舌尖上的中國2ID: shejian2china
推薦各種美食菜譜,讓您成為食神指日可待
舌尖上的河南 細說河南美食文化源遠流長 品味舌尖上的河南
舌尖上的河南
近日,《舌尖上的中國》自開播以來,備受社會各界的高度關注,全國各地的美食都上了,但就是沒有見到河南的美食,河南的美食去哪兒了,燴麵、胡辣湯、筒子雞、黃河鯉魚在哪裡?既然沒有,就讓我們在文章上見證一下舌尖上的河南。接下來就見識一下河南的美食文化。
黃河是中華民族的搖籃,眾所周知,河南地處黃河中下遊,是搖籃的中心。但是並沒有太多人知道,河南,也是中華民族飲食文化的重要發祥地之一。四千多年前,夏啟在禹縣為諸侯設宴,史稱「鈞臺之亭」,這就使是我國最早的宴會。
河南的美食發展
《禮記·王制》記載:「凡養老,有虞氏以燕禮,夏后氏以饗禮.」,「殷人以食禮.」,這是我國古老的宴會制度。史書中的有虞氏就是河南虞城縣。比較著名的殷紂王在安陽一帶「以酒為池,懸肉為林.為長夜之飲」。這是歷史上最早最大的宮廷嬉戲宴會。商都開國相伊尹,出生於河南伊川縣一帶,擅烹調,被後代尊稱為烹調始祖。此後,烹飪技術就是從這裡開始在中華大地上綿延發展。唐朝武則天臨朝稱制,改國號周,定都洛陽,附近山區民間湯菜進入宮廷,經過高手加工升華,成為定型定製的「洛陽水席」,是豫菜中一朵奇葩。
北宋開國,豫菜逐漸形成了色、香、味、形、器五性懼佳的完整體系,宮廷菜是豫菜的精華,料源廣泛又選料嚴格,技奇絕精湛,口味清純,餐具精美,並講究食療。不少海內外知名人士對豫菜十分嚮往。如魯迅先生,曾在北京居住近十五年,在上海居住十個年頭。從《魯迅日記》上看他在北京去過的餐室,飯館有五十餘家,其中去豫菜館的次數佔較大比重。魯迅愛吃豫菜中的」酸辣肚絲湯」、「炸核桃腰」、「糖醋軟熘鯉魚焙面」和「三鮮鐵鍋烤蛋」。
另一位先生梁實秋,已離開大陸四十餘年,曾任臺灣編譯館館長,文學館館長,一生有大量譯著。一九八五年,年已耄耋的梁先生又寫出《雅舍談吃》一書,書中 有大量篇幅談到豫菜,他特別欣賞豫菜中黃河鯉魚菜,他說「能於餐館業獨樹一幟」;說「糖醋鯉魚」「依稀透明鮮美無比」;「兩做魚」「有獨到之處」;說「瓦 塊魚」是「鯉魚菜中一絕,看那形色就會令人饞涎欲滴」,對「鐵鍋蛋」「記憶猶新」等。
解放後,周恩來總理經過各方研究親自決定採用河南菜為國宴菜,河南師傅為主廚。原因就是河南地處中原,博採晉、魯、淮、湘、楚、川、秦等各家之長,主要菜系中的菜河南都有,且味道適中,不辣不甜,各地方人吃起來都能接受。因此直到現在,國宴仍舊是以河南菜為基準烹調的。
由此可見,河南美食文化也十分壯觀,豫菜聞名中外,現在竟然慢慢衰落了,趁河南飲食文化還沒有徹底的消失,讓我發揚我們的豫菜,讓舌尖上的河南走向全國,走向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