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訊網消息 11月1日,2018中國金融年度論壇在北京召開,和訊網作為合作媒體將全程直播。在當天下午的《中國商業銀行創新發展峰會》上金融時報社長邢早忠表示:對中國金融業來說,這是一個最好的時代,這是一個最壞的時代,中國金融進入了一個新的時代,一個不確定的時代,甚至是一個焦慮的時代。
金融時報社長邢早忠
以下是邢早忠演講實錄:
尊敬的各位領導、嘉賓、女士們、先生們,下午好!
非常高興參加2018中國金融年度論壇,也非常榮幸與各位嘉賓一起探討中國商業銀行創新和發展的問題。在這裡向各位嘉賓、領導的蒞臨表示感謝,也預祝本次論壇取得成功。
回顧中國改革開放40年的歷程,中國的商業銀行是極大變革的40年,特別是中國的中小銀行實現了由弱到強,由小到大的轉變。站在改革開放再出發的新的歷史節點,面對外部環境深刻變化,新一輪改革開放力度之強,前所未有,為銀行業高質量的發展提供了廣闊空間。
清華大學經管學院院長白教授也說過,對中國金融業來說這是一個最好的時代,這是一個最壞的時代,中國金融進入了一個新的時代,一個不確定的時代,甚至是一個焦慮的時代。中國金融業新的特徵有哪些呢?歸納起來有如下幾個特徵:
一是金融與科技的發展既為金融發展帶來極大的機遇,也為金融監管帶來極大的挑戰。
二是金融沒有幫助實體經濟實現資源的有效配置,一方面是中國金融表面上看是產能過剩,另一方面實體經濟融資饑渴,居民部分理財得不到需求。推動經濟轉化和高質量發展上變得更加尖銳。
三是由於金融市場發展滯後,金融資源配置效率低,金融風險沒有實現差異定價種種金融供給不足造成較大的潛在金融風險。中國的金融風險應該說和美國有很大的不同。美國的金融風險來自於金融市場的過度發達和金融產品的過度複雜而造成的金融風險。中國的情況和美國恰恰相反。
四是金融監管更加嚴厲,宏觀審慎監管,抑制金融周期的順周期行為強化,監管的穿透性進一步增強。系統性風險量化與金融風險預警系統機制進一步完善。貨幣政策和宏觀審慎政策之間的協調配合進一步加強。
五是中國金融在國際上的地位會更加重要,更加深入地融入全球經濟金融體系。但是對全球經濟治理的話語權還是比較弱。
那麼進入新時代,中國的特徵我歸納了五方面:
當前中國社會的主要矛盾已經轉化為人民對美好生活需要與發展不平衡、不充分之間的矛盾。我國經濟已經由高速增長階段向高質量發展階段轉變,站在新的歷史起點上我們要貫徹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在金融領域的根本要求和十九大的精神,推動新時代中國商業銀行實行高質量的發展。
如何適應高質量的發展我提出五個觀點:
一是要積極擁抱國家戰略以供給側結構為主線承擔起支持實體經濟發展的歷史使命。商業銀行要實現高質量發展目標僅僅把握「十三五」時期我國的重大戰略布局,主動融入一系列國家發展戰略,這裡包括「一帶一路」戰略、京津冀協調發展戰略、長江經濟帶發展戰略、鋪會金融、精準扶貧、生態文明建設、鄉村振興、新經濟業態、創新發展等等。
二是積極擁抱金融監管,防範金融風險,走一條風險為本,行遠的新路。全面加強風險管理,完善風險治理架構,做好相關行業、區域風險的前瞻性預警和有效防範,要根據宏觀經濟形勢的發展,區域經濟特徵以及金融市場的變化,積極制定、調整符合自身發展實際的風險管理政策。要努力運用更加科學、精準的風險計量方法提高風險計量能力,並積極引進適合銀行管理需要的風險管理工具。要持續強化數據治理,為風險管理工具的集約運行,風險信息的批量發掘提供有效的數據支撐。
三是要以加強黨的建設為統領,完善公司治理,進一步完善黨的領導與公司領導的有機融合,充分發揮公司治理在戰略管理、科學決策、防控風險方面的作用。
四是要積極擁抱金融科技,加快數位化轉型。要加強對大數據、雲計算、人工智慧、區塊鏈、知識圖譜等新技術的前瞻性研究和深層次運用。探索全程響應、智慧交付的全景式智慧金融的模式,搭建專業、協同、跨界融合的金融生態圈。要採用大數據技術、實行精準獲客和風險管控。要採用雲計算技術提高IT系統的安全性,要採用人工智慧技術提供營收業務客戶體驗。採用區塊鏈技術建設銀行業務參與主體的信任機制。
五是走一條人才興行、文化興行新路,力圖實行永續發展,打造百年老店,注入人才和文化的穿透力、影響力和凝聚力。
金融時報作為宣傳黨和國家金融方面政策的主平臺、主渠道,我們願意和社會各界一道,共同為中國金融業的高質量發展做出我們積極的貢獻。
最後預祝本次論壇取得圓滿成功。祝各位領導,各位嘉賓,身體健康,事業發達。謝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