寫在前面的話——
孔子曾經說過:「食不厭精,膾不厭細」,可見他老人家也是個好吃的主兒。文聖尚且如此,況我等平頭百姓呼?
因此,好吃的我,一旦當舌尖上的味蕾遭遇到美食時,那就是一場幸福戀愛開始的快活時光。我可不想當自已老了以後,再發出諸如:當年曾有一份美味大餐擺在我面前,卻沒有珍視它之類的感慨。
下面,便是本人在重慶的一日三餐美食生活畫面。不多說,請隨我走起——
我在重慶的採訪工作順利結束,明天就要離開這座美麗的山城了。於是,我給自已放了假,主要任務有三項:早餐品重慶小面、中餐吃巫山烤魚;晚上參加當地同行朋友為我舉辦的送行晚餐——涮麻辣火鍋兒。
對此,想往呵,躍躍欲試呵。
為吃小面,我起個大早趕往朋友指定的那家蒼蠅館子。
林語堂先生曾經幽默地總結出他的「人生三大享受」:住美國房子、娶日本太太、僱中國廚子。
我對此話是相當地認同——在中國,能僱個中國廚子,做出世界上最好吃的飯菜,當然是人生一大享受。
有道是「人生二事,吃喝二字」。隨你是帝王將相、世家貴胄、才子佳人;隨你是權勢傾天、富甲一方、傾國傾城......但有一點就是:你也得天天吃飯。
提起重慶小面,無人不知,無人不曉。自從央視2013年11月21日22.00時播放了紀錄片《嘿,小面》之後,一夜之間,重慶小面火遍全國。
重慶小麵攤點街頭巷尾比比皆是,它們通常只佔一小塊地方,液化氣灶上坐一個大鍋,水燒得翻漲,旁邊擺一張堆佐料的案板,案板上椒紅碗白、蔥青筷黃一水兒齊全。
吃麵的人隔老遠就喊:「老闆,二兩,紅湯。」或「三兩,提黃!」這喲喝讓外地人聽得如墜五裡雲霧。其實,「少青」、「重青」的「青」專指菜葉子,前者是說少放點菜,後者則相反;「提黃」是說吃硬點,「少麻」則指不要花椒,「幹溜」則指不加湯等等。這些術語與小面本生,勾勒出重慶小面的風俗畫。
稍等片刻,一碗小面端上桌來,食客把袖子一抹,啪嗒啪嗒地就往嘴裡送。
誰也不會顧及吃相,呼嚕呼嚕的吞咽聲三五米外也聽得見。
重慶的小面特講究調料,麵條要新鮮的鹼面,掛麵煮出的味道就差了許多。在小面的基礎上可以變化出很多口味,加上燒肥腸就是肥腸面、加上燒牛腩,就是牛肉麵……
一般小麵店都有多種口味任你選擇,人們也總是被它的香味所吸引,重慶人揮之不去的還是這小面情結。
當火鍋、美女、夜景成為重慶的三大名片,且愈加燦爛之際,重慶人須臾難離的小面卻像寒酸的小媳婦那樣躲進背街小巷裡。
它無意與名媛們鬥妍,卻讓成千上萬的男人與女人吃得酣暢淋漓。
一般外地人吃重慶小面,是相當犯難的:他(她)要面對一整碗的紅油,不敢下口。吃麵的時候不敢說話,生怕辣油嗆嗓子。
瞧:這就是我要的重慶小面之一:寬面。全是紅油泡著的喲!
嘖嘖嘖。
重慶的「板凳面」館,也很有名兒。本地的「面娃」、「面霸」們經常到這裡來吃。主要原因就是這裡吃麵場地大,擺得開。大家坐在外面,面對一碗小面,埋頭苦幹,不用進餐館裡去擁擠。
這家麵館生意太好了——每天中午過了就打烊,只開半天。
在這家蒼蠅館子,你會發現:一群人都坐在路邊矮凳上,埋頭忘我地吸溜。
看著那些街邊破敗不堪的店面,還有桌子和凳子也給人搖搖欲墜的感覺,卻坐滿了食客,個個額頭上還掛著帶有麻辣味兒的汗珠,好不投入。
真正的重慶人吃小面時,大多不講究場合,有座則坐,無座則站。如果連站的地方也沒有,就捧了碗蹲在街沿坎坎上,照樣吃得河翻水滾。對此,當地人笑呵呵地說:「吃小面的地方就得尋找環境惡劣的小攤點兒,環境越惡劣,味道就越地道。」
什麼,你道重慶人吃麵變態?可這就是當地的小面的文化,你能奈之如何?
哈!
中國的麵食在東漢的時候就有記載,重慶的小面也有100多年的歷史。抗戰時期,重慶最流行的是擔擔麵,麻辣小面等等。食客也大都是些達官貴人,他們是來嘗鮮的,吃擔擔麵顯得自己高貴。
而麻辣小面,則是貧民百姓吃的食物,因為碗大,面多,能夠填飽肚子。通常是吃一碗麻辣小面就是一頓飯。
重慶小面重麻辣,與地理環境有關。由於重慶山多河多丘陵多,降水偏多日照偏少,多霧並潮溼。因此,重慶小面又以麻見長,這是因為花椒有除溼的功用。
一碗重慶小面,要加入10多種佐料,再加半瓢熬得濃白的骨頭湯。麵條起鍋前,燙幾匹萵筍葉子或豌豆尖,熱乎乎一碗捧手上,用筷子挑轉挑轉,那熟悉的香味伴著熱氣直逼你喉嚨......這就是重慶小面的基本節奏。
據統計,重慶城區的小麵館和攤點有2萬多家,而重慶火鍋才一萬多家。數字對比就知道重慶小面成了大家最喜愛、最百姓化的食物。早上起來,不管你是學生、公務員、還是「棒棒」,大家都是重慶小面的食客。往麵館或攤點上一坐,喊一聲:「來一碗小面。」片刻,就給你端上來了。至於你吃清湯還是紅湯,由你挑選。
吃著麻辣小面,嘴巴開胃了,精神大振了,三下五除二,仿佛大珠小珠落玉盤。
然後拿幾張面巾紙,把嘴巴一擦,再喊一聲:「老闆收錢!」
然後,就開始了新一天的工作。
重慶小面看似簡單,其實講究很多,其中佐料是關鍵。佐料通常不下十幾種,包括蔥花、蒜水、姜水、芽菜、香菜、味精、醬油、豬油、芝麻油、辣椒、花椒油或花椒麵、榨菜粒、油酥黃豆、幹炒花生等等等等......
如果小面出鍋時,加上潲子則是雜醬面、加雞湯則成為雞湯麵。
瞧瞧:我的這一碗重慶幹拌小面乍樣,麻辣調料給放的那個足喲,這在揚州根本就沒人敢吃!
等我上下左右拌好了調料,小心翼翼地吃一口。頓時,一股子鮮香麻辣瀰漫口腔。
啥也甭說了,甩開腮幫子大口地整呀!
據當地報載,重慶主城區一天銷售的小面重量,竟然達30噸以上,至少40萬碗!所以,你若到了重慶,無論如何請尋找到一家蒼蠅館子,要碗小面,然後蹲在街邊,吃個稀哩華拉。
而對我這樣「怕不辣」的吃貨來說,在重慶每天早上的幸福,就是吃一碗小面兒。
按照吃飯計劃,我在重慶最後一天的中餐該是吃巫山烤魚。這巫山烤魚五味俱全,獨具特色,如同重慶的地形,有山有水。
如同重慶人的性格,剛柔相濟又極具包容性。
我要的這份巫山烤魚,是一整條2斤重的「青魚」78元。店家先稱好,當你面將魚剖開兩片,放炭火上烤至八成熟。然後,下鍋十分鐘,再加上蔬菜,澆上醬汁。
揣上餐桌後品嘗一筷子,魚雖然是烤的,但口感依然鮮嫩。
瞧,這一大盤的酸辣雜拌菜,才十元錢。一口下肚,辣且麻,頓時大汗淋漓。爽!
別忘了再加一個麻辣兔頭,可以讓你在等待烤魚擺上餐桌前,慢慢地啃、消磨時間。
夜幕降臨,晚上6:30分。逛完解放碑商圈的我,按著重慶朋友們給的地址,來到了這家名叫「胖子火鍋」的餐館。
在重慶吃火鍋,不用太過糾結去哪家。因為每一家火鍋店都有自己的特色,只要看見裡面食客眾多、異常熱鬧就可以了——越貼近老百姓的就越地道。
外地人來重慶,乍可能不吃火鍋呢?重慶火鍋那麻辣鮮香的味道,會刺激你的嗅覺;那暗紅色的底湯上漂浮著鮮紅的辣椒,會刺激你的視覺;那涮過的食材吃在嘴裡,帶著麻麻辣辣的快感,再配上山城啤酒。
哇塞,那感覺棒極了!
當然,如果您不喜辣,還有微辣或清湯鍋底可供選擇。在重慶,火鍋是論「星」來配鍋底的。如果你喜歡麻辣,面對服務員的詢問,只需回答:五星級。片刻,便會有最辣的火鍋給你揣上來。
否則,你最好請服務員上一星級火鍋。不然,你要麼被辣哭,要麼被辣跑。
這就是重慶火鍋經久不衰的魅力!
在這裡,我得說說不少外地人對重慶火鍋中那些麻辣油的誤區。確實,重慶火鍋要放入不少的紅油,但並不是整鍋或者大半鍋都是油。
當食客吃到半載兒,服務員往裡面加的是水,儘管看起來很紅很油。
吃重慶火鍋開涮的東西太多了。主要有:毛肚、鴨腸、鱔魚、黃喉、豆芽等等......瞧:這是我點的豬腦子。
不是說嘛,吃啥補啥,哥們我用腦太多呀,得好好補補。
哈!
重慶火鍋和北京涮肉火鍋,乍一看都是在火鍋裡涮各種食物,但兩者還是有著本質上的巨大區別。重慶火鍋,講究的是底料。底料香了,味道不會太差。並且,在紅油底料的烘託下,任你涮什麼都可以,種類越多就越豐富。小料則是蒜泥香油,降溫去辣,又很開胃口,人人喜歡。
而北京涮肉主要吃的是牛羊肉,講究的是在肉上面做文章。開餐先來二、三斤牛羊肉片兒,大快朵頤,最後再上白菜、粉絲等等溜溜縫兒。湯底本就是清湯,吃的是肉質的鮮嫩。小料是芝麻醬,料少勤換,避免被湯汁浸泡的沒了味道。
兩者各有特色,喜好者都有。只要盡情享受不同地區的美食,就是對生活的最大尊重。
黃喉,重慶火鍋中的主打菜品。這種吃材講研的是吃一個脆、爽、嫩。只須在火鍋裡涮七八下,就可以吃了。
涮的時間越長,卻越老,反而咬不動了。
鱔魚配上重油,那個香!
嘖嘖嘖。
重慶人吃毛肚,用筷子夾著在鍋裡燙幾下就能吃,這樣嫩滑。
重慶火鍋必備蒜泥,放在香油裡面調製著吃。
重慶火鍋其它調料太多了,只要你不怕辣,那麼就請來這座火辣辣的山城,酣暢淋漓一番吧。
寫在最後的話——
林語堂先生曾經幽默地總結出他的「人生三大享受」:住美國房子、娶日本太太、僱中國廚子。
眾所周知:中國的飲食文化源源流長,中國廚子能做出世界上最好吃的飯菜。這一點兒,毫無疑問。
但個人強烈認為——林語堂先生所說的這個「中國廚子」,最好是來自川渝地區的廚師。
理由?請瞧我上述文圖!
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