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訪莫言作品日文版翻譯吉田富夫:願莫言獲獎後多多保重

2020-12-11 人民網國際

    人民網東京11月19日電(記者 孫璐 王艇 趙松) 日本京都。77歲的日本老人吉田富夫剛剛在自己家中翻譯完了莫言的《天堂蒜苔之歌》,這是他翻譯莫言的第8部作品。11月的一天,當我們採訪完吉田富夫,從他在京都的家中出來的時候,腦海裡不斷思索著是什麼力量讓年近80高齡的老人勤於筆譯。在這場莫言熱潮中,作為駐外媒體的我們一早便開始尋找莫言與日本的聯繫,我們希望莫言的作品可以乘著諾貝爾文學獎這列快車經由日本,到達世界更多的地方,然後在那裡生根發芽。

 

我們的採訪是在吉田富夫的書房裡進行的,書房的牆上掛著吳昌碩等中國書畫家的作品,茶几上則排放著吉田富夫的譯作。吉田富夫穿著一件和式外套,跟我們說話時總是面帶微笑,說到莫言和譯作時也總流露出喜悅之色。

吉田富夫1935年出生,1955年考入日本著名學府京都大學開始學習中文和中國文學,選擇中國文學作為專業則是出於對新中國的興趣,這種選擇在當時的日本年輕人中並不多見,但對於當時的吉田來說,新中國就是一個新世界。

吉田富夫在日本廣島的一個山村長大,山村的生活經歷正是他與莫言結緣的重要因素,這讓他對莫言的作品有著強烈的共鳴,對莫言作品中蘊含的共通的人性有著很深的體會。在通過旅日華人作家毛丹青認識莫言之後,吉田富夫便開始投入到翻譯莫言作品的工作中,截至目前已翻譯並出版了7部莫言主要的長篇作品,第8部《天堂蒜苔之歌》剛於10月底翻譯完畢,即將出版。吉田富夫是莫言日文版的主要譯者,還曾翻譯賈平凹的《廢都》,對莫言乃至其他中國作家的作品得以在日本傳播作出了非常重要的貢獻。

採訪開始後,吉田富夫用流利的中文回答了我們的提問,儘管他自己表示擔心有些意思表達不夠清楚,但我們依然從他的話語中聽懂了他對於中國文學的摯愛、坦誠和期待。在被問到最想對獲得諾貝爾文學獎後的莫言說些什麼的時候,吉田富夫說「保重,多多保重」。這是對莫言的鞭策,也是對商業氣息日漸濃厚的中國文學界的鞭策。

因為對毛澤東的新中國感興趣而選擇中國文學

人民網:您是什麼時候開始接觸中國文學的?選擇學習中文和中國文學,是出於怎樣的想法呢?

吉田富夫:大概在1955年前後,我先考進了京都大學的中文系,從那個時候開始接觸中國文學。我實際開始做研究工作是在60年代中期,到如今已經半個多世紀了。選擇學習中國文學跟當時的歷史環境有關。當時新中國成立不久,對於像我這樣的日本年輕人來說,新中國就是新大陸、新世界,當然我個人是這樣認為的,不是所有日本人都是這樣想的。我當時比較年輕,對政治比較活躍,對毛澤東的新中國很感興趣,因為這樣的個人原因開始研究中國文學。

人民網:當時跟您一樣學習中文的日本學生多嗎?

吉田富夫:當時不是很多,京都大學來講,文學部的學生每屆大概150人左右,選擇中國文學的學生最多不超過5個,人數寥寥無幾。但是當時京都大學中文系老師的陣容是非常厲害的,主任是吉川幸次郎,語言方面的副主任是小川環樹,兩位都是世界著名的學者。只是學生不一定那麼多,我同一年級中只有3位,我算是一個,還有一位是山本先生,他後來研究古典詩詞,一直是研究蘇東坡的專家,另外一位就是我的夫人。

人民網:您在京都大學求學時接觸過什麼樣的中國文學作品呢,當時有什麼樣的感想呢?

吉田富夫:當然最感興趣的是魯迅,還有五四以後的民國時期的文學,也包括新中國成立之後像趙樹理這樣的作家的作品。當時的同學裡面,絕大部分還是傾向於研究中國古典文學的,因為京都大學中文系是以研究中國古典文學為主的,所以像我這樣研究五四時期以及新中國文學的還是屬於少數,不太多。

《豐乳肥臀》裡的母親和自己母親一樣

人民網:是什麼樣的想法讓您決定開始翻譯莫言的作品?

吉田富夫:這個比較複雜。像大家知道的那樣,中國先是進入毛澤東時代,後來開始文化大革命,之後又改革開放,每一段時期,作為在日本的年輕中國文學研究者也多多少少會受到影響。我是上世紀60年代開始學中國文學的,當時我對文化大革命還是很感興趣的,後來改革開放了,有了所謂新世紀文學,隨著時代的進程,我的興趣也有所改變。80年代中期,開始出現一批生於50年代的年輕作家,包括莫言,另外有張抗抗、賈平凹等一大批。我開始對他們感興趣,陸陸續續看看他們的小說,其中就有莫言,對於他早期的《紅高粱》,以及他的出世之作《透明的紅蘿蔔》也都感興趣。不過當時沒有直接跟他接觸,後來有那麼一個偶然的機會,我在京都大學的一個後輩,畢業後在日本一家出版社工作,跟我推薦莫言的《豐乳肥臀》,問我有沒有把它翻譯成日文的興趣,我當然感興趣,但是當時沒辦法認識莫言。幸好認識住在神戶的毛丹青先生,經過他的介紹,我得以在北京直接見到莫言。我就是這樣開始翻譯莫言的作品的。

人民網:通過跟莫言的接觸,您認為他是怎樣的一個人?

吉田富夫:這裡面有很奧妙的內容。莫言經常說自己是農民,我也說我是農民,我們的出身一樣。我在日本的農村長大,從小從事農活。我父親是打鐵的,莫言的周圍也有類似的人,《豐乳肥臀》裡就有打鐵的,這部小說裡母親的形象和我母親的形象一模一樣,真的,不是我杜撰的。我開始認真翻譯《豐乳肥臀》之後,完全融入莫言的世界了。我1997年3月份第一次見莫言,到現在14年了,越接觸越感到親近,可能因為同樣是農民出身的原因吧。無這樣的情況在日本學術界可能不多,算是巧合吧。

人民網:您和莫言雖然都出身於農村,但是年齡上相差20歲,但是這個時間差距反映在農村的環境中是不是有很大不同?

吉田富夫:年齡上有差距,但是農村的環境和小時候的經歷還是有很多相似的地方,只是可能和現在的情況不一樣了。現在日本的農村城市化了,中國的農村也城市化了,沒有像我們小時那種鄉村的味道了。好多東西現在都消失了,在我老家也是,我父親不在了,早已沒有打鐵的了,莫言的高密東北鄉也是這樣。莫言小說裡高密東北鄉的氣氛跟我廣島的老家是很相似的,不過我去過高密東北鄉,和我老家根本不一樣。我的老家是小河旁邊一個很小的鄉村,而高密東北鄉是一大片平原,根本沒有相似的地方,完全是兩個世界。但是小說裡面的世界還是很類似的,這個可能是在城市裡長大的人不能體會的味道吧。

莫言作品觸及人的共性從而被世界接受

人民網:莫言的作品翻譯成日文的版本是最多的?

吉田富夫:我也不是很清楚,也許是。除了日本以外,版本比較多的其次是美國吧。根據我的了解,在日本莫言的長篇短篇80%被翻譯成日文,這個現象在中國作家中除了魯迅之外是沒有的,魯迅是全部被翻譯,其他都是寥寥無幾。

人民網:中國和日本如此不同,對於不是很了解中文和中國文化的普通日本讀者,您覺得莫言的作品的魅力在什麼地方?

吉田富夫:在日本,莫言作品的讀者可能很多都是在城市裡長大的,不過莫言的作品追求的是人的內心的東西,反映了常常被掩蓋的人的內心欲望和追求,包括好的壞的都有,人的內心的東西還是共通的。所以鄉村的環境只是一種外在的入口,通過這個入口,讀者可以接觸到每個國家每個人內心深處的欲望和本性。這一點無論在中國、日本,還是其他國家,我認為都是共通的,這是好的文學作品的共同特點。如果不是好的作品,就不會達到這種程度。像魯迅的《阿Q正傳》,講的是農村的一個僱農的故事,非常偏僻的一個地方、非常特殊的、非常特意的一個人物,但是我們能通過阿Q這個人物形象接觸到人內心的東西,接觸到人生存的秘密。同樣,通過莫言好的小說,人們也能接觸到人類內心共同的東西,這可能是他這次獲得諾貝爾獎的根本原因吧。

人民網:日本讀者對於您翻譯的莫言的作品有什麼樣的反饋?

吉田富夫:一般的評價還是我剛才說得那樣,通過莫言的小說把人內心隱藏的東西揭示出來了,讀者通過莫言的作品重新發現了自己,好的反映都是這樣的。

譯作中加入了老家廣島的味道

人民網:中國和日本在語言、社會等方面有很大的不同,這給翻譯帶來很多困難吧,您是怎樣處理的?

吉田富夫:這個一直到現在對我來說也是解決不了的課題,我也儘量地把它翻成比較理想的日語,不過這裡面肯定有一些不可避免的疙瘩。莫言的作品地方特色很濃厚,都是以山東高密等地為背景,我儘量把它變成以我老家廣島為背景的語言世界,不過完全變成廣島話也不行,主要上還是標準話,裡面儘量地加一些我老家的味道。在語言和環境方面的,儘量潤色潤色,加一些我所熟悉的老家廣島的味道。不過到底能達到什麼程度可能很成問題。

最困難的可能是吃的東西和日常生活的用品,比如有些吃的東西日本沒有,日本讀者根本想像不了,加以注釋也不行,這種情況只能原封不動的用漢語,比如包子、饅頭、餃子。另外日常生活的用品,穿的衣服也是很難翻,好多地方都是原封不動的用漢語,再加以注釋。另外風俗習慣,結婚、追悼會也都和我們日本不一樣,所以這個只能加以簡單的注釋,促進讀者的理解,不過有一定的限制。

人民網:比如像「我」在日語裡面有好幾種說法,類似這種情況下的翻譯可能也很難吧。

吉田富夫:對,第一人稱日語有好幾種說法,選擇哪個都屬於我的自由,所以翻譯者的責任很重,也可能犯了好多錯誤吧。漢語裡面不分男女年齡,第一人稱就是「我」,翻譯成日語的時候就要視年齡、性別、環境、人物感情狀態,翻譯成好幾種,難就難在這個地方,我沒有信心。

莫言獲獎是中國作家反省的契機

人民網:莫言獲得諾貝爾文學獎之後,他的作品在日本國內是不是更暢銷了呢?

吉田富夫:具體的情況我也不清楚,聽說在日本大書店裡面,好多讀者買不到,因為重版還來不及,不過現在應該差不多了。可能不能說很暢銷,但是也賣了不少了吧,有些作品都買不到了。

人民網:您早年在翻譯莫言作品的時候,有沒有想到有一天他會有這樣的成就?

吉田富夫:大概在5、6年以前開始,海外有些媒體有所報導,說莫言有獲得諾貝爾文學獎的可能性,這兩三年每到諾貝爾獎快揭曉的時候,好多媒體找我讓我準備對於莫言獲獎的感言,我想他也許會得獎吧。

人民網:能聊聊您眼中的中國現代文學以及中國作家嗎?您覺得莫言獲得諾貝爾文學獎對整個中國文學界意味著什麼?

吉田富夫:改革開放之後,80年代中期到90年代中期,我覺得這十年是新世紀文學比較興旺的時期,90年代後期到21世紀,中國文學越來越商業化,好多文學家好像也忙於商業活動了。這次莫言獲得諾貝爾文學獎可能是中國文學家反省的一個好機會吧,如果是這樣的話,我覺得是件幸事。

人民網:莫言堅持寫作,會給其他作家和文學愛好者們帶來鼓勵嗎?

吉田富夫:這就證明文化可以超越國境,包括文學在內,文學是可以超越政治的東西,真正的文化追求都能觸及人內心的根本東西,無論什麼國家都能互通的,這次是可以證明的。

日本民眾更愛讀書

人民網:日本文學作品在中國的活躍度比中國文學在日本的活躍度高,在您看來,中日兩國的文學交流現狀如何?

吉田富夫:這個很難說,兩個國家的國情不一樣。讀者的數量也不一樣,中國有13億人口,日本只有1億人口,但是日本讀者的人數可能比中國多。日本電車裡好多人在看書,當然看得書不一定是質量很高的書,不過他們還是喜歡看,中國朋友目前還沒有這個現象吧,這是一種社會現象問題。日本民眾愛讀書是從德川幕府時候就開始的,260年的德川幕府期間,市民商品生活慢慢發展,這個基礎上養成愛讀書的習慣,後來延伸到明治時期和現代,這個歷史比較長。

日本社會經歷戰亂相對較少,而中國不一樣,各種各樣的原因,遭遇外敵、內戰,戰爭的時間比較長,穩定的時間短,從清朝末年以來,比較穩定的時期也就是改革開放之後的這30年,民國時期不斷地打仗,毛澤東時代有政治原因,這是歷史造成的不幸。

人民網:您認為文學在中日關係中起到什麼樣的作用?

吉田富夫:文學能起到很重要的作用,不過影響面相對比較窄,不如電影電視影響廣泛。文學起到推進作用的前提是,民眾要多看書,不看書的話也就談不上能起到什麼作用。文學有它特殊的作用,它能深入人的心靈,比如魯迅的作品一直持續給予日本知識分子非常深刻的影響,雖然讀魯迅的作品的日本人也不一定那麼多,但是這少數人靈魂深處受到的影響能對社會起到很大的影響。

希望莫言獲獎後多多保重

人民網:您和您夫人獲邀出席今年的諾貝爾文學獎頒獎典禮,那時遇到莫言,您會對他說什麼?

吉田富夫:保重,多多保重。因為獲獎,莫言的社會地位和名聲都大了,他的社會負擔越來越重,這對一個文學家來說不一定帶來幸福,所以我只他說一句話——多保重。

人民網:在莫言老家,有人要給莫言建紀念設施,希望以此提高當地知名度,您覺得這種社會行為對作家好嗎?

吉田富夫:雖然不是好事,但這是必然的,他要儘量地要迴避,儘管可能很難迴避。這對他來說是種尊重,但也許會給他帶來很多麻煩,但又無法避免,所以我反覆地說他要多保重。別人幫不了,莫言自己應該想方設法保衛自己的文學王國,繼續寫他高密東北鄉的故事。

不懂村上春樹的世界

人民網:您翻譯一部作品通常要多長時間?

吉田富夫:差不多都需要一年左右。像《天堂蒜苔之歌》整整花了一年,從去年11月份開始,到今年10月底。我用電腦打字,但是速度很慢。

人民網:您2008年退休之後的時間是怎麼安排?

吉田富夫:還是跟往常一樣,我還做家務,家務比以前還是多一些。

人民網:日本丈夫通常不做家務吧。

吉田富夫:我們都是同班同學,我和我愛人是朋友。兒女都在外面,這麼大的家裡只有我們老夫婦兩個,老了。

人民網:今年的諾貝爾文學獎結果公布之前,日本作家村上春樹獲獎的呼聲也很高,您怎麼評價村上春樹?

吉田富夫:上世紀70年代前後我看了他的一兩篇作品,我跟不上,看不懂他的作品。他的世界我進不去,也許是我老了吧,故事的情節、語言我都進不去,後來我就沒怎麼看了。可能是有代溝的關係吧,另外可能是「文化溝」吧,我和他的世界是兩碼事。

人民網:今後還有翻譯莫言作品的計劃嗎?

吉田富夫:我還沒想好。他的短篇另有一番味道,還有好多沒有翻譯成日文,有機會的話我想把它翻成日文。

人民網:您對年輕的文學愛好者有什麼寄語?

吉田富夫:很簡單,還是多看書吧。當然,文化電子化是免不了,但是書是另外一個渠道。可以是現代的,也可以是古典的,中國古典文學是一個大的文學寶庫,不看太可惜了。有人說莫言受到了外國文學家的影響,但是我覺得他還是受中國古典影響大,另外是民間故事,所以中國年輕朋友多看書,書和電子產品是兩碼事,書是可持續的文化。

需要查看更多信息?請點擊國際頻道

要聞:

將釣魚島稱為「尖閣列島」達賴行徑為中國人民不齒

公開否認南京大屠殺的河村將與主導"購島"鬧劇的石原合作

朝媒:韓國總統候選人樸瑾惠若上臺 或導致對抗和戰爭

韓媒:美國前國務卿稱歐巴馬不再對朝實行懷柔政策

俄媒:歐盟尚未承認敘利亞反對派全國聯盟

組圖:圖解美前中情局長婚外情醜聞

組圖:章子怡登美國頂級雜誌封面 水墨油彩展冷豔嫵媚

獨家評論:

敘反對派深度整合謀外部支持(國際視點)

走好中美新型大國關係之路(望海樓)

標普誤導的代價(經濟透視)

柬埔寨太皇西哈努克(新聞人物)

整中國不如整美國(國際觀察)

相關焦點

  • 一個日本翻譯家眼中的莫言
    吉田富夫吉田富夫是莫言大部分重要作品的日文版譯者,他也翻譯過魯迅、葉子、茹志娟、賈平凹、李銳等中國作家的大量作品。《莫言神髓》一書收錄了吉田富夫從一個翻譯家的眼光和感觸出發撰寫的關於莫言及其作品的文章,同時也收入莫言2012年諾貝爾文學獎演說和在日本的幾次文學演講。
  • 馬悅然曾與莫言邊喝威士忌邊談小說「翻譯莫言作品沒要出版社一塊...
    2012年華西都市報記者採訪馬悅然和陳文芬封面新聞記者 張杰2012年,莫言獲諾獎後,馬悅然也再次成為文學圈熱門名字。他不僅是有名的漢學家,還是諾貝爾文學獎終身評委之一,而且是唯一懂中文的評委。他負責推薦中國文學,更是莫言的瑞典文翻譯陳安娜的老師。
  • 莫言作品的外譯本,結尾改成了原作相反的結局
    日前讀到的一位老翻譯家在莫言獲獎後說的一番話即為一例:他對著記者大談「百分之百的忠實才是翻譯主流」,要「逐字逐句」地翻譯等似是而非的話,卻不知莫言作品的外譯與他所談的「忠實」說相去甚遠——英譯者葛浩文在翻譯時恰恰不是「逐字、逐句、逐段」地翻譯,而是「連譯帶改」地翻譯。
  • 莫言諾獎後首部作品《晚熟的人》出版,把「獲獎後老家成旅遊景點...
    大河報·大河客戶端記者 張叢博 實習生 鮑彌佳 7月31日,莫言攜新作《晚熟的人》重返讀者視野,這是莫言獲得諾貝爾文學獎後的首部作品,由人民文學出版社出版。2012年,莫言獲得諾貝爾文學獎,這是中國籍作家首位獲得者。
  • 為什麼是莫言
    近30年來的中國文學中,莫言和他的作品一直處在爭議漩渦中心,他的每一部作品出版都帶來了幾乎截然相反的爭議態度,而與他及他作品相關的國內外相關研究論文數量驚人,在專業資料庫裡你可以搜索到大量與莫言相關的碩士論文和博士論文。  莫言為何能獲得諾獎,是他的作品迎合了諾貝爾獎評委對中國文學的想像,還是實至名歸呢?
  • 漢堡城外,與莫言同行
    馬丁娜·哈塞(德國)一位新出爐的諾貝爾文學獎得主的譯者,有一個顯著的特徵:沒時間,耗費時間的事情統統擱置一旁,除埋頭翻譯之外別無其他。莫言獲獎是一件大事,我由衷地為他高興。從任何方面來講,他都是當之無愧的諾獎得主。當然,作為莫言作品的德文譯者,我也深感榮幸。
  • 莫言筆下的國人形象惡俗,獲獎是迎合西方人,真的是「叛徒」嗎?
    也許有人無法理解,這其中究竟發生了什麼,明明獲獎應該是榮譽加持的事,為何莫言這般狼狽不堪?這個答案我們要分為兩個部分來理解1、文學外:莫言的確是為國爭光,彌補了我國在諾貝爾文學獎上的空白,這是好事,我們也應該多多向他學習。
  • 張清華:從魯迅到莫言,這是一個譜系
    我的很多學生在莫言得獎後打電話、發簡訊給我,一方面是覺得高興,一方面是祝賀我的預言實現了。  記者:您認為最終花落莫言最主要的原因是什麼?  張清華:第一,莫言寫出了好的小說;第二,他的作品在世界範圍內傳播和影響的程度達到了這一水準。傳播和影響程度差不多的作家,比如餘華、蘇童,也有獲獎的可能,這兩年包括畢飛宇、閻連科的國際影響力都很大。
  • 莫言淡定出席發布會 希望打破諾獎魔咒創作更好作品
    中國作家莫言在這裡舉行了新聞發布會。媒體記者似乎要在這1個小時內「挖」出他的前世今生。莫言用「心如巨石, 風吹不動」來形容自己此時的心情,他說我是農民的兒子,以前是,得獎以後也是。他希望可以打破諾獎魔咒,創作出更好作品。
  • 得諾貝爾獎卻被罵了整整8年,莫言的作品真的「醜化」中國人了?
    中國籍作家莫言以精湛的作品,摘得諾貝爾文學獎桂冠。這不僅是文壇的盛世,更是整個中國的高光時刻。然而,當莫言榮歸故裡後,等待他的不是鮮花與掌聲,而是無數人的爭議,8年過去了仍罵聲不斷。這讓不少圍觀網友十分不解。要說莫言獲得諾獎明明是為國爭光的壯舉,為何那麼多人還要來罵他?
  • 莫言作品香港書展遇冷? 觀察:港讀者讀不懂方言
    這三個專區,一個是年度作家陳冠中專區,一個是香港作家倪匡創作的小說人物「衛斯理」誕生50周年專區,一個是諾貝爾文學獎獲得者莫言專區。連續幾天的觀察,記者注意到,莫言作品不但沒有遭遇瘋搶,反而有點遇冷。  觀察:莫言作品退燒,香港讀者讀不懂方言  「去年,莫言還沒獲得諾貝爾文學獎之前,我們就發出了邀請。一開始,我們覺得他來的希望是比較大的。
  • 莫言的世界
    文學諾獎宣布後,莫言"狂喜",國人"狂歡"。而在西方,數名漢學家更是由衷地驕傲。某種意義而言,沒有他們,莫言不可能得到西方文學界的認可。[值得關注的翻譯大師]迄今為止,莫言的作品已被翻譯成近20種文字。鑑於瑞典文學院院士多精通英語、法語、德語、西班牙語和瑞典語,把莫言作品翻譯成上述語種的漢學家們更是功不可沒。Mo Yan's works have been translated into nearly 20 languages so far.
  • 日本福岡 莫言曾經領獎的地方
    2012年諾貝爾文學獎在瑞典授予了中國作家莫言,莫言成為了有史以來首位獲得諾貝爾文學獎的中國籍作家。也許有些人對他的作品還並不熟悉,甚至有些人是第一次聽到莫言的名字,但這其中一定不包括日本福岡。因為在2006年,第17屆福岡亞洲文化獎就將當年的大獎頒給了莫言。
  • 莫言獲諾貝爾文學獎,為何作品沒有編入教科書,反而受世人謾罵?
    在其得獎之後,諸如《莫言批判》之類的書籍在市面上層出不窮。導致這個獲獎之前還在文學界大受尊敬的文學家,獲獎後反而成為「臭老九」了。而網絡上攻殲莫言的緣由,無外乎以下幾點。第一就是對其作品獲獎水準的質疑,因為他們認為,莫言絕對算不上是中國最好的作家。莫言的獲獎,乃是豎子成名,德不配位。
  • 劉震雲:莫言獲得諾貝爾文學獎,說明國內有「10」人也可以獲得
    莫言的成功,或者說莫言的獲獎,讓讀者在輿論的指導和渲染下,自覺地捧起了所謂的魔幻現實主義作品,感嘆莫言大膽奇特的設計與天馬行空的思想。老生常談《紅高粱》、《蛙》、《生死疲勞》、《四十一炮》、《酒國》及《豐乳肥臀》等等一系列都是異同於當代其他作家風格的小說。
  • 獲得諾貝爾獎後的作家莫言,為什麼反倒被推下神壇,很多人喊打?
    除了750萬人民幣的實惠,自得獎後,他至今都幾乎處在被內外「群毆」、被同行集體「炮轟」的狀態。2012年10月他才榮膺此國際殊榮,隔年什麼《莫言批判》等大部頭書籍就已陸續上市,一派大批判狀態。過去的莫言,大名多隻流播在文學圈,因得獎成了公眾話題人物,反倒名聲更臭了,這也是真實輿情。好在莫言性子好,能應付,基本策略就是唾面自乾,「人不知而不慍」,沉默以對。他的態度始終沒變:當初在斯德哥爾摩作獲獎發言時,他一再表示,對面世界的是非紛紜,自己希望通過作品來說話。
  • 繼莫言後最有希望獲得諾貝爾文學獎的中國出現,他是誰
    2012年莫言獲得了諾貝爾文學獎,成為我國首位獲獎者,莫言和他的出生地山東高密以及小說《紅高粱》成為一種全新文學符號被歐美的讀者喜愛著,莫言作品的英譯者美國著名漢學家葛浩文及瑞典漢學家馬悅然都成為莫言走向世界的「功臣」,歐洲讀者的歡迎讓我國文學更具自信,也令莫言更有知名度。
  • 莫言作品安家西子湖畔,十一部長篇新版盛大發布
    「莫言長篇小說系列」是這套全編推出的第一批作品,囊括了莫言迄今為止的十一部長篇力作;兩個月後,「莫言中短篇小說系列」(五種)亦將推出。莫言為全新版的十一部長篇小說和五部中短篇小說親自題寫了書名,並為每部作品手書了別具一格的 「詩詞」作序。
  • 莫言《蛙》:解析鄉土文學作品中現實主義與魔幻主義的碰撞
    莫言原名管謨業,是中國首位諾貝爾文學獎的獲得者,作為一名鄉土文學的愛好者,莫言因創作一系列充滿「鄉情」的文學作品而著名,被稱為「尋根文學」作家。2011年莫言又憑藉鄉土文學長篇小說《蛙》獲得了諾貝爾文學獎,獲獎的理由是成功的將民間故事與歷史和當代的背景相結合,通過魔幻現實主義表現出來。《蛙》全篇一共分為五部分,前四部分別由一封書信和正文構成,第五部則是一封書信和一部九幕話劇組成。第五部虛構的話劇雖然在小說正文之後,但是它的存在卻有著重大的意義。
  • 莫言獲諾貝爾獎卻飽受非議,很多人黑他,隨後莫言的反擊方式絕了
    2009年,莫言憑藉長篇小說《蛙》進入諾貝爾文學獎評委的視野。然而,卻遭到了某些人的質疑甚至是攻擊。他們覺得莫言是在討好諾貝爾獎,向洋人獻媚。當時國內一位80後作家甚至稱,莫言為了拿獎,賄賂了諾獎評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