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自古就是一個以漢族為主體的、歷史悠久的文明古國,中華文明在5000年歷史上雖然歷經滄桑,但是生生不息。在四大古文明中,其它文明創造者的後裔已經不復存在或被其它民族同化,消失在歷史的洪流中,唯獨華夏文明及其血統一直在這片遼闊的土地上延續至今。
夏商周三朝及諸侯國,共同構成了華夏民族;秦滅六國,標誌著統一漢民族的正式形成,漢朝的大一統,鞏固了漢族的凝聚力。漢朝時的「漢人」一詞意思是「漢朝的人」;但是西晉滅亡之後,北方少數民族政權看到中原的人在困難中依舊堅持漢朝的生活方式和禮儀,所以稱他們為「漢人」——這就是漢族名稱的來歷。
自古以來漢族及其祖先生活在以中原為核心的大地上,並不斷走向邊疆各地,據文獻記載,很早之前漢族人的足跡就遍布了邊疆各地,傳播中原文化。在和少數民族打交道過程中,由於種種主觀和客觀原因,不少漢族人失去了自己的民族特徵,並融入了少數民族當中去。這些原因主要包括:
一、阻隔化俗
在西漢張騫通西域之前,西域就有了一些漢人;西漢打敗匈奴在西域建立西域都護府之後,很多中原的漢族士兵被派過去守衛邊疆並屯田,也有一些漢族人移民或經商來到西域,後來由於政治、軍事原因和中原隔絕,導致部分漢族人滯留當地,融入當地少數民族當中。
比如在公元5—7世紀,西域的漢族人就曾經建立過一些佛教國家,例如闞氏高昌、張氏高昌、馬氏高昌及麴氏高昌。唐朝後來在西域設立安西都護府和北庭都護府,又有不少漢族人被派去戍邊,同樣由於經商等原因,也有不少漢人來到西域。
後來由於安史之亂等原因,吐蕃乘機奪取河西走廊,導致西域的唐朝守兵和中原地區隔絕42年。
一自蕭關起戰塵,河湟隔斷異鄉春。漢人學得胡兒語,卻向城頭罵漢人。司徒空這首《河湟有感》,充分說明了當時在河西走廊被吐蕃佔領之後,融入了少數民族當中。而被阻絕的西域最終也被回鶻等民族佔領,部分生存下來的唐朝守兵以及高昌故國的民眾最終也被同化。
類似的情況很多。例如明朝永樂四年,派駐到青海同仁四寨子的江南漢人軍戶,由於日久天長逐步被當地風俗同化,成為土族的一部分。直到今天,當地藏族仍然稱呼他們為「漢四寨子」。還有些土族來自山西漢族。另外當地的東鄉族和回族的部分民眾,其祖先是四川和山西等地的漢族。
二、被掠為奴
在古代,遊牧民族和中原長期對峙,時常發生衝突,遊牧民族有時候深入中原掠奪財物和人口,很多漢族人成為奴隸從而變成少數民族。保守估計,匈奴人中有五分之一是掠奪其它民族人口形成的,包括漢族人。史書記載,東漢年間,南匈奴曾經「還所鈔漢民男女及羌所掠轉買入匈奴中者合萬餘人」。
20世紀50年代,在涼山彝族自治州調查發現,諒山彝族奴隸主的奴隸45%是掠奪來的漢族人,但其生活習俗已經和彝族人無異,最終被識別為彝族。
三、逃難和遷徙
中國歷史上分分合合,戰亂頻仍,形成了很多難民,至少在秦滅六國、陳勝吳廣起義以及楚漢象徵過程中,大約有幾千戶人從中原逃往朝鮮半島和日本,後來都融入當地民族。司馬懿滅遼東公孫政權後,除了被殺以及被迫遷往中原外,當地很多漢族人後來都被少數民族政權統治,融入東北各少數民族之中。
同時期逃往匈奴、烏桓的漢族也不計其數。例如東漢戰亂,逃往烏桓的漢族人達10萬多戶,五胡亂中華時期,據《晉書 慕容廆傳》記載,無數漢族人除了南遷之外,還有不少逃往西域和河西的。隋末戰亂,逃往突厥的漢族人不計其數,五代時移居契丹的也極多,而遼朝滅亡,耶律大石率領4000多契丹、漢人士兵前往西域復國,這些人後來都融入了當地民族。明清兩朝,不少漢族人被編入八旗漢軍而成為滿族人。
同樣地,秦、漢、晉、唐遷入西南的大批漢族人,在大理國期間,基本上都融入當地民族。
四、通婚
因為通婚而出現民族融合現象在歷史上也屢見不鮮。例如在元朝的時候,由於中亞各地信仰伊斯蘭教的居民編入元朝軍隊進攻南宋,被稱為「回回軍」;同時不少中亞軍人駐防各地,形成了元朝的二等人「色目人」,後來成為回族人源頭,他們不斷和當地各族人通婚,因為堅持自己的伊斯蘭教信仰,所以很多民族包括漢族融入回族。
五、利益驅動
在元朝,由於漢人社會地位地下,出於利益考慮融入蒙古族的不少,很多漢人主動取蒙古名,學習蒙古語,一時間形成風氣。清朝的趙翼寫的《元漢人多作蒙古名》一文就提及此事。在清朝同樣情況也存在,大量漢族人出於某些目的,學習滿族的語言、穿戴滿族服飾、模仿滿族的風俗。民族史學家王鍾翰在《關於滿族形成中的幾個問題》就曾經專門研究了這個問題。
很多時候,民族認同是一種主觀的概念,在人們追逐利益的過程中,有時候會主動變換自己的身份及認同,獲取政治、經濟或其它利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