說起東川,你也許會對紅土地的色彩依疊印象深刻,也許每年都在期待著去參與一場泥石流越野賽.隨著這些標籤的興起,你也許都快忘了,這個地方的根和魂,是銅礦。
時代更迭,每個地方都有屬於自己的消失和重建。消失的東川是那個因銅礦而繁華的東川,重建的東川雖有工業旅遊興起的苗頭,卻依然擺脫不了一代「天南銅都」繁華落幕後留下的傷痕。
曲折蜿蜒的礦山公路,老舊的蘇聯式建築,研究所遺址,選礦廠遺址,豎井遺址.到處都是遺址,這些遺址一直在講述著它們最後的一瞬間:數萬人熱鬧喧騰的山谷,一夜之間就無影無蹤……
落雪、因民、湯丹、濫泥坪、石將軍、白錫臘、新塘.如果你有幸去過這些地方,你能看到時間都在這裡停止了,你能在這裡參觀到30年前的時間景象,它們就像一個個「時空站」。
而東川就是一個「時間博物館」,每一處遺址,每一個失落在30年前的小鎮,就是東川千百年來的時間傷痕。
本文的作者楝杙與攝影師張彧,都是東川人。當人們逐漸被快速消費所吞噬,愈發的去關注發展的速度和力度的時候,我們慶幸還有這樣一個人,用最細微,最親近的鏡頭和文字,記錄下屬於東川最真實的脈搏。
現在的東川,更像是一個遺落的樂園。繁華落幕不過一瞬,它破舊,它荒涼,但每個稜角映照的都是那個時代最輝煌的瞬間。
文/楝杙 攝影/張彧
東川蔣家溝泥石流1號監測站
東川蔣家溝泥石流1號監測站,幾十年前,它在離河床十幾米高的山坡上,如今它歪斜在河床上
【引子】東巍牯牛,五色紅土,朱甍古銅,華夢沉川!
塵封了千年歷史,所有的輝煌、欲望、歡樂、心酸、生死、聚散……都印在這裡的每一寸土地上,他是為那個時代付出了所有,卻拖著殘破身軀的一片土地。
這裡積累著千年的銅礦採冶歷史,隨著銅礦資源的枯竭,隨著生產工藝的轉換,半個世紀來中國現代工業和這片土地上的人們的騰飛夢,都已化作最後一層塵埃,凝固在這片土地上的每一個山坡、每一棟房屋……這便讓他有了滇東北最為蒼涼壯闊的風光,當晚霞從西邊照耀這些山坡時,銅色之中,每一個破敗不堪的角落,都透露著歷史的滄桑和久違的繁華。
烏蒙山脈及主峰牯牛寨
溝壑縱橫的小江河谷沿岸
坐落在群山之中,山梁上的現代小鎮杉木鄉
金沙江邊,坐在巖石上彷徨的人
舍塊鄉坐落在崖壁上的村莊,圖中可以看到山坡的坡度多為40~50°
【背景】「天南銅都」這個有著霸氣名字的地方位於雲南省的東北部,1954年由昭通專區的會澤,巧家的湯丹、落雪等地改設東川礦區;1958年撤東川礦區設東川市;1998年12月撤銷地級東川市,設昆明市東川區……東川擁有3200多年的銅冶文化歷史,最早發現銅礦據說是因為馬幫常年走過,被馬踩過後山體上露出了金色的銅礦。史料記載:東川採冶銅的歷史可以上溯至雲南青銅文化早期的商代和春秋戰國時期;兩漢的繁盛,鑄就了銅洗的光彩和白銅的盛明;明清進入鼎盛,「乾隆元年至五年,年產銅500—750多萬斤,除供給京師鑄錢的銅料外,還供各省採買(專供各省來雲南採買去自鑄的,稱作「採買」)。乾隆四十三年(公元1778年),年產定額銅為316.572萬斤,專供京局。整個清乾隆年間,東川銅產量約為全省的75%,而當時雲南銅礦產量佔全國的82%。」清乾隆3年,公元1738年,清王朝停止銅進口,改由國內自己生產供應,東川銅礦由原當地人開採,官家抽稅,改歸官辦,將所有產粗銅運京師鑄幣。東川銅成為大清的金融根基。《清史稿卷一二四食貨志錢法》記載,「乾隆52年,公元1787年,東川建礦廟,為表彰東川銅礦對國家的貢獻,乾隆58年8月,乾隆皇帝為東川礦神廟親筆題寫、賜予『靈裕九圜』之匾額。」 東川府志記載,清乾隆年間,「從前大廠(礦丁)率七八萬人,小廠亦萬餘人,合計通省廠丁,無慮數百萬人,皆各省窮民來廠謀食。」可以推算出,當時東川吃銅飯的人已達百萬。
過世多年的著名畫家、雕塑家鍾森先生的作品《銅山魂》雕塑,矗立在東川和平廣場上,這是銅都的象徵
《銅山魂》雕塑
【見證】新中國成立後,東川銅礦被列入重點建設項目,隨即便是聲勢浩大而又艱苦卓絕的基本建設和「萬人探礦」,礦田即湯丹、落雪、因民、濫泥坪、石將軍、白錫臘、新塘等大小銅礦床組成。
1952年,成立東川礦務局,礦務局辦公地設在湯丹。我的外公外婆和這裡大多數人一樣,支援建設,來自遠方,我的爺爺奶奶是這裡土生土長的農民,他們都聚首在這片高寒而荒涼的土地上,為國家建設輸銅。
金沙江峽谷的懸壁公路
俯視層層疊疊若隱若現的礦山公路
落雪經常因大雪封閉的礦山公路
泥沙淤積的金沙江灘,以及在沙灘上的人們
堪比西藏天路72拐的,普渡河大峽谷的懸壁礦山公路
礦山公路
如今仍在使用,經過修繕的礦山公路
因交通事故損毀的汽車的殘骸
汽車殘骸
【小Z的記憶】我出生在這個叫湯丹的小鎮上,兒時的記憶它很大,分別建在兩塊坡地上,一個叫大平地、一個叫菜園子,在這裡最有地位的地方是東川礦務局,圍繞著這個中央級單位建成的有中小學校、醫院、銀行、商業部門等等,幾萬人都是一個單位的,他們都工作生活在這片紅色的土地上。
從出生開始,山間轟隆隆的炮聲、礦渣沿山箐滾落時的震顫、貝拉斯(前蘇聯出產的大型工程車)發出的巨大的轟鳴,沿山脊一直往下的高山索道,還有山溝裡流淌的一定是帶化學品味道的水,後來聽長輩們說那叫硝水……滿目瘡痍,這是我後來學會的形容詞,因為兒時的我以為世界本來就是這個樣子,滿世界都是巨大的機器和它們發出的轟隆聲,滿世界的孩子都可以在路邊撿拾到遺漏的螺絲或者火花塞,然後把它們做成陀螺,用馬達線抽打,使其旋轉……
長輩們對他們的工人身份感到很自豪,總結下來,他們的自豪來自兩個方面,首先是來自精神上,工人老大哥的稱號使他們感到了鼓舞;另一方面是經濟上的,一個工人的工資加上福利可以成為一家人的保障;在中央級單位的庇護下,工人們吃、穿、住、行、醫……任何一個方面都有國家保障。
在巖石中開鑿的礦山運輸公路
【小Y的記憶】我出生在這個叫新村的地方,我的父母都沒有再走祖輩的路,而是讀書分別考上了大專和中專,在當時的條件下,也算高材生了,他們共同選擇了教師這個職業。
「走在鄉間的小路上,暮歸的老牛是我同伴……」伴著高音喇叭裡輕快的民謠,我們一波「工、農、知識分子子弟」,長成了一群具有破壞力的大孩子,我們的活動範圍不再局限於小鎮的街巷裡了,在日本人留下的廢棄研究所裡瞎轉悠,在機修廠裡尋找可以製作道具的鋼片,或者將蜥蜴一類的軟體動物放進女同學的文具盒中…這個老工業區是我們的帝國,它單調且豐富、冷漠且狂熱、封閉且開放……
半個多世紀前,父親還是8、9歲的孩子,每逢冬季的趕集日,凌晨3、4點就出發,穿上破爛的小棉襖,和爺爺一同背著竹簍,把在山下農村裡種的白菜養的土雞,徒步背上落雪去賣。要知道在落雪那樣高寒貧瘠的山區,只能種土豆和苦蕎這些粗糧,冬季的蔬菜和土雞是比較珍貴的食物了。爺爺和父親徒步幾十公裡,穿過天寒地凍的無人區,到達山頂的落雪礦區已是中午,翻過一個個高聳的山頭,遠遠就能看見矗立在二百二山頂的豎井和周邊的巨大建築,上面赫然寫著八個大字「頭頂青天,腳踏雲海」,當地人都稱那裡為「大井架」。 在落雪賣了東西已是下午,返回山下的家裡,已經是夜裡。就這樣,一直持續到礦務局破產,礦山上再沒有往日的繁華……在現在我們的認知裡,徒步幾十公裡到那樣高寒的地方,就為了那幾毛錢的菜錢,那幾乎是不可能的事情,肯定是瘋了!但在那樣的年代,生活就是如此艱辛,相比礦山上礦洞裡用生命換取「美好生活」的工人們,可能要好些吧!
落雪選礦廠遺址
落雪礦「包子鋪」生活區,如今已是一片廢墟
【小L的記憶】如果說人的記憶從3歲開始,那麼從我有記憶一直到12歲一直都是關於一個地方,這個地方名叫落雪,一個很美的名字。
但是它的氣候卻不是那麼讓人舒坦,按照現在的說法,這是一個高海拔常年積雪的高寒地區,這裡不適合農作物生長,唯一能種植的東西就是土豆……落雪的記憶似乎清晰也很模糊,現在地圖上似乎已經找不到那些地方了。在落雪,最熟悉的幾個地方:老來紅、卷草溝、二百二、三江口、包子鋪,我所在的小學當時叫「老來紅小學」,應該算是當地教學水平最高的一所學校了。當時上學最近的同學大概走1公裡左右,最遠的同學估計要走5-6公裡才能到學校,我家屬於折中一點,大概2-3公裡,每天我們都要走4趟,因為午飯學校裡沒得吃,必須要回家,所以當時基本上要麼在上學要麼在上學的路上。那個時候家長沒有現在那麼覺得孩子嬌弱,所以所有的上下學都是我們自己搞定,天寒地凍天都沒亮就開始出發去上學了,實在黑不敢走怎麼辦?那就路上約離家近的小夥伴一起。冬天雪可以淹沒我們的大腿根,路上結冰不敢走,一路坐著往下滑,褲子溼了那只能坐在教室瑟瑟發抖,所以每個冬季都有很多人生病。那個時候我們的老師真的非常好,經常背著生病的孩子去醫院,我們手生了凍瘡她各種找藥膏給我們治療,記憶裡小學的班主任猶如母親般溫暖。
那個時候最喜歡過年,因為可以看到煙花,燃放的煙花可以在空中綻放出絢爛的花朵,每當這時爸爸就會摸著我的頭緩緩的說到:丫頭啊,一定要好好讀書,你看,我這一輩子就是吃了沒文化的苦啊……
苦?什麼是苦呢?那時我不太清楚,長大一點才知道,原來爸爸的工作就是井下打眼,直到現在我還不清楚他的工作正確的叫法。聽爸爸描述,就是拿電鑽之類的在井下的牆壁上打洞,大部分人都是半身陷在冰水裡,然後各種粉塵,每次老爸下班回來完全看不到他的五官,因為全身上下都是黑的,講話時只看到牙齒,和眼白在移動……
泥石流衝積扇上被流水再次侵蝕的巨大溝壑
【彷徨】2001年,新華社一則關於東川礦務局破產拍賣的新聞中這樣描述。「東川礦務局成立於1952年12月,1960年建成投產,到1999年累計生產精礦含銅46萬噸,含銀153噸,為我國有色金屬的發展和經濟建設作出了重大貢獻。」
下崗,打破了所有工人的鐵飯碗夢!我們幾個平行空間裡的孩子,幾乎在同一個時間,跟隨父母,搬到了一個叫新村的地方,從此,關於礦山,記憶只是零星的片段了……在日新月異,一切都要為發展讓路的今天,人們總是說,一個地方必須留下一些記憶,這些記憶的符號就是建築。而我也早已習慣了不斷變化的城市,還有城市裡不斷升級的消費。在回到湯丹、落雪這些礦區之前,我並沒有報太大的希望,只有闊別多年後的,幾乎忘卻的,模糊的懷戀。
某研究所遺址
某研究所遺址
某研究所遺址
【廢墟】沿著一路各種U型彎驅車而上,坡陡彎急,但路還算寬,柏油的,偶爾有被大車壓壞的坑洞……湯丹往山上走2公裡左右,一個叫「老明槽」(本名即為露天開採之意)的地方便是湯丹最早的礦場。
「先在山上堵上一攤水,在山坡上堆木材燒,然後將山上的水放下利用熱脹冷縮的原理使山體崩塌,獲得銅礦。」這種開採方式一直持續到民國時期,其間歷經興衰。站在老明槽前,曾經留下的礦洞依然留在那裡,而今這裡依然是礦場,卻再沒有昔日的熙熙攘攘,而開採聲似乎仍在呻吟著,似乎隨時就可能永遠安靜。
湯丹某單位遺址
走在湯丹絲毫沒有變化的街道上、小巷裡,恍若隔世,就像是三十年前的某個晚上睡著後,睜開眼睛發現整個小鎮人去樓空,只留下一棟棟老舊的蘇聯式建築和褪色的宣傳標語,殘破的高音喇叭垂掛在樹上,像是上了吊,不再尖叫。
「人都走了,幾萬人,好像一夜之間就走空了。」老人並不知道我曾經生活在這裡,他一再強調這裡曾經的輝煌,鑼鼓喧天、紅旗招展的年代裡,住著中國最頂級的銅礦專家、最好的醫生、最好的教師,而隨著礦務局破產,這裡的輝煌在一夜之間化為烏有,多少人是流著眼淚離開這裡的。
上圖為當時很不錯的「酒店」
繼續沿著山路驅車而上,大約40公裡吧,到了一個岔口,我清晰的記得,這個地方叫零公裡,從這個岔口再往上幾公裡,便能看到曾經整個礦山的地標:在海拔三千三的落雪,一個叫二百二的地方,曾經佇立著這片礦區最為耀眼的豎井!之所以說耀眼,是因為在數十公裡外的山頭,依舊清晰可見!我們繼續驅車爬升,穿過一片廢棄的選廠,「頭頂青天,腳踏雲海」的「大井架」,如今只剩下一個深不見底的巨大洞口……
落雪二百二「大井架」遺址,如今這裡只剩下一個巨大的豎井洞口
曾經的大井架原貌,資料圖,來自網絡
夜了,返回湯丹,在一家餐館裡,看著月亮懸掛在空置的礦務局辦公大樓上,曾經熙熙攘攘的燈光球場被壓在黑沉沉的夜幕之下。「為礦山我們付出了一生,到快死了卻不知道該去哪裡。」還是那個老人,月光下,老人臉上的皺紋泛著光澤,劇烈的咳嗽不時劃破寂靜的夜晚。不久他也會離開這裡,因為朝夕相處的朋友、鄰居們都已經離開。
無人踏足結了巨大蛛網的某單位遺址
專家樓裡古樹參天,荒草叢生,水泥砌成的噴泉已經不會再湧出水柱。這棟老式的蘇聯建築是東川最早建成的房屋之一,這裡曾經居住了幾十名來自前蘇聯、東德、捷克斯洛伐克的專家,他們就是在這裡為東川規劃了一幅藍圖,並將數萬人投放在這幅藍圖當中,讓他們在工作中尋找人生的價值,讓他們在生活裡不斷發酵出歡樂、悲傷、奮進、彷徨……
上圖為斑駁的路牌
星空下的《銅山魂》雕塑,矗立在東川和平廣場上,記載著不同時代的冶銅風貌
小江河谷大白泥溝,東川泥石流汽車越野拉力賽的發車點
【終曲】你可能知道梅裡的日照金山有多麼光輝燦爛,你可能知道納木錯的星空有多麼神奇迷人,你可能知道洱海的日出有多麼的恬靜安逸,你可能知道如何陶醉在麗江小資的夜幕裡……但如果你想看這些,你最好別去東川,因為它會讓你失望。他破舊、荒涼、到處能看到泥石流的蹤跡……
但如果你願意換一個角度思考的話,東川是中國現存不多的工業文化遺址,是時代留下在這片大地的一個記號,是我們研究中國工業文明必不可少的素材,是世界泥石流地質博物館,它還應該是一個極度時尚的地方,無論是建築,還是這裡透露出來的氣質,無不散發著一種廢土美學的感覺。
這個因銅而生的小城用它漫長而卓絕的銅開採歷史,記錄著人類文明的脈搏,從青銅時代到新中國成立,東川作為天南銅都,一直是我國最主要的銅產地,他把他最後所有的光輝,奉獻給了那個時代,獻給了新中國的建設之中。
註:來源作者:楝杙 看看雲南
已經有 10萬+傣族人關注(微傣族),你關注了嗎?
已經有 10萬+傣族人關注(微傣族),你關注了嗎?
已經有 10萬+傣族人關注(微傣族),你關注了嗎?
10萬+
10萬+
傣族(羅馬字母:Dai),又稱泰族(泰文:ไทย,羅馬字母:Thai)、撣族(羅馬字母:Shan)等,民族語言為傣語(泰語),屬漢藏語系壯侗語族壯傣語支。
傣族視孔雀、大象為吉祥物,民間故事豐富多彩,傣族人民喜歡依水而居,愛潔淨、常沐浴、婦女愛洗髮,故有"水的民族"的美稱,過去傣族普遍信仰南傳上座部佛教和原始宗教。
傣族是泰國、寮國的主體民族,佔泰國總人口的40%,傣族還是緬甸的第二大民族,中國、印度、越南、柬埔寨等國的少數民族。據2010年第六次人口普查數據,傣族在中國境內共有126萬餘人 。
10萬+
已經有 9.5萬 佤族人關注(微佤族),你關注了嗎?
已經有 9.5萬 佤族人關注(微佤族),你關注了嗎?
已經有 9.5萬 佤族人關注(微佤族),你關注了嗎?
已經有 9.5萬 佤族人關注(微佤族),你關注了嗎?
9.5萬
佤族,中國少數民族之一。現有人口35萬多人,主要分布在雲南省西南部的西盟、滄源、瀾滄、孟連、雙江、耿馬、永德、鎮康等縣的山區與半山區,即瀾滄江和薩爾溫江之間、怒山山脈南段的"阿佤山區"。與漢、傣、布朗、德昂、傈僳族、拉祜族等民族交錯雜居。
我國的佤族主要分布在雲南省西盟、滄源、孟連三縣,耿馬、瀾滄、雙江、鎮康、永德、昌寧、勐海等縣也有分布。由於佤族主要分布區在瀾滄江和
明天,我們將迎來春暖花開的3月,又有一批新法新規將正式實施:駕駛區應設置防護隔離設施,罕見病藥品降稅,雲南將啟用新版營業執照……這些新規與我們息息相關!
按國家市場監管總局要求,雲南省將對現版營業執照進行改革,自2019年3月1日起將正式啟用新版營業執照。
新版營業執照照面版式由原豎版調整為橫版,正本、副本照面信息作相應調整,《外國(地區)企業常駐代表機構登記證》《外國(地區)企業常駐代表機構代表證》中的監製單位名稱等一併進行調整。
自2019年3月1日起,經登記機關準予設立、變更登記以及補發營業執照的各類市場主體,頒發新版營業執照(含新版《外國(地區)企業常駐代表機構登記證》《外國(地區)企業常駐代表機構代表證》)。已領取新版紙質營業執照的市場主體,登記系統將同步生成新版電子營業執照,供市場主體下載使用。之前存續的各類市場主體,在登記事項未發生變化的情況下,可以繼續使用原版營業執照,不強制要求換發新版營業執照,原版營業執照繼續有效。
對於領取了新版紙質營業執照的市場主體市場監督管理部門要同步生成新版電子營業執照並存入電子營業執照庫。將繼續推進電子營業執照跨區域、跨行業、跨領域的應用,鼓勵市場主體下載並使用電子營業執照。
另外,雲南省還將同期啟用新版《企業登記申請文書規範》和《企業登記提交材料規範》(以下簡稱《文書規範》《材料規範》)。新版進一步精簡文書表格,減少填報事項,原表格中的部分「填寫項」修改為標準化表述的「勾選項」,對沒有法律法規依據或國務院已經明確取消的登記事項涉及的文書、材料規範不再保留。
「文書、材料規範」申請人可至「雲南工商網上辦廳」(http://gsxt.ynaic.gov.cn/webportal1/)的「資料下載」欄自行下載,或到各級企業登記機關企業登記窗口領取使用。2019年3月1日起,申請人仍使用舊版《文書規範》《材料規範》提交登記申請的,企業登記機關不再受理。
近日,文化和旅遊部出臺了《國家級文化生態保護區管理辦法》,將於2019年3月1日起正式施行。
目前,文化和旅遊部已批准設立了21個國家級文化生態保護實驗區,各省(區、市)也設立了146個特色鮮明的省級文化生態保護區。
《辦法》規定申報國家級文化生態保護區要具備良好的文化生態區域性整體保護工作基礎,應當在本省(區、市)內已實行文化生態區域性整體保護兩年以上,成效明顯;國家級文化生態保護區設立後,總體規劃不再由文化和旅遊部批覆實施,改為由省級文化主管部門審核,報省級人民政府審議通過後發布實施,並報文化和旅遊部備案;總體規劃實施三年後,省級文化主管部門可向文化和旅遊部申請組織驗收,驗收合格的,正式公布為國家級文化生態保護區並授牌。
3月1日起,首批21個罕見病藥品和4個原料藥,參照抗癌藥對進口環節減按3%徵收增值稅,國內環節可選擇按3%簡易辦法計徵增值稅。此次減稅政策對於罕見病患者而言,有望降低藥品價格。
《城市公共汽電車車輛專用安全設施技術要求》3月1日正式實施。其中具體規定了城市公共汽電車駕駛區防護隔離設施的技術要求,防護隔離設施後圍上部空隙高度不大於300mm,側圍上沿最低點距乘客區通道地板高度不小於1600mm。要求應有效防止乘客與駕駛員直接肢體接觸,防止乘客搶奪方向盤。
民政部制定的《「孤兒醫療康復明天計劃」項目實施辦法》,3月1日起實施。實施辦法擴大了受益孤兒的範圍,包括0至18周歲所有孤兒以及年滿18周歲以後仍在校就讀的孤兒。同時,實施辦法擴大了項目資金資助範圍,明確資金資助範圍包括診療費用、康復費用、特殊藥品費用、輔助器具配置費用等。
《國家級文化生態保護區管理辦法》3月1日起正式施行。辦法規定要成立國家級文化生態保護區建設管理機構,負責統籌、指導、協調、推進國家級文化生態保護區建設工作;要通過實施非遺記錄工程、傳承人群研修研習培訓計劃、傳統工藝振興計劃、開展分類保護、服務精準扶貧和鄉村振興國家重大戰略實施等措施加強非遺傳承實踐能力建設,通過組織開展非遺主題活動、品牌活動、搭建展示平臺、推進普及教育等措施加強非遺傳播宣傳。
國務院印發的《國家職業教育改革實施方案》提到在職業院校、應用型本科高校啟動「學歷證書+若干職業技能等級證書」(即1+X證書)制度試點,3月啟動。1+X證書制度鼓勵學生在獲得學歷證書的同時,積極取得多類職業技能等級證書。試點將從5個領域的證書開始,年內陸續啟動約10個領域。
修改後的《專利代理條例》自3月1日起施行。提升專利代理質量、將專利代理人的稱謂改為「專利代理師」、放寬專利代理行業準入、遏制「黑代理」問題、倡導提供專利代理援助服務等成為此次修改的亮點。
據澳門特別行政區民航局官網消息,自3月1日起,澳門國際機場不允許乘客將下列種類或數量物品以隨身或手提行李形式帶入機艙或機場保安限制區,包括:棒球/壘球球棒和板球棒、魚竿、收合後超過30cm的相機、錄像機三腳架、單腳架和自拍杆等。
薩爾溫江之間的怒山山脈南段展開地帶,山巒起伏,平壩極少,又稱阿佤山區。根據2000年第五次全國人口普查統計,佤族人口數為429709(2010年) 。使用佤語,屬南亞語系孟高棉語族佤語支。分為巴饒克、阿佤、佤三種方言,每種方言又分若干土語。沒有本民族的文字。新中國成立前,英、美傳教士為傳播基督教而編制了一種佤文,很粗糙,使用範圍小。新中國成立後,人民政府派語言工作者對佤語進行了深入調查,並於1957年設計一種拉丁字母形式的佤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