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觀察家
如何做好此次大爆炸的追責及善後工作,將會極大考驗「浪漫與衝突」交錯的黎巴嫩各教派的政治智慧。
當地時間2020年8月4日下午6時許,黎巴嫩首都貝魯特港口區的爆炸震驚了全世界。截至北京時間8月5日19時許,事故已造成100人遇難,4000餘人受傷,受傷者中包括48名聯合國工作人員。
此次爆炸,再次讓國際社會將目光投射到被中東疫情、政治動蕩所遮蓋的黎巴嫩。
悠久的歷史文明遺蹟、長久內戰與紛爭的痕跡、非典型的阿拉伯文化風情、特殊的教派政治版圖等特徵,匯聚成了如今的黎巴嫩。
黎巴嫩地處歐亞非三大洲要衝之地,歷來是周遭強國的必爭之地。公元前16世紀以後,該地相繼受埃及、亞述、巴比倫、波斯和羅馬「走馬燈」式的統治,7世紀被信奉伊斯蘭教的阿拉伯帝國徵服,進入16世紀,則成為奧斯曼帝國的一部分。第一次世界大戰後淪為法國委任統治地,第二次世界大戰初期為英法軍事佔領。
因為地處地中海東岸,貝魯特有著天然良港,是黎巴嫩重要的貨物集散地。此次爆炸就發生在貝魯特港口的12號倉庫。據報導稱,爆炸由存放在倉庫中的約2700噸硝酸銨引發,這批硝酸銨在倉庫中已經被放置了六年。
在爆炸港口處不遠,當地標誌性的景點烈士廣場也受到波及,當年在黎巴嫩內戰中彈痕累累的雕像,如今被灰石蒙覆,它又一次見證了這座城市所蒙受的苦難。
當地人在接受採訪時說,「爆炸無疑會繼續加重黎巴嫩人的生活負擔」。貝魯特這座美麗的城市,無疑也因這次爆炸,將掀開更加「步履維艱」的一頁。
揆諸歷史,由於黎巴嫩建國之時所嵌入的各政治性教派的結構性矛盾,導致此後經年累月的武裝衝突不斷。1975年4月,黎巴嫩爆發以基督教馬龍派民兵為一方、穆斯林民兵為另一方的全面內戰。1990年,各方籤署塔伊夫協議,結束15年內戰後兩大派系重新分配政治權力。
進入21世紀,黎巴嫩國內局勢仍舊衝突不斷,2005年前總理哈裡裡遇刺和2006年的以黎衝突等接連發生。目前黎巴嫩雖然國內政治局勢暫時穩定,但仍受到來自周邊國家難民問題和恐怖主義的威脅。
此次貝魯特港口大爆炸是由於對於危險化學品的管理不善所致,政府難辭其咎,而這又將對於本已脆弱的教派政治格局造成巨大衝擊,安全事故往往淪為政治鬥爭的藉口。
不僅如此,基督教馬龍派背景的黎巴嫩長槍黨總書記納扎裡揚在此次爆炸中傷重不治,這更是將國內教派政治與此次大爆炸直接掛鈎。如何做好此次大爆炸的追責及善後工作,將會極大考驗「浪漫與衝突」交錯的黎巴嫩各教派的政治智慧。
此外,此次大爆炸所造成的巨大生命與財產損失,也會令黎巴嫩因疫情而「停擺」的國民經濟發展雪上加霜。如果圍繞爆炸的教派政治產生內耗並持續不斷,那麼這對於黎巴嫩經濟的重啟和恢復的打擊會甚於災難本身。
無論如何,這次爆炸對黎巴嫩的國家和民眾而言,都是一場災難。目前,多國都表示將會為黎巴嫩提供支援,而面對災難也唯有凝聚「共識」,戮力同心才能渡過難關。
□鈕松(學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