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志願者「垃圾分類」社會實踐活動
12月19日上午,內蒙古廣播電視臺《新聞天天看》節目組與呼和浩特市城市管理綜合執法局、內蒙古芸公益協會聯合開展了《伊利方舟 安全童年》——「爭做環保小達人」小志願者「垃圾分類」宣傳社會實踐活動,來自全市各所小學的50名小學生通過網絡報名,實地參觀,學習到垃圾如何分類投放、如何分類收集、如何分類運輸和分類處理,讓「垃圾分類」知識深入到每一個小志願者內心。
上午八點半,小志願者們第一站來到了呼和浩特市的萬正尚都小區,從去年開始,呼和浩特市在城區建立生活垃圾分類制度,全面實施以「試點引領、分步實施、分類投放、收運處置」為目標的垃圾分類處理工作,進一步提高廣大市民的垃圾分類意識,實現垃圾減量化、資源化、無害化目標。呼和浩特市在45個小區試點推行,18個小區的垃圾分類工作實現了智能化。萬正尚都小區就是實現智能化管理的小區之一。
在萬正尚都小區,小志願者們沒有看到之前那樣,每個單元門口都會安置的垃圾桶,小區裡面顯得格外整潔。通過社區書記介紹,這個小區去年未開展生活垃圾分類前共有生活垃圾投放點54個,開展生活垃圾分類後,現在小區實施生活垃圾定時定點投放,撤掉生活垃圾投放點,建設生活垃圾分類箱房3座,生活垃圾分類箱房開放時間為早7:00至10:00、晚17:30至20:00。社區的生活垃圾分類督導員通過「手把手的教、逐門逐戶的講、站在垃圾桶前幫」的方法,督促、指導居民分類投放,另外標準設計製作了四色垃圾分類垃圾袋入戶發放,引導居民源頭分類。
小志願者們通過參觀小區「垃圾分類」宣傳站、「垃圾分類」宣傳廣場,通過社區工作人員逐一的講解宣傳展板、播放宣傳動畫片、參觀展覽、互動小遊戲,真正掌握生活垃圾到底該如何進行分類。
從萬正尚都小區出來,小志願者們來到了呼和浩特市新城區生活垃圾分類分揀中心。這裡成千上萬個飲料瓶、易拉罐、廢紙片被壓縮後捆在一起,形成一個又一個直徑兩米左右的巨型立方體,整整齊齊擺放在廠房中等待再次利用。
在這裡,小志願者們也了解到,原來我們隨手丟棄的一個礦泉水瓶,經過處理後可以變成聚酯纖維,也就是滌綸,可以做衣服;經常被丟棄的快遞紙盒分揀到造紙廠,可以重新做成包裝箱,另一部分還可以成為辦公用紙;最吸引小志願者是廚餘垃圾的回收利用,在分揀中心進行生物發酵,用來養殖黑水虻,為養殖場的雞提供無公害飼料。變成資源,如果我們從家庭就做好垃圾分類,那麼更多的可回收物就會變成新能源,經過處理,所有到分揀中心的廢棄物都能夠實現二次利用,分揀中心可回收物日處理能力能夠達到30—50噸,大件廢棄物例如廢舊家具等每小時可以處理2—3噸,廚餘垃圾日處理能力在5噸左右。可回收物所創造出來的再生資源也會再次運用到我們城市建設當中。
可回收物、廚餘垃圾還有有害垃圾分類處理,都會被分類運輸到分揀中心,那其他垃圾的去向又會在哪裡呢?帶著這個疑問,我們一起來到第三站——錦江環境呼和浩特生活垃圾焚燒發電新能源工廠。
因為目前還處於「垃圾分類」行為習慣的普及階段,在呼和浩特市75%生活垃圾用於焚燒發電,呼和浩特市城區日產生垃圾2000噸,已建成兩座焚燒發電廠,以前讓政府頭疼不已的垃圾,如今變成了搶手的發電燃料,單是錦江能源一家公司的日發電量就達到了35萬千瓦時,真正做到了變廢為寶。
當小志願者們看到發電廠裡巨型垃圾山時,都不由的感概,垃圾實在太多了!發電廠工作人員告訴大家,確實是這樣,每天一座城市所產生的垃圾總量,是一個兩個焚燒電廠所不能承擔的,部分垃圾處理不及時或者在每一個家庭的源頭分類不恰當,依然會出現佔用公用用地、處理難度加大造成資源浪費、還有就是環境汙染的情況出現。通過這次參觀,他們希望每一位小志願者都能承擔起志願宣傳的責任,一定要認識到垃圾分類的重要性,從源頭做好垃圾分類工作,在做好減少日常生活垃圾產生的同時,注重四類垃圾的準確投放,從而逐漸實現生活垃圾分類減量化、資源化、無害化的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