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下載華輿APP(中新社旗下新媒體平臺),關注全球華僑華人,瀏覽世界各國媒體新聞資訊,無需翻譯——華輿在「手」,世界盡在掌握】
華輿訊 據美國僑報報導 「我們在同一個地球行走,如兄弟姐妹。」紐約佩斯畫廊研究員、「否畫廊」創始人何雨認為,新冠肺炎疫情雖然將大家都「隔離」在家中,但彼此的關係變得更加緊密。
何雨感覺,疫情之下的紐約,向她敞開了另外一面。
紐約本是一座很「忙碌」的城市,人們都有自己的工作圈子、社交圈子,但大家現在都放慢腳步,開始與身邊的人相處。「我們這棟樓裡只有我的公寓中有洗衣機,因此我不鎖門,提供給鄰居使用;我的貓會去鄰居家捉老鼠,雖然大部分時間它只是在蹭撫摸;隔壁樓鄰居會志願幫我們運送物資……」
何雨在朋友圈中用文字表達出最近的生活狀態:「因為遞送(醫療物資)的緣故,去了很多以前不曾去過的紐約,也路過很多熟悉又陌生的街道。沒想到,大家宅在家的時期,變成了我的集中『公路旅行』之月。」
就在採訪當日,何雨剛剛將一些籌集到的醫療物資送到紐約當地的兩家養老院。正是在集中走訪幾十家醫院、養老院的過程中,她看到了不一樣的紐約:時報廣場24小時不停的廣告有了暫停的時刻,換成了對醫護、對必需行業、對行各行業逆行者致敬的畫面;與醫務人員交談中,發現他們物資仍然處於緊缺狀態,並且超負荷工作;結識各行各業的人,了解他們在疫情下的生活……
何雨和志願者Noah Fisk與Isabella Center的醫務人員。Noah本來是藝術運輸公司Fisk Fine Arts Service的老闆,疫情發生後每周都在為各個民間志願組織給前線醫務人員運輸醫療物資、盒飯等。(圖片來源:受訪者供圖)
志願行動從「疑似經歷」開始
3月中旬,紐約的疫情越發嚴重。何雨出現咳嗽、胸悶等症狀,但是因為沒有發燒無法得到檢測,只能回家吃一些感冒藥。她發現,就在自己就診的診所,前臺工作人員都沒有佩戴口罩。
何雨直觀感受到紐約醫療物資短缺等狀況,希望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情。她和幾個朋友3月17日發起了「N95forNYC」行動, 通過GoFundMe、微信、Instagram、推特(Twitter)等渠道從中美募集資金和物資,捐給紐約的醫務人員。
何雨介紹,活動信息剛剛發出,就出現了質疑聲音,但是一周之後推特的評論開始發生改變。「有美國人在留言裡直接回擊那些負面的聲音;感謝聲越來越多,還有人想來幫忙,提供貨源信息。」
藉助高效的遠程協作網絡和第一時間響應的志願者隊伍,一批批物資被運送到一線醫務人員手中。何雨分享說:「我和團隊成員可以在家完成本職工作,並且接收物資,安排接收機構,向遠在夏威夷的志願者車隊協調人卡米拉下單,調度司機隊伍。」
何雨和Noah Fisk開卡車運輸醫療物資。(圖片來源:受訪者供圖)
何雨和Noah Fisk開卡車運輸醫療物資。(圖片來源:受訪者供圖)
疫情下,藝術慰藉心靈
2013年年底,剛從紐約大學藝術管理專業畢業的何雨和朋友一起創辦了「否畫廊」,這是一個位於紐約布碌侖的公寓畫廊和創意實驗室。畫廊剛剛成立之初,為很多華裔藝術家提供藝術展示的空間和發聲的平臺,後來越來越多國際藝術家加入了進來。
何雨發現,國際藝術家同樣會在作品中展現出東方美學和哲學。比如,創作《生命之樹》的麥可·伊德(Michael Eade),會在作品中體現生命輪迴的理念;溫迪·勒特文(Wendy Letven)《交會之際》展覽中,會體現出緣分的理念。
「在藝術相互碰撞的過程中,中西方藝術家、觀眾都找到了知音。我們從未刻意強調『中國畫廊』的身份,而是渴望吸引到多元化的人。當畫廊置身於多樣化的藝術城市之中,公眾會自然感受到它的獨特氣質。」她說。
《溫迪·勒特文:交會之際》展覽現場。(圖片來源:受訪者供圖)
疫情期間,「否畫廊」開設線上展覽,公眾可以通過網站了解藝術家的作品。目前,「否畫廊」工作人員也在跟藝術家商量,配合個展開展線上音樂會彩排、每周開展線上讀書會等活動。
何雨認為,線上觀展沒有辦法代替實際空間的觀展體驗。實體畫廊是很多人的精神寄託。「在這裡熱愛藝術的人,相識相知,相互交流內心的感受。因此疫情期間也需開展活動,為大家提供交流的平臺,用另一種方式聚在一起。」她說。
何雨還在與花藝設計師Leah溝通,希望能夠通過捐贈花束,給醫務工作者和因新冠肺炎去世者及家屬以心靈慰藉。「醫護人員高負荷工作,將自己暴露在風險之中,疫情中去世的病人也沒有見到家屬最後一面,花束或許能夠帶去一些溫暖。」她說。
何雨相信「否畫廊」很快會重新開門迎客,但她認為疫情對於人們生活的影響還將持續:口罩會繼續佩戴;實體空間工作的人會減少,不少公司鼓勵在家辦公;「否畫廊」不做大型開幕儀式,安排觀眾分時段參觀,在安靜的環境下與藝術相處,與自己的內心交流……「人們需要重新適應,後疫情下的轉變。我也在重新認識,不一樣的紐約。」何雨說。(原標題:華人藝術從業者眼中「不一樣」的紐約:越隔離,越親密)
*未經授權禁止轉載、摘編、複製及建立鏡像,違者將依法追究法律責任。
來源:美國僑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