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北地區最早的世界遺產,唯一水上的長城,九門口水上長城,俗話說不到長城非好漢,但是萬裡長城在大家的眼裡,也許是指北京的萬裡長城,今天我們談一談特別的長城吧,這個萬裡長城不是建在山上,而是建在水上,你的話不奇怪,那麼,讓我們一起調查一下那個新奇的地方吧。
萬裡長城在遼寧省和河北省交界的葫蘆島市綏中縣,在這裡強調綏中縣,這是航天英雄楊利偉的故鄉,9入口水上長城距山海關15公裡,全長1704米,到綏中縣也只有70公裡,交通很方便,九個門的水上長城,古名「一塊石頭」是明代長城最重要的關口之一,橫跨九江河口,建有九個排水城門,這就是九門名字的由來,這裡山巒相連,水流著,萬裡長城隨著山勢起伏,自然與人文景觀完美結合,不僅是全國重要文化財產保護部門,國家4A級旅遊景點也是世界文化遺產。
門前建於明洪武14年1381年,是由明之大將徐達建造的,萬年修復後,關城位於低谷之間,水流從西向東,進入渤海,有人根據九門關的險要,寫了一個大字「京東首關」,九門長城被幾百年的風蝕和戰火摧毀了,1985年,鄧小平同志在「愛中華,修長城」的號召下,全省人民集資修復了長城,4年後,9個入口的萬裡長城重新屹立在九江河口之上,這裡有為了感謝當時的資金籌措單位和個人而建立的紀念碑。
九門水上長城是中國萬裡長城中唯一的「水上長城」,一般來說,長城是依山而建,遇山而過,遭水而折,九門長城正相反,遭水渡,遇山折,跨越兩座山之間,有9個漏水城門,城門上架起了跨越九門河口的長達100多米的水上城橋,橋的兩端有像橋頭堡一樣的城牆,敵軍攻入城下後,城下的射擊孔和城上突出的部分形成上下左右交叉的火力,消滅來犯的敵人,這是萬裡長城罕見的構造,在缺水的季節關店以禦敵,在洪水時期開門放水,翻滾的河流像九條狂龍一樣傾瀉下來,形成了「城被修在水上,水流入城中」的奇觀。
九個入口的萬裡長城非常高,建造得很堅固,周圍的防禦設施完備,敵人的大樓密集,兩公裡以內,敵人的大樓有12座,有四個哨所,站臺,烽火臺,各有一座城,構成了完美、嚴格的軍事防禦工程,我知道九個入口的地理位置很險峻,城牆下面的山裡有明代建造的長城隧道,根據門前險峻的地理位置,將長城內側秘密設計並挖掘出直通關外山中暗道,隧道全長1027米,有兩個出口,一個入口,洞穴中有29個大小的巖洞,有廚房、廁所、水牢、武器室、駐屯室、關公祠等,在暗道裡可以聚集2000名士兵,具備排水和通風設備,洞中的井水清澈見底,水質甘甜,無法飲用,暗道有「地下城」之美譽。
九個入口兩側的山是陡峭的,中間的大峽谷像細長的葫蘆,既便於保護又不好進攻,這是入關必經之地,以前是兵家的爭論點,門沒有一個門,門沒有人的靈魂,剛要進九門,十人之九就斷魂了,戰爭逸聞把九個入口的萬裡長城富有傳奇色彩,聞名世界。
1644年,明末農民起義軍李自成攻克北京後,長距離襲擊山海關,先攻克九門城關,吳三桂是拉多爾天子在關外久不能攻擊的,抓住明守軍,探知了萬裡長城暗道的位置,這是歷史上有名的「一片石頭大戰」,民國初年,直、奉兩軍閥也在這裡進行了你死我活的抵消。
解放戰爭時,人民解放軍為了通過內外走廊,一直攻下了京津,現在,仰望這水上建的巍峨的長城,看看風霜過後的古老關口,回首那動人的歷史,怎能不喚起人們的悠悠思古之情呢,沒到九歲以前,白來長城了,有機會的話,也請來長城,可能會感受到這裡發生的沉浮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