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皖南唐古拉」越野自駕線路位於寧國市東部,屬天目山脈,全程約150公裡,環穿梅林、雲梯和南極等三鄉四鎮。
沿途地勢險要,山水風光旖旎,歷史文化深厚,物產珍稀豐饒,呈現出「三多一優」(眾多古道掩映茂林深篁沉澱歲月滄桑、眾多花海裝扮綠水青山呈現萬紫千紅、眾多瀑布高掛奇崖斷壁展逸萬種風情,畲鄉民風淳樸能歌善舞風情優);「三特一奇」(江南牡丹國色天香一枝獨秀、寧國核桃金果飄香別有風味、梅林標本栩栩如生惟妙惟肖,南極宣石渾然天成天下奇)的特點。
今天我們一起來了解南極宣石,去欣賞這種被文人雅士所鍾愛的觀賞石。
01、宣石的由來
北緯30°一直被人們稱為「神秘的地方」,它貫穿了四大文明古國,造就了許多神奇無比的物件,宣石便是其中的一種。
之所以稱之為「宣石」,是因為古時寧國隸屬於宣州郡,猶如宣紙出在涇縣,而不是宣城。同時,因為宣石表面像是蒙著一層薄薄的殘雪,所以也被稱為「宣州雪石」。
清康熙年間的寧國貢士汪作霖(字雨公)寫有一篇賦叫《宣石賦》。《賦》高度讚賞寧國出產的觀賞石——宣石。《賦》稱宣石「誠形奇而狀變,難僕數其萬殊。至於態幻姿靈,尤難指悉。」「言不盡其形之所肖,筆難窮其意之所適。」
02、宣石的種類
宣石的質地是晶質石英,硬而脆,稜角明顯,紋路細緻多變,形體以山形居多。宣石的顏色有白、黃、灰黑等,白色的居多,雜色的宣石中的白色石英潔白如玉猶如積雪或殘雪覆於山上。
剛出土的宣石由於有泥土積漬和受土壤的侵染略微泛黃,在空氣中放置的時間越長石質就越發顯白,就是我們所說的越舊越白。
宣石中有馬牙狀,初出土時呈鐵鏽色,日久逐漸轉為潔白色的稱為「馬牙宣」;宣石紋路呈燈草細條狀的稱為「燈草宣」;紋路呈塊狀小顆粒組成的稱為「米粒宣」;石英巖與灰黑色的石灰巖溶為一體,形成黑白分明的畫的稱為「黑白宣」,若「黑白宣」猶如水墨畫,也稱其為「水墨宣」;由其它致色元素浸染後,有少數成為彩色,稱為「彩宣」,此石少而精貴。
03、宣石的用途
宣石用途廣泛,可疊制假山,製作盆景,雕刻硯臺,還可作觀賞石。「宣州石硯雪灑殘,翰走煙雲兒滷起」便描寫了以宣石為材料做成的石硯「雪灑殘」。
李白的《草書歌行》一詩中就有說道宣石硯的詩句「麻箋素絹排數廂,宣州石硯墨色光。」
故宮的「養性齋」中聳然而立的假山,也使用了大量的宣石。
寧壽宮清中期變體須彌座宣石,為御苑賞石唯一的一方宣石(故宮)
揚州個園中的「冬景」也是由宣石堆砌而成的,遠遠望去,如一群雪白肥壯的獅子,坐著的、臥著的,煞是好看。
「個園」之所以出名,因為它極罕見地保留了古代「分峰用石」的假山案例。
因為古代採石、運石都不太方便,再加上不同石種的掇山手法也不相同,那麼分峰用石就比較費人工,但好處是能夠最大限度利用各石種的優勢。譬如我們剛剛提到的「個園」裡,就有石筍、湖石假山、黃石假山、宣石假山四種,上世紀60年代園林大師陳從周戲稱為「四季假山」。
何為四季? 石筍如雨後春筍,與翠竹掩映關照,此為春山;湖石雲翻霧卷,舒捲流暢,此為夏山;黃石粗獷雄渾,一派高亢脫俗,此為秋山。轉入東南小院,倚著牆壁,數疊灰白石峰澹遠枯寂,此為冬山。
在《紅樓夢》一書中也有提到大觀園中具有宣石做的盆景。
走進林黛玉的閨閣:&34;,&34;,&34;。劉姥姥肯定地說:&34;。可見,這不是專供梳妝打扮的閨閣,也不是練習針織的地方。
第五十三回《寧國府除夕祭宗祠榮國府元宵開夜宴》中這樣寫道:廳上有席,席旁設幾,几上有爐瓶三事,焚香,小盆景,內有布滿青苔的宣石,新鮮花卉。茶盤茶杯及名茶,茶盤皆是透雕;透繡著花卉冰。
04、宣石的荒寒之美
除了能造假山,宣石也經得起獨立觀賞。和同是白色的昆石相比:昆石更易出清供石,而宣石更易形成山景。
尤其難得的是,宣石的山景上充滿了細節,有細節的石頭就經得起玩味和推敲,能夠讓人「進得去」,又「出得來」。那些歷歷累累的微觀結構,「近數而羅綺千絲,遠觀而雲霞萬色」,又能在腦海中化成金樓玉署、煙墟月道等景象,使得方寸之石有了芥子納須彌的幻妙。
最欣賞的是它的「頑」與「野」。「野氣」這種美感是大自然的特產,人力難以創造。因為有野性,小小一拳石實際上也就有著極龐大的信息量,那種被壓縮過後反彈出來的澎湃力量能驚得人倒吸一口冷氣,讓你不由地把俗事雜事拋諸腦後。這是真正意義上的望峰息心!
山畫派巨擘石濤:揚州個園中有一座冬景假山,就出自石濤之手。他於明末清初在宣城廣教寺寓居多年,遍遊宣城山川風光對宣石極為賞識。
當代園林專家陳從周:用宣石堆疊的冬景雪,遊者佇立山下,有一種寒風凜冽,積雪未消的感覺。
賞石界更是認為宣石與靈璧石中的「白靈」享有同等的聲譽,故素有「南宣北靈」之美稱。
用四個詞來形容宣石的特點那就是「古樸、雅致,意境高如遠山、潔白如玉」,自駕「皖南唐古拉」的同時,不如來宣石的主產區——南極尋賞一番,體會一下宣石的美吧~
素材來源:寶藏雜誌、國石收藏、中外奇石雜誌、中國宣城網等。寧國市文化和旅遊局僅作分享之用,版權屬於原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