撒湯,又叫「啥湯」是北方流傳的一種小吃,大概做法就是用老母雞,豬排骨一起煲好高湯,然後在碗裡打上一個雞蛋,將蛋清和蛋黃打散,越散越好,然後加上紫菜,蝦仁,麻油,胡椒麵,香蔥花,芝麻油,在將事先煲好的高湯煮沸,等待高湯最為滾燙的時候,舀上一勺澆在事前最備好的佐料上,最後再撒上香菜,美味可口,又帶點胡椒的微辣,非常的具有營養價值,最適合冬天食用,可以取暖禦寒。
撒湯的做法雖然簡單,但它的來歷去卻一點不簡單,曾經是康熙皇帝食用過的東西,撒湯名字的由來,就是康熙皇帝賜下的。
相傳,康熙在下江南的時候,路過現在蒙城(一個縣城,隸屬於亳州市)地界,因為天色已晚,就在這裡找客棧住下,到了第二天清晨,康熙皇帝起的早,沒有帶侍衛,自己跑到了街上溜達閒逛。我們中國人自古講究,早餐吃好,中餐吃飽,晚餐吃少,康熙皇帝也是個深諳養生之道的人,晚上本就吃的不多,大早上溜了一個大彎,肚子早就餓的咕咕直叫,剛好看到街邊有一家賣小吃的攤子,聞到小吃攤上,香氣四溢,哪裡還能忍得住。
將皇家規矩立刻拋出腦後,坐下來就讓攤主拿上來他們的特色早餐,攤主立刻盛了一碗湯,端上來四個包子,送到了康熙皇帝的面前。可惜皇帝看著面前的湯汁,綠白相間,非常的可口誘人,立即喝了一大碗,並且感覺十分的好吃。
吃吧喝足的康熙皇帝,付帳的時候,不由得多問了攤主一句:「這是啥湯,朕咋從來沒有喝過。」由於吃的愉快,康熙皇帝忘記了自己在微服私訪,在稱呼自己的時候,說出了一個朕字。
做生意的攤主,哪一個不是生的玲瓏剔透,長了個八竅心思,聽到康熙皇帝自稱為朕,立刻明白自己這是遇見貴人了,正所謂君無戲言,趕快跪倒在康熙皇帝面前,對著康熙大禮參拜,嘴裡說道:「謝皇上賜名,從今以後它就叫啥湯了。」……
還有一種說法,也是康熙下江南的時候,來到了碭山地界上,借宿在一個老媽媽家裡,老媽媽看到來人,一身富貴相,手中拿著個摺扇在輕輕的搖動,一看就是富貴人家,於是讓自己的女兒,將自家的老母雞殺了,放到砂鍋裡燉湯。康熙被請到一旁等著用膳,誰知道這一等,直到日頭下去,月亮上了柳梢,膳食也沒有過來,不由得有些飢腸轆轆,康熙只好到處走動,緩解一下飢餓之感,來到院子裡,看到老媽媽在撿麥仁,就問老媽媽,「這麥仁能吃嗎?」
老媽媽笑著說:「能吃,可好吃了,」就讓康熙捧一把白花花的麥仁,放到燉老母雞的砂鍋裡,此時的老母雞,經過一天的燉煮,已經連皮帶肉都燉化了,在砂鍋了變成了一鍋高湯。康熙將麥仁放進鍋中,頓時感覺香氣撲鼻,肚中更加的飢餓。
這次老媽媽,沒有再讓康熙久等,很快就盛了一碗雞湯,加上胡椒麵,香菜,麻油,並且打上一個雞蛋,端到了康熙的面前,早就飢餓中燒的康熙,急不可耐的一連吃了三大碗,並且還意猶未盡。
轉頭看到一旁的侍者問道,「這雞湯麥仁叫啥湯?怎麼這麼好喝?」侍者不知這湯的名字,但想著君無戲言,於是就對康熙說道,「回萬歲爺的話,這湯它就叫啥湯。」但當時並沒有這麼一個字,於是侍者急中生智,自己造了一個生僻字,一邊為「月」字,一邊為天子的「天」字,底下加了一個久等的「久」字,告訴康熙,這就是sa湯的sa字。
康熙也不認識這個字,但又不好意思承認,於是命人拿出文房四寶,在上面寫上「sa湯」二字,然後落款寫上康熙御寶四個大字,送給了老媽媽。可老媽媽不認字,也就沒認出康熙的身份,後來拿給一個秀才觀看,秀才看後大驚,說是皇帝的親筆御寶,這是個寶物。
而啥湯的大名,也由此傳開,知道此湯是康熙皇帝喝過的,走南闖北的客人,都想來嘗一嘗,啥湯也藉此名揚天下。由於碭山的口音,啥和撒同音,所以後來,人們也將此湯稱作撒湯。美味的撒湯,現在早已成為北方不可或缺的早餐,可對於它的由來,不知道有幾人知道,關注我,看美食故事,品人生滋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