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業承接超市、賣場、平面布局、規劃、設計、策劃,新店、老店,動線、品類,調整、優化,新開中小型超市便利店策劃,歡迎有意向的朋友聯繫交流。
疫情下,「賣菜」領域好不熱鬧。各種線上賣生鮮的都紛紛傳出「爆單」消息。比如,京東生鮮全平臺銷售額同比增長470%;沃爾瑪春節全國整體O2O「到家」業績暴增,銷售額同比去年增長超4倍;美團買菜在北京的日訂單量達到節前單量的2-3倍;多點Dmall到店到家全渠道單量同比增長89%!
近日,水果零食業巨頭百果園宣布正式「賣菜」了。可能也想趁這個時機,加速布局大生鮮領域。
(圖為2月28日的微博官宣)
大生鮮布局已久,終於迎來「天時」
事實上,百果園對大生鮮的布局已有一段時日。
早在去年4月,伴隨著「百果園大生鮮戰略」新聞發布會的出現,百果園正式進軍生鮮領域,產品品類開始由水果到生鮮擴充,並發布了百果園集團獨立生鮮平臺---百果心享。
在當時,百果園創始人、董事長餘惠勇提及百果園涉足大生鮮業務,一方面源於消費者對好食材的需求,另一方面則源於好食材缺乏好渠道,以至於無法順利抵達消費者餐桌,實現其價值。「我們希望改變這個局面,這就是我們為什麼要做大生鮮。」
(官方抖音宣傳賣菜了)
百果園賣菜的底氣來自哪裡?
其一、正是基於其一直以來在水果的穩步布局,目前在供應鏈和渠道網上已經建立了強壁壘。所以百果園賣菜品類擴張具有天然優勢。
其二、模式上選擇線上為主。我們觀察到,百果園並未貿然行進,將蔬菜直接搬進門店。在品牌角度上來看,百果園和水果品類的定位已經深入人心,賣菜和水果在消費習性上還是有差別。所以百果園先選擇在線上進行發力(也可以說是試水階段,打磨供應鏈和運營能力)。
但線上的流量也要基於百果園的私域流量為出發。據了解,百果園2019年線上的銷售額已佔整體銷售額25%。疫情期間,僅一周時間,百果園的生鮮訂單已經實現從每天1000單超過了20000單的突破,訂單全部為當日線上預訂,次日線下自提或配送到家。目前,我們看到買菜在百果園小程序上已經給了一級入口。
其三、針對現有消費群,在選品上保持高端路線。目前百果園的私域流量中,消費者有更多品類的復購需求。而且相對來講,會員的質量都屬於中產及以上消費群體,群體質量非常優質。所以即使是賣菜,百果園仍是保持高標準。比如有非常多的A級產品。可以這麼去理解,基本上也是「菜中貴族」。當然,這條路也直接避開了很多競爭對手。
但賣菜和賣水果這件事是通的嗎?
前段時間有個熱門的討論:賣菜的店通常有賣水果,水果店通常不賣菜,為什麼?
在眾人看來,水果店不售賣蔬菜一方面是因為蔬菜是基於果腹需求而生,是剛需。而水果則是為提升生活品質而生,是消費升級的體現。人們可以在滿足果腹需求的同時,去購買水果提升生活品質,卻不會在感受消費升級之時,另外去考慮果腹也就是對蔬菜的需求。
另一方面,蔬菜與水果的產品特性、價格、消費頻率等均有不同,蔬菜店可通過售賣水果豐富自己的產品品類以提升客單價,從而改善自己的營收,但水果店卻不存在這樣的需求,貿然售賣蔬菜也需要承擔保鮮期短、受眾定位存在差異等風險。
為什麼會在這個時機官宣正式賣菜。小編覺得有兩點:1,天時,疫情的影響,減少了人們的出門,加快了人們線上買生鮮產品的節奏。2,人和,百果園從去年4月發布開始進軍大生鮮領域,雖然這樣說了,但是在他們的實體水果店中還是一直都沒有賣菜,只有小範圍的在線上賣,更多的是在臺後默默優化準備,韜光養晦,終於賣菜納入「正統」!
市面上除了以社區實體店為核心的錢大媽,包括盒馬、每日優鮮、叮咚買菜、多點DMALL、甚至包括美團買菜都已經在加足碼力線上賣菜,連中石化也賣菜了!
生鮮領域因為有「高頻、剛需」的特點,搞的巨頭們都眼饞,但接受度低、損耗高、渠道缺乏、配送難、冷鏈缺失等一直是生鮮電商面臨的主要問題。長期生鮮領域競爭終將殘酷!各位看官別隨意入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