茶聖陸羽生前身後的那些茶事

2021-03-01 中國茶友會

喝茶這嗜好,南北朝時只有南朝文人愛。《洛陽伽藍記》裡就寫,南朝人到北魏首都洛陽住,不吃羊肉喝牛奶,天天吃燉鯽魚喝清茶。到唐初,因為佛教的推行,和尚們喝茶的習慣才慢慢被其他人學去,但也都是隨便瞎喝。而後世許多人都說,在中國喝茶真正算個事,就是在中唐出了陸羽後才開始的。

唐朝之前所謂喝茶,就是熬茶湯喝。熬茶湯就像熬菜湯,把採下來的細小茶葉往鍋裡一扔,在水中煮熟煮爛,等熬得混混稠稠的,就盛到飯碗裡喝,還要調味,放上蔥片薑片橘子皮,怕苦就再加大棗薄荷,囫圇一煮,這是粥茶。


粥茶從西漢就有記載,三國魏晉南北朝都喝,魏晉愛風雅的士大夫稍講究些,於是有東晉一位叫杜育的老師,為喝茶之事寫了篇《荈賦》。荈,就是晚採的秋天茶葉。杜老師說,茶葉種在山珍匯聚的高山中,初秋農閒時候,可以約上好友一起去山裡採茶煮茶。煮茶要選岷江上遊的清水,茶碗要用越州窖出的陶器,舀茶湯要像古代首領分酒那樣,用剖開的葫蘆,而熬好的茶湯得是茶末下沉而泡沫上浮的,最好白色的泡沫還亮如積雪。杜老師如此小情小調的一個人,其實卻是打仗的能手,在正史裡寥寥露過幾次臉,都跟戰事有關,他最後在洛陽淪陷時戰死,死後便很少被提起,直到400年後,陸羽把他寫進了《茶經》。

陸羽是唐朝中期時候的竟陵人(今湖北天門市)。他活著的時候,在當皇帝的是唐玄宗的兒子和孫子。

陸羽這人沒家沒業,也沒長期做官,有關其生平最切實的記錄,都來自他的自傳。自傳說,他三歲時做了孤兒,被有名的大和尚撿回去養;九歲學寫文章。大和尚要他出家學佛,他卻要拜孔子學儒。大和尚不高興,就不給書讀,又專拿掃寺院、洗廁所的活來逼他,又讓師兄們修理他。陸羽的日子辛苦又煩悶,死扛到11歲,終於跑出寺院,乾脆去戲班做了伶人,專演丑角討生活。大和尚追來看他這樣,於是罷了罷了,再不逼他出家了。陸羽當藝人當到16歲,在滄浪水邊演節目時,碰到了當時新來的太守李齊物,李齊物覺得這孩子有點不凡,於是寫推薦信,讓他去跟隱居在火門山的鄒先生學學問。再後來,他就成了一個四處做學問寫文章、另加交友遊玩的文化人。


他的自傳寫於29歲,是為向一班新朋友介紹自己。這年,他跑到湖州苕溪隱居,只跟和尚隱士談天喝酒,或常常一人遊走在山野裡。陸羽在湖州的朋友都是那會兒蠻有趣的讀書人,其中大有名的比如詩僧皎然。皎然也是一位飲茶大家,寫了《茶訣》,後失傳,陸羽寫了《茶經》,被膜拜到現在。

《茶經》全文7000字,利利索索寫了一個採茶制茶、茶具與烹煮、喝的辦法與歷史風俗的全指南。不僅簡單明了,還帶著陸羽本人特有的挑剔和樸素。比如他說唐代以來,喝茶都是往茶裡放上蔥姜調味使勁熬,這跟喝溝渠水差不多;又說煮茶的水要選流得不急又不慢的活水,且水煮過三沸就老得不能喝;又說,選煮茶的鍋子應選生鐵鍋,石頭和陶瓷的雖好看可不耐用,銀質的乾淨耐用,可這樣就太奢侈了;又再說,下茶後第一沸的水,第一碗為雋永,要存著,此外一鍋最好就做三碗茶,頂多五碗,再多就損失味道。做茶時數著人做,五個人時做三碗,傳著喝;7個人就做五碗;要是六個人呢,也還是三碗,不過是多一個人,少喝的用那碗雋永來補罷。就這樣,《茶經》成了此後的茶界寶典。而陸羽本人只過了60多年,就被江南的茶商們奉為茶神。


陸羽寫《茶經》,將茶分粗茶,散茶,末茶,餅茶,而此時不管什麼茶,喝時總要把茶葉烤乾,磨成小米大的碎茶末再煮,煮茶的水要先放鹽,此外最多三沸,這叫煎茶法。煎茶的口味沒茶粥那樣雜而重,也講究茶的本味和茶麵的泡沫,品的是入口雖苦但咽後回甘。然而又後來,苦也不受用了,喝茶者開始追求只有甘香的茶,接著就有了不用煮的點茶法。

宋朝時候的點茶法,是要把茶葉反覆榨乾汁水與顏色,去掉一切可能的草木氣和苦澀味,然後碾磨成要多細有多細的粉末。把這粉末在茶碗裡放一些,再用個長頸大茶瓶澆滾水衝開。這做法有點像現在刷藕粉,先倒點水把茶末攪和成勻勻的茶膏,接著用滾水邊澆邊擊拂。擊拂其實就是攪和。攪到水和粉末完全合一,絕無水茶分離,且表面泛起一層細密的泡沫,茶就點好了。


宋朝人從上到下都愛點茶,且他們口味超特別。一碗宋朝的好茶,講究的是顏色乳白,越沒茶葉的青綠越好;味道甘香,越沒茶葉的清苦越好;水茶交融,越沒茶水的透淨越好。為了達到這些變態標準,宋朝制茶除了反覆榨乾茶葉的汁水,直到綠葉變成白色,之後還要把白茶磨成細到有點粘手的茶粉,接著加龍腦麝香之類的香料,最後為了獲得變態白效果,有些還加米粉,還加枸杞綠豆。各類香噴噴白乎乎的茶末最後要壓製成茶餅茶團,等喝的時候搗成塊,再用小石墨、小茶碾重新碾碎,過羅篩,等澆。

宋朝最好的茶是福建建安鳳凰山的北苑茶。北苑茶都取嫩茶芯,反覆蹂躪到慘兮兮白,然後製成表面有龍鳳圖樣的茶團做貢茶。宋仁宗時,一個小龍團有四兩黃金那麼貴,還買不到。真好喝嗎?反正不知道!《茶經》裡也講磨碎茶做茶餅,但主張制茶時儘可能不損失茶汁好保存茶味。不過宋朝人說了,那茶不好,勁小味淡,一去汁水就成草,我們建安茶是因為太夠勁,所以去成白色了才好喝呢。

嗯,不管是有多勁,龍鳳茶團從宋朝風光到元朝,漢族文人沒官做,喝茶錢也縮水,民間便開始改喝散茶。蒙古貴族雖覺不出龍鳳團那白乎乎淡西西的糊糊有啥好喝,但他們不願意改老規矩,於是勉勉強強當貢茶,喝到被漢人搶回江山。

可等明朝的朱元璋一上臺,因為深怕南宋那種安逸奢靡的氣息又來麻醉人,勞神費力的上貢團茶乾脆被廢了,改為散茶。仍願意做團茶的地方,此後便大多做出口,而朱元璋在宮裡帶頭要求喝散茶。

散茶就是炒青茶,用現在通用的沏泡法。過去點茶時放在爐子上燒水用的長頸水瓶,現在直接在裡面放茶葉,再灌上滾開的水,就成了泡茶壺。這以後茶不磨碎,不加鹽,不加米粉,不求濃稠,長什麼樣喝什麼樣。

宋元時候那一大套磨茶,篩茶,攪和茶的工具家什,後來當古董流去日本,隨之點茶法也成了日本人喝茶的基本法。到16世紀,日本戰國出了個叫千利休的人,千利休給點茶法加上器物、儀、茶室美學,又講了一通和敬清寂的道理,從此奠定了日本茶道,成了開宗祖師。

說起茶之道,明朝也有個很愛講道的茶人。

明朝開國後,第二個皇帝是朱元璋的孫子朱允文。朱允文沒經驗,上臺就搞削藩,惹急了他叔叔燕王朱棣。朱棣遂起兵造反,花三年幹掉小皇帝,自己龍袍加身。


朱棣是朱元璋第四個兒子,他有個排行第十七的弟弟叫朱權。朱權這人不愛打仗,也不愛幫腔,哥哥和小皇帝打架時他本想看熱鬧,誰知被朱棣強逼著幫了忙。傳說朱棣本來許諾了朱權大好處,但他坐了江山後又嫌朱權礙眼,於是奪了他兵權,把他從河北到了江西。那會兒朱權25歲,身旁常伴哥哥的密探監視。於是在後來沒頭的漫長年月裡,年輕人必須扮演成無所求、不上進、愛玩鬧的閒散人士以活命。大把時間,他開始學道修仙,玩佔卜看星座,寫雜劇本子,制樂譜,造古琴,此外就琢磨喝茶。

朱權寫下一本《茶譜》,開篇就說,從古至今的茶書,只有陸羽和蔡襄的兩本能看(蔡襄就是宋朝制龍團的人)。陸羽愛古怪,提倡把茶葉研成末再榨壓成餅;而宋仁宗還要給茶餅摻上香料塗上粉彩,起些華麗麗的名字。這番折騰,茶葉自然失去了本來的香味。像萬物一樣,茶有茶的本性,所以在此我要教大家順應茶本性的辦法啦。


朱權的辦法,其實就是簡單些。比如茶餅也還要制,但不必磨成粉;點茶煎湯的大法還是一樣,但不必步驟太多;陸聖要求喝茶有24件家什,朱權說留必備的就行;宋人愛用富貴的金銀茶具,朱權說都換成石頭瓷器和竹子吧。他又講茶不只求好喝,要喝出精氣神,要喝出不與世俗同流的清高,最好要在泉水邊喝,在松竹下和,跟輕鬆明月喝,等等等。朱權寫文章好看,說道理一套套,以致後來人一提茶道美學,就繞不過他。

不知是否跟會喝茶有關,朱權比明朝的皇帝要長壽。他哥哥朱棣駕崩時朱權46歲,朱棣的兒子明仁宗也46,朱權就上書抱怨自己不該被扔到江西來。新皇帝說了他一頓,後來登基不到10個月就掛掉了。再換兒子明宣宗上。宣宗在位10年,中間派鄭和下了七次西洋,還為《聊齋》提供扮演了愛鬥促織的皇帝背景,接著也掛。兒子明英宗上臺,他上臺13年後,在江西生悶氣的叔太爺爺朱權才去世,71歲。

《茶譜》寫於朱權去世前四年,兩千字而已,節奏明快。大概曾經兵權在握的皇子,雖然也曾有臥薪嘗膽的打算,但一日日喝茶以降熱血,最後真就忘了自己打哪兒來。


來源:駱駝九龍黑茶 改編:陸羽茶道院

茶藝培訓、合作交流 請加江小夏 (微信:7545995)

長按下圖,識別二維碼,一鍵加關注。

只有9.1%的人知道可以這樣玩

點擊左下方「閱讀原文」借修習茶藝,完善和提高自我吧!

相關焦點

  • 千古茶事之茶聖陸羽的愛情故事
    話談千古事,茶沏一室香。我是健康行動派正明。今天我們聊聊茶聖陸羽的愛情故事,大家都知道,茶聖陸羽年幼時被智積禪師寄養在儒士李公家中,陸羽與李公的千金李季蘭從小相伴讀書嬉戲,結下了青梅竹馬的深厚感情。不久李公去江南任職,陸羽與李季蘭一別就是二十多年,他們在湖州重逢時,李季蘭已淪落為風塵女冠,風塵大家都知道什麼意思,女冠就是女道士。而且她還體弱多病,但是陸羽仍然對她痴情不改,常常早出晚歸去照顧她。《全唐詩》收錄了李季蘭的一首《湖上臥病喜陸鴻漸至》,這首詩具體而細膩地記載了陸羽對她的關愛之情。詩日:「昔去繁霜月, 今來苦霧時。相逢仍臥病,欲語淚先垂。
  • 千古茶事之茶聖陸羽的愛情故事
    話談千古事,茶沏一室香。我是健康行動派正明。今天我們聊聊茶聖陸羽的愛情故事,大家都知道,茶聖陸羽年幼時被智積禪師寄養在儒士李公家中,陸羽與李公的千金李季蘭從小相伴讀書嬉戲,結下了青梅竹馬的深厚感情。不久李公去江南任職,陸羽與李季蘭一別就是二十多年,他們在湖州重逢時,李季蘭已淪落為風塵女冠,風塵大家都知道什麼意思,女冠就是女道士。而且她還體弱多病,但是陸羽仍然對她痴情不改,常常早出晚歸去照顧她。《全唐詩》收錄了李季蘭的一首《湖上臥病喜陸鴻漸至》,這首詩具體而細膩地記載了陸羽對她的關愛之情。詩日:「昔去繁霜月, 今來苦霧時。相逢仍臥病,欲語淚先垂。
  • 千古茶事之茶聖陸羽的友情故事
    話談千古事,茶沏一室香。我是健康行動派正明。上次我們聊了茶聖陸羽是如何對待愛情的,今天我們來說說茶聖陸羽是如何對待友情的?棄嬰出身的布衣寒土陸羽在極重門第出身的唐代卻受到了各界名流的推崇。在《唐書》 中曾有記載:「天下賢土大夫, 半與之遊」。即天下有近一半的名仕都喜愛與陸羽交朋友。因為陸羽待友一諾千金,「雖冰雪千裡,虎狼當道」也定赴約,就是說不找任何藉口,克服一切困難也去會見朋友。
  • 樂至|茶聖陸羽的茶時代.
    陸羽(733年-804年),字鴻漸,漢族,復州竟陵(今湖北省天門市)人,唐代著名的茶學專家,被譽為「茶仙、茶聖」。一名疾,字季疵,號竟陵子、桑薴翁、東岡子,又號「茶山御史」。 陸羽一生嗜茶,精於茶道,以世界上第一部茶葉專著《茶經》而聞名於世,對中國和世界茶業發展作出了卓越貢獻。
  • 樂至|茶聖陸羽的茶時代.
    陸羽(733年-804年),字鴻漸,漢族,復州竟陵(今湖北省天門市)人,唐代著名的茶學專家,被譽為「茶仙、茶聖」。一名疾,字季疵,號竟陵子、桑薴翁、東岡子,又號「茶山御史」。 陸羽一生嗜茶,精於茶道,以世界上第一部茶葉專著《茶經》而聞名於世,對中國和世界茶業發展作出了卓越貢獻。
  • 茶聖「陸羽」不得不說的秘密,日本茶道的創立竟然是因為他?
    古代有詩聖,畫聖,但是你知道茶聖嗎?茶文化同樣也是我們中華民族文化傳承的瑰寶,茶文化的興起和發展與茶聖陸羽有著密不可分的關係。茶聖陸羽,字鴻展,號陵子,它是如今湖北的天門人,他編著了我國茶文化史上著名的《茶經》,他本人精通茶葉,茶藝,茶道。
  • 茶聖陸羽:一生只做一件事的奇人
    茶與我們日常的生活密切相關,所謂的柴米油鹽醬醋茶皆缺一不可,同時也說明了茶的重要性嗎?不僅是今人離不開茶,歷史上眾多古人對茶也是非常的喜愛,比如唐代宗李豫,清朝乾隆皇帝。而在古今茶圈中,寫下了傳世巨作《茶經》的作者唐代茶聖陸羽可堪稱第一。我們要知道,唐朝多遊俠,而這些遊俠一般都是嗜酒如命的人,當然不能像文人一般整日將茶捧在手中。
  • 愛茶的人都知道「茶聖」陸羽,卻不知這位和尚,更是茶道高人
    這其中最著名的當屬唐代茶學家陸羽。後世尊為陸羽&34;,陸羽能夠取得巨大成就,不僅源於自身的刻苦鑽研,他生命中那些亦師亦友的人,也給予了他莫大的幫助和引導。皎然便是最重要的一位。萬木蕭疏春節深,野服浸寒瑟瑟身。杼山已作冬令意,風雨誰登三癸亭。
  • 茶聖陸羽《六羨歌》,無一「茶」字,道盡茶滋味!
    提起陸羽,茶道屆無人不知,無人不曉。他可是鼎鼎大名的「茶聖」!若是不知道茶聖陸羽,誰敢說自己精於茶道,那都是井底之蛙,自說自話。要知道陸羽被譽為"茶仙",奏為"茶聖",祀為"茶神",愛茶者若是連茶的祖師爺都不知道,如何算得上真正的愛茶人呢?
  • 松花釀酒,春水煎茶—茶文化鼻祖茶聖陸羽雕像
    中國是茶的故鄉,據說自神農時代起,中國人便有了飲茶的記載,距今已有近五千年的歷史了。說起茶,就不得不提那位偉大的「茶聖」陸羽,因為如果沒有他對茶的執著,沒有他所著的《茶經》,或許就沒有今天的茶文化了。,「結廬苕溪之濱,閉門對書"皎然雖然隱居,但與當時的名僧高士之間多有往來,這也無意中拓寬了陸羽研究茶事的深度和廣度。
  • 茶如人生的陸羽,一代茶聖的生平
    說起茶聖,對茶略有常識的人都知道是唐代的陸羽(字鴻漸)。可以說,羽是中國茶文化的開創者與集大成者,在茶的世界裡陸羽的地位相當於儒學裡的孔丘。這也是規律:凡是聖人,身世大多帶有神秘色彩,茶聖陸羽恰巧連父母是何人也不得而知,其履歷生涯神龍見首不見尾。
  • 哪種水泡茶更好?「茶聖」陸羽說是它,歐陽修卻不認同!
    看過古裝電視的小夥伴們肯定都知道,我國的茶文化歷史是很悠久的,我從們的先輩起就愛喝茶,更別說我們了,味道好的茶,除了泡茶的水有講究,泡茶也要有講究,不然怎麼到了現在還有茶藝這一文化呢。中國是茶樹的原產地。飲茶歷史悠久,形成一門文化。內容之一,是品水。將擇水與品茗並舉,聖潔其事、神秘其事的人,當推陸羽。當然,還要再加上那些尊陸羽為「茶神」「茶聖」的人。
  • 甘海斌:陸羽是如何成為茶聖的?
    取水的士卒不得不服,跪在陸羽面前,告訴了實情,陸羽的名氣隨後也就被傳揚得越發神乎其神了。   明清時的一些茶藝專家認為,南泠水和臨岸江水,一清一濁,一輕一重,對茶聖陸羽來說是不難分辨的。陸羽逝世後,尊其為「茶神」,肇始於晚唐。唐時曾任過衢州刺史的趙磷,其外祖與陸羽交契至深。他在《因話錄》裡說:「陸羽性嗜茶,始創煎茶法。
  • 跟著「茶聖」陸羽感悟茶道
    愛茶者、好茶者對於茶和茶文化研究的腳步也沒有停止,但其後一直沒有出現比《荈賦》更加系統和精彩的論述茶的作品。歲月之河靜靜的流淌到400年後的唐朝,一位年輕人橫空出世,以一種執著和毅力耗時26年寫出了中國歷史上第一部茶文化專著,這就是後人耳熟能詳的《茶經》,而作者也就是世人尊之為「茶聖」的陸羽。
  • 壹脈·問茶 | 茶聖陸羽的如茶人生
    —— 陸羽 《六羨歌》茶聖陸羽如茶人生760年),陸羽隱居苕溪(今浙江湖州),撰《茶經》三卷,對茶的性狀、品質、產地、種植、採制、烹飲、器具等皆有論述。讓陸羽自幼學得了藝茶之術。十二歲那年,陸羽終於離開了龍蓋寺。此後,陸羽在當地的戲班子裡當過丑角演員,兼做編劇和作曲;受謫守竟陵的名臣李齊物賞識,去火門山(天門山)鄒老夫子門下受業七年,直到十九歲那年才學成下山。從火門山上下來之後,年僅十九歲的少年陸羽便心無旁騖,立志於對茶事的研究考察工作。
  • 風雅茶聖陸羽的傳奇故事
    世間文人雅士不少,陸羽是其中一個。他是唐代有名的茶學家,後人稱他為「茶聖」。他精通茶道,擅長種植茶葉,著有世界上第一部關於茶的典籍《茶經》,大大推動了茶文化的傳播。關於陸羽的一生有很多傳說,他是個孤兒,被龍蓋寺有名的智積禪師收養,後來又把他交給好友李公夫婦撫養,取名李季疵。李氏夫婦攜女兒回鄉後他又回到智積身邊修行,改名陸羽。
  • 唐代茶聖 | 陸羽的快樂從何而來
    ——引子唐代有一位不可不提的人物,茶聖——陸羽。他寫了中國第一本專門描寫茶葉的書籍——《茶經》。每下午時分,暖陽柔柔的灑落在屋中。禪師喜茶,於是泡茶的任務就交給了陸羽。小小年紀的陸羽就這樣學會了泡茶。到了現在小學畢業生的年紀,他開始對寺廟外的世界產生了好奇。「世界那麼大,我想去看看!」於是,他偷偷溜出寺廟。
  • 湖北天門的一個景點,「茶聖」陸羽的故裡,茶韻悠長傳四方
    天門,古稱竟陵,為湖北省3個省轄市之一,是世界茶文化的發源地,「茶聖」陸羽故裡。陸羽(733-804年),中國茶道奠基人,以著世界第一部茶葉專著—《茶經》聞名於世,對中國茶業和世界茶業發展作出了卓越貢獻,尊為「茶聖」。
  • 茶聖陸羽的導師,中國茶文化的開創者,與陸羽齊名
    《茶聖品茗圖》範曾茶被視為是可以溝通天地的生命,一碗茶湯,可以品出幾千年的韻味,一部《茶經》更被譽為是關於茶道的百科全書,提起茶聖陸羽有很多有趣故事。茶聖陸羽可以說和寺院有著很大的緣分,並且他在30歲以前就遇到3次重大的、改變人生的轉折點,運氣非常的好。轉折點一,3歲那年他被拋棄了(為什麼是3歲而不是剛生下來,據說是千古之謎需要您去解開它),龍蓋寺主持僧智積禪師撿到了他,帶回寺院撫養並給他取名陸羽。11歲那年這個小夥可能覺得寺院太清淨了,從寺院逃跑了,跑了。
  • 茶聖「陸羽」不得不說的秘密,日本茶道的創立竟然是因為他?
    古代有詩聖,畫聖,但是你知道茶聖嗎?茶文化同樣也是我們中華民族文化傳承的瑰寶,茶文化的興起和發展與茶聖陸羽有著密不可分的關係。茶聖陸羽,字鴻展,號陵子,它是如今湖北的天門人,他編著了我國茶文化史上著名的《茶經》,他本人精通茶葉,茶藝,茶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