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彥/文匯報
2016-08-12 08:18 來源:澎湃新聞
倫敦西區,阿德爾菲劇院門前如龍的長隊讓韓蓬瞧著豔羨不已——羨慕這裡劇目的世界頂尖水準,這兩天最火的是今年在奧利弗獎評選中一舉獲得7項提名的音樂劇《長靴妖姬》;更羨慕此處良好的舞臺劇環境,觀看演出早已是倫敦夜生活太稀鬆平常的選擇。現在,這位上海歌劇院的青年藝術家正同100多位同事一起,試圖用演出來親近他們心目中世界戲劇的中心場。
當地時間8月11日至14日,上海歌劇院攜原創歌劇《雷雨》獻演英國國家歌劇院駐地倫敦大劇院,連演4場。華燈初上時,這齣改編自中國戲劇大家曹禺同名作品的歌劇在老劇院鱗次櫛比的倫敦西區發出中國聲音,歌劇院黨委書記範建萍措辭很謹慎:「算是一種敲門吧。」在她看來,此次倫敦行是院史上頭一回以商業演出的形式走出國門,但作為小字輩的中國歌劇到世界舞臺中央初試啼音,「僅僅是我們來敲門,有了進場發聲的願望與行動」,邁出第一步,等待此後的路。
民族色彩是走進歐洲的亮色底板中國歌劇憑什麼在世界舞臺放聲,尤其還是被稱為「世界舞臺心臟」的倫敦西區?歌劇院藝術總監魏松歸納有兩點:世界市場對高速發展的中國歌劇抱有好奇心,中國歌劇有自身獨特的民族亮色。
在歐洲經濟普遍不景氣的環境下,不少歌劇院生存不易。恰恰相反,古典樂迷的日益增長、企業對文化形象塑造的重視,以及政府對提升市民文化素養的加大投入,使得中國歌劇在世界上的地位穩步提升。今年上半年,上海歌劇院的票房收入比去年同期上漲126%。大環境使然,中國歌劇走上前臺水到渠成。去年底有國家大劇院《駱駝祥子》赴義大利巡演,如今則是上海歌劇院在倫敦下一場「雷雨」。
指揮張國勇和歌唱演員韓蓬都參加了最近兩次中國歌劇的歐洲行,他們和魏松不約而同提到「世界歌劇的中國式表達」——在西方交響樂制式的樂音體系中,在西方經典的舞美風格裡,融入中國的民族特色。《駱駝祥子》 裡三弦聲音一起,就是老北京的風土人情;《雷雨》中作曲家莫凡加入琵琶、二胡、板鼓等譜出的音樂片段,都帶有分明的中國文化烙印。魏松說:「這就是民族音樂的色彩,融於整個西洋樂的制式中,但能點亮全劇。」
國際經驗是亮嗓之餘的重要收穫要去歌劇演出的高地亮嗓,藝術上的打磨必不可少。從1998年初稿問世,到2001年音樂會版《雷雨》首演,再到此後的華樂版、舞臺版、校園版、沙龍版,十幾稿的修改和潤飾,加之曹禺名著持久的魅力,可以說,《雷雨》已成上海歌劇院建院60周年以來相當成熟的原創歌劇代表作。而近大半年導演查明哲對演員的反覆打磨,更讓該劇的藝術完成度提升臺階。
在倫敦演出計劃啟動初期,主創們關心最多的就是西方觀眾能不能接受中國歌劇,他們能看懂嗎?因此,上海歌劇院、上海大劇院藝術中心連同此行贊助商上汽名爵通過各自渠道來為中國歌劇搖旗吶喊。《雷雨》的作曲莫凡與上海戲劇學院的榮廣潤教授分別代表歌劇院和上海大劇院藝術中心提前趕往倫敦,向歐洲的年輕人普及中國歌劇、中國戲劇的發展歷程。贊助商則仰仗英國本土品牌的資源,前置性地鋪設廣告。
儘管前期做足了準備,但整個商演運轉過程中還是充滿了中外在歌劇市場中不同的操作理念。比如,中國的院團該怎樣聰明地在海外的固有演出季裡見縫插針搶到個好檔期,海報的設計感對演出成功與否有多大推動力,票版的設計怎樣在觀眾對價格的敏感度和現場上座率之間取得平衡,一部新劇目要介紹給西方觀眾該踩著怎樣的時間節點做宣傳才能事半功倍……
範建萍說:「看到的國際經驗很多,走的彎路也不少,但這些都成為下一次『走出去』的寶貴積澱。」
(本文來自澎湃新聞,更多原創資訊請下載「澎湃新聞」APP)
關鍵詞 >> 中國歌劇,倫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