雖然以前在學校裡學過歷史知道日本曾派遣唐使來學習我大唐的文化、科技、制度等,但看到日本歷史劇算是比較真實滴反映這段歷史服飾那些,還是第一次,沒錯,就是今天小銀子要講的大河歷史劇《大佛開眼》。
這部劇講述了日本奈良時代歷史上的女天皇孝謙天皇和日本著名遣唐使吉備真備從大唐返回日本後從政的故事。
《新唐書·車服志》所記,三品以上袍衫紫色,束金玉帶,十三銙。四品袍深緋,金帶十一銙。五品袍淺緋,金帶十銙。六品袍深綠,銀帶九銙。七品袍淺綠,銀帶九銙。八品袍深青,九品袍淺青,瑜石帶八銙。
劇中孝謙天皇從一個頑劣的小皇太女變成統治日本的女天皇,這是一個不一樣美感的十元。
日本的奈良時代正值中國的盛唐時期,這一時期中日兩國的文化交流也是最強盛的時期,當時日本派出大量的學者、僧侶到長安學習和交流,這批人也被稱之為遣唐使。
唐代壁畫供養人形象。頭飾花釵和金背梳,額上畫花鈿,兩頰畫點的。
然而在764年,已經退位的孝謙上皇卻發動政變,廢黜了淳仁天皇(史稱淡路廢帝),之後再度登基(史稱稱德天皇)。
而《大佛開眼》只講述了孝謙天皇時代(第一次稱帝)的事情。
衣冠服飾大部分算是比較講究了:無論男女,活脫脫的唐人裝束。這也是大化改新之後的成果,不斷的遣唐使,讓日本朝野上下,瀰漫著「唐化」的潮流。
梁冠,在朝文官所戴,來源於進賢冠。梁冠其形方,前低後高,後傾,有圍片,前開後合。
遣唐使題材的影視劇比較少見,「是故君子有大道,必忠信以得之,驕泰以失之」,劇中悲憫眾生言行合一的歸國遣唐使獨一人之力阻止勞民傷財的大佛修建,卻被視為心最向佛而最適合擔任大佛監修的人。
其實天平年間,敬仰則天皇帝的天皇和皇后聽說女皇在洛陽建造盧舍那大佛非常羨慕,發願也建造一個。
東大寺完全是參照唐朝最高級的寺院規制興建的,也是保存奈良時期古建築最多的寺院。
752年,日本舉行了東大寺廬舍那大佛開眼供養會。天皇家族以及來自各地的貴族、官僚、僧侶參加了這場盛會,其中有一個重要內容是開眼儀式,即所謂「大佛開眼」。
裡面還有東渡的鑑真和尚:
日本文化受中國影響很大是事實,但是在唐宋之交,中日之間的文化交流也開始慢慢中斷,公元894年全面廢止遣唐使,開始大搞日本國風文化。
這個時期和服也漸漸開始擺脫外來文化的影響,發展出他們獨有的奢美與精緻的特色,其服裝的色彩開始多樣化,衣袖也向寬大的方向發展。
這劇中的服化道大體符合時代的整體風貌;基於此,個人可以接受古裝劇中對傳統服飾的某些「修改」和二設,雖然還達不到百分百考究只能用講究的地步,但暗啞拙樸的豔麗,不見一絲浮誇,其實這部劇的美術價值遠遠高於戲劇價值。
不過最值得我們警惕的一件事就是:若是連我們相關紀錄片裡的服飾也不符合歷史,那問題真就大發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