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南鳳凰古城能有如今的名氣,大多得益於沈從文。
說它人傑地靈,一點也沒有錯。
如果說鳳凰古城,地傑人靈,那也是沒有錯的。
北洋政府時期的國務院總理熊希齡,就誕生在鳳凰。
此外,還有兩位國民革命軍少將陳鬥南和陳範,也是鳳凰人。
鳳凰古城,位於湖南省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的西南部,享有「北平遙、南鳳凰」之名,是國家歷史文化名城,國家4A級景區。
鳳凰古城裡,昔日的名人已經駕鶴西去。不過,他們的故居依然屹立。
沈從文故居,位於中營街的一條小巷子裡,沈從文在這裡度過了童年和少年時光。
這座小院,是具有湘西風格的明清建築,共有10間房。如今,故居裡面陳列著沈老先生的文稿,以及少年、青年、中年、老年的照片,從稚氣的少年,最終成長成了一位儒雅的學者;故居裡還陳列著沈老先生用過的物品,有折了腿的藤椅,也有聽過的唱片……
故居旁有間小書店,能購買到沈老先生的作品。
沈從文墓地,位於沱江畔的聽濤山上。這墓地沒有普通墳地的樣子,卻比無數普通墳地,隆重得多。
大家雙目所及,見到的那塊長條形碑文:「一個士兵不是戰死沙場,便是回到故鄉。」那是畫家黃永玉給他表叔沈從文題寫的。
沒有土饅頭似的墳墓,也沒有普通的墓碑。一棵大樹,一方天然的五彩石,那就墳墓和墓碑了。
五彩石兩面都刻有文字,由沈從文侄女婿、中央美術學院著名雕塑家劉煥章教授鐫刻。
五彩石正面刻著沈從文寫的墓志銘:「照我思索,能理解我;照我思索,可認識人。」
五彩石背面,刻著沈從文姨妹張充和撰聯:「不折不從,星鬥其文;亦慈亦讓,赤子其人。」
赤子重新回到生他養他的土地,也是一種幸福。至今仍有不少遊客手捧鮮花,前往弔唁。
一條小巷之隔,便是陳寶箴百年老宅,佔地面積達1600多平方米,如今開闢成了鳳凰古城博物館,展出私人藏品,以及陳寶箴世家的生活遺蹟。
陳寶箴是地方督撫中,唯一傾向維新變法的實權派。他並不是鳳凰人,只是曾在鳳凰任職一年,這老宅,便是他家曾經的住宅。
曾經在鳳凰生活過的陳家,四代人中出了五位傑出人物。可見鳳凰古城是多麼地幸運。
鳳凰古城,還出了一位鳳凰般出類拔萃的人物熊希齡。
熊希齡是土生土長的鳳凰人,15歲中秀才,人稱神童。後來,他一路考至進士,又被點作翰林,人稱熊鳳凰。
熊希齡故居,在古城北文星街的一個小巷內,佔地面積800平方米。房屋中央是天井,正室由木質結構的三間兩層樓房構成,頗具湘西風格。
熊希齡就在這裡,度過了他的童年和少年時代。
陳鬥南故居,位於吳家弄01號,建於建於清光緒28年,佔地面積366.6平方米,頗具江南風格。
陳鬥南故居,曾經出現在《烏龍山剿匪記》、《未代苗王》、《我心飛翔》、《湘西往事》等十多部影視劇裡。
陳氏祖宗泥塑像,還是天津泥人張傳人張秋潭大師的作品。
陳鬥南和陳範,叔侄倆都是國民革命軍少將。
鳳凰古城不是沈從文筆下的邊城。這在《邊城》裡,明明白白地寫著:「由四川過湖南去,靠東有一條官路。這官路將近湘西邊境,到了一個地方名叫『茶峒』的小山城時,有一小溪,溪邊有座白色小塔,塔下住了一戶單獨的人家。」女主角翠翠生活的地方叫茶峒。沈從文曾在茶峒古鎮的石壁上,題寫了「邊城」二字。在那裡,至今仍有拉拉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