古包。以蒙古包這一名稱聞名於世的一種建築形式,是亞洲遊牧民族的一大創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