朝代更迭,可所轄的縣城基本上不會有太大的變動,這些古城承載著歷朝歷代的文化,滋養著一代又一代的人,形成了自己的風俗文化和民族信仰,當然也把美食一併傳承下來了。
今天,大薈師帶大家走進渭源,一起來賞湖光山色,品嘗美食小吃。
渭源縣隸屬於甘肅省定西市,當地有灞陵橋、蓮峰山、首陽山、天井峽、太白山、渭水源、雙石門、秦長城等景區,也有馬鈴薯、當歸、黨參、黃芩、甘草等特產。
每逢節慶,這種飲食文化中好吃的特產,更是在居民的餐桌上暴露無遺。
舉個例子,農曆二月二節日舊稱「花朝日」,當地都要炒蠶豆吃,叫「殺蟲」。
農曆四月八為踏青時節,很多人都到當地有名的蓮峰山、老君山等山爬山,採集艾草,有「五月蒿草四月艾」之說。
當地還有悠久的養雞歷史。據《渭源畜牧志》記載,早在春秋戰國時期,本地群眾就有飼養土雞的習慣;
清代乾隆年間舉人吳鎮詩云:「坡前草壯禽滿園」,足以說明300年以前當地就有養雞的傳統,並有放養的習慣。
直至今日,當地尚流傳著:「養牛為耕田,養豬為過年,養羊為趕氈,養雞下蛋為換油鹽錢」的民間諺語。
雞就成了農民必養的一種家禽。不過,和其他地區的雞不一樣的是,當地的黃香溝雞是用嫩草、砂粒、小蟲、植物莖、葉、籽等飼養而成的,所以當地的雞羽毛髮亮,體質結實、抗病力強,肉質好、營養豐富。
不管是用黃香溝雞來燉湯,還是烤著吃,還是土豆燒雞塊,味道都是很香的,堪稱一絕。
菜市場很多雞都是飼料雞,養幾個月就長大了,吃起來沒有肉,還有點腥,可是自然放養的雞就不會,這也是黃香溝雞的優點了。
除了雞,當地的馬鈴薯也是不得不提到的特產。渭源縣有「中國馬鈴薯良種之鄉」之稱,這一稱號就能證明,馬鈴薯在當地的重視程度。
走進渭源下轄的會川、五竹一帶,放眼望去,數千畝網棚銀波蕩漾、碧浪起伏,機械化耕作的種薯大田,壟溝分明,長勢喜人,遍野盛開的薯花濃鬱芬芳,沁人心脾,成為渭水源頭一道靚麗的農產品風景線。
當地的馬鈴薯長勢良好,靠的是自然地理氣候條件。
要知道,馬鈴薯性喜冷涼,不耐高溫,生育期間以日平均氣溫17℃~21℃為適宜。
而且,還要求光照強度大,葉片光和作用強度高,還要土壤表土層深厚,結構疏鬆,排水通氣良好和富含有機質的土壤最為適宜,特別是孔隙度大,通氣度良好的土壤,更能滿足根系發育和塊莖增長對氧氣的需要。
渭源屬於溫帶大陸性氣候,又因位於定西市中西部,中部河谷區氣候溫和、光照充足,剛好滿足馬鈴薯的生存條件。
所以,當地的馬鈴薯口感好,是很值得嘗一嘗的。
當然了,以上兩種只是當地特產的一個縮影,更多好吃的,要到了渭源,才能解鎖。
總之,那是個不錯的小縣城,想要去旅遊的遊客,別忘了嘗一嘗這兩樣特產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