菜菜有一次不經意地被人帶上山,從此踏上登山這條路。最近她爬上臺灣名峰之一的三叉山,那裡有嘉明湖。嘉明湖隨著陽光折射的不同,湖水變化成寶石般神秘的色澤,與周圍的山相互映襯;遠望那湛藍,如夢似幻。
山之所以迷人,在於你只要給她足夠的尊重,她會掏心掏肺地給你全部。
自古以來,登高而望遠,我們總想往上爬,去到山頂上欣賞高處的美好風光。生於臺灣的我,早期總覺得登山是一件「退休的人在做的事」,直到一次不經意地被人帶上山,便流連忘返,從此踏上登山這條路,展開多場與山的邂逅。
臺灣,一座面積不到3萬6000平方公裡的島嶼,由於造山活動頻繁,超過3000公尺的高山有268座之多,除了著名東南亞第一高峰玉山外,其他經典名山更是不勝枚舉,風景各具特色。眾多登山路線分成很多等級,有一兩天即可輕鬆完成的入門路線,進一步再分進階、挑戰、終極、神人等路線。此行我們選擇的為一般進階路線、被登山客譽為「天使的眼淚」的嘉明湖。
身負重擔出發
每個登山夥伴身負十來公斤大背包,所有的感性都被理性取代。
嘉明湖位於臺灣臺東縣海端鄉,海拔約3310公尺,為臺灣湖泊中第二高的高山湖泊。欲前往嘉明湖,須從臺東的向陽國家森林遊樂區進入,爬升的路程中會先後經過向陽山及三叉山兩座百嶽(註:「臺灣百嶽」指經由評選,超過3000米具奇險峻秀等特色之百座名山)。以嘉明湖路線來說,大多登山隊伍會規劃三天兩夜的行程,而此行我與友人時間充裕,自行加碼增加一天至四天三夜,笑稱自己是「嘉明湖豪華登山團」。
待確認裝備及食物都沒問題後,我們就從登山口出發了。第一天,預計路程為4.3公裡,從登山口2370米開始,爬升海拔高度約為500米,直到向陽山屋(2850米)。登山第一天總是體力充沛,即使一路上坡,夥伴們仍有說有笑,沿途雲霧繚繞,別有一番風情。約莫傍晚,我們順利抵達向陽山屋,大夥便分工合作準備晚餐。
由於山中水源及食物取之不易,我們必須衡量要帶什麼,不帶什麼,尤其是當每人身負十來公斤大背包之「重責大任」時,所有的感性就會被理性取代,變得斤斤計較。因此,我們會儘量簡化自己的飲食計劃,早、中餐以吐司或麵包為主,晚餐大多是簡單的乾燥飯、泡麵,偶爾加點菜;在山上,一切順理成章地化作「大確幸」,彌足而珍貴。
面對美景無言以對
嘉明湖還有1.5公裡,快攻頂了。
被陽光喚醒的第二天,我們睡到所有登山隊伍都出發了才起床,原來,這就是所謂的「豪華團」,不趕時間,泡一杯咖啡,討論一下今日行程,奢侈地享受靜謐的晨間時光。
用完早餐,我們繼續向前行。陽光普照的這天,其實路程並不好走,海拔一路上升,從山屋(2850米)到向陽山頂(3460米)約4公裡的路程中即上升610米,從向陽山至今日落腳之嘉明湖避南山屋(335米)須再行走2公裡,在每人身負重擔的情況下,看著眼前我們須跨越的山頭,肩膀本來不痛都開始痛,頓時倍感身上背包之沉重!
即使路途不易,幸好,一路美麗風景相隨。步道一路穿越臺灣鐵杉林、冷杉林,然後逐漸豁然開朗,別有天地。往前走至山頂稜線,仿佛走在世界屋脊之上,取而代之的風景是一覽無遺的交疊山巒,時而雲霧繚繞,時而坦誠相見;停下腳步,近看裸巖,遠望向陽大崩壁,氣勢磅礡,令人生畏。一步一步、翻山越嶺,我們順利抵達百嶽之一的向陽山頂峰,山頂上一望無際,面對美景自是無言以對,我想,山之所以迷人,在於你只要給他足夠的尊重,她可能會掏心掏肺地給你全部。
第二晚,我們落腳於嘉明湖避難山屋,離我們的目標又近了一步,但大家經過兩天的上坡,體力大量消耗,回到山屋,再狹小的床位,躺下去就是天堂。
嘉明湖內斂而耀眼
一趟趟登山旅途中,一次次回到原點逐漸貼近自己。
轉眼間,我們已經邁入旅程的第三天,這天我們預計前進到第二座百嶽——三叉山,最後抵達到本次行程的高潮——嘉明湖,再原途折返回嘉明湖避難小屋,路程總共約9.2公裡。這天,一樣受到老天眷顧,豔陽高照,我們繼續前行。
在前進的路程上,我們遇到眾多山友,因山的緣分而結識。有的是甫剛入山的新手,亦有像我走了幾座百嶽,躍躍欲試的,而有些是已走過不知幾座山頭的前輩。
當我們登上三叉山時,便是被這樣的緣分牽引,與初識的山友在山頂上為對方的登頂雀躍,並認同彼此的堅持,鼓勵對方繼續往前走,因為不遠的前方,我們都可以看到這趟旅程中的寶藏。
果不其然,過不久,一個隊友興奮地大喊:「看到了!看到了!」一抬頭,見到嘉明湖的剎那,太陽高掛,遠望那湛藍,如夢似幻,好不真實;隨著光線折射的不同,湖水變化成寶石般神秘的色澤,與周圍的山相互映襯,更顯內斂而耀眼,當下終於能理解為何會稱作「上帝遺失在人間之藍寶石」,驚嘆不已。
嘉明湖的成因可能為隕石撞擊產生的湖泊,無論是否為真,這自然界落下這粒「天使的眼淚」,讓我們在登高之餘,已能體會到這自然界無私的贈與及美好,此時,我與友人相依而坐,對視而笑,享受暖和陽光下的這一刻,這寶藏——無價。
臺灣作家謝旺霖在《轉山》一書中提到:「流浪有時很苦,很多體力都消耗在旅途中,但很奇怪,回來就有力量。」他從雲南騎腳踏車攀行西藏高原,是全程1800公裡的壯遊,相較於我們短短幾天的登山之旅,不至漂泊或無家可歸,但每天走上六七小時,連續走個兩到三天,一趟旅程,回到家亦是倒頭呼呼大睡。然而,很奇怪,「回來就有力量」,仿佛竭盡氣力後的一種暢通,不但找回更多力氣,更能重新面對山下生活的一切。
對我而言,就仿佛是人生的濃縮版,在前進的路上,總是汗流浹背,偶爾茫然無知,總希冀一路風景綺麗、順利登頂。然而,突然的一場大雨,也可能成為你我人生最深刻的風景。我就在一趟趟登山的旅途中,一次次往上攀登,再一次次回到原點,逐漸貼近自己。
而登山這條路,依舊是條未盡之路。我還會繼續打包,繼續上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