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我國大部分城市每年都幾乎有著翻天覆地的變化,鄉村變城市可能也只是數年的事.可是,在不少發達國家,建一座教堂可能就得一百多年,如巴塞隆納的聖家堂大教堂,從1882年始建到現在還沒完工.紐西蘭基督城自2011年大地震後,七年後的現在還是滿城蕭條景象.
基督城是整個紐西蘭行程的最後一站,來前,朋友就告誡,基督城自地震後仍沒完全修復,能看的地方並不多,不建議長時間停留.2011年2月22日大地震驟然而來,如末日來臨的基督城大部分建築成廢墟,無數家庭流離失所,雖不曾目暏,從新聞字裡行間也能感受的黑暗力量的肆虐.
當親身來到基督城時,只剩下一聲嘆息。。。看著劫後重生的小城,地震七年後依然支離破碎.滿城的殘垣敗瓦隨處可見,到處是雜亂建築工地中茁壯初起的新樓.這般光景是有些超乎想像,畢竟七年過去,怎麼還蓋不好呢?習慣於國內兩年能蓋一座城速度的素素真心焦急這重建速度。
據當地華人說,政府重建資金不足,而且自大地震後,每幾年也都地震一次,因此重建進程就愈發緩慢了.前段時間還有告示呼籲大家籌款修興教堂.但回想發達國家都好象是這樣,一座教堂能蓋個百多年.橫跨幾個朝代都有,所以也不足為奇了.
住宿
預訂的這家小小旅舍是位於城際邊緣的古老建築,看到滿園春色時小庭院時,心底卻豁然開朗。屋內還陳列著主人家充滿幸福時光的照片,屋內滿滿的英式鄉村風格,入住的旅友每天都會在二樓小廚房內一邊做飯一邊交流,有時還互相分享食物,在寂寞的旅途中有時暫借一下別人家的溫馨也是一種幸福。
維多利亞廣場Victoria square
在基督城幾天中,幾乎每天都要穿過這廣場到另一頭的攝政街,廣場上庫克船長雕塑在藍天下是如此英武, 如果當年不是庫克船長登陸紐西蘭並讓毛利人籤下懷唐條約,現在這裡可能仍然是土著部落的地方.另一頭的維多利亞女王雕像噴泉升起時經常被風吹得水霧迷濛,每當夕陽西下時,餘輝穿透樹縫擠出耀目星芒.
地址:在維多利亞街一直走到盡頭,穿過kilmore st,再走一會,過了埃文河就是維多利亞廣場.基督城小電車會停靠這站,基督老城不大,到處步行 可至.
新攝政街New regent street
這裡是基督城地標,三十多棟古老建築在地震中損毀,現在修復大部分建築,大多店鋪都正常開放營業,這條短短的街道上有多家高評分餐館,咖啡館,也是電車的終點站.走進內看看那家多人排隊就擠進去排就對了.但基督城的餐廳價格都不菲且也沒找到素食館.因此,在基督城基本都在旅舍內做飯.
基督城大教堂
這座有著一百多年歷史的大教堂於2011年2月的大地震中坍塌,據說地震當時還有20人在塔尖內,卻神奇地全部活了下來,地震過後教區原打算拆除卻因遭到公眾反對而保留並進入緩慢的重建進程中.雖然已經七年過去,但教堂仍沒見多少修復進度.而現場的臨時搭建內卻故意地留著小窗口讓遊客拍照與參觀.
教堂外有一鐵絲圍欄內裝滿著寫著名字的石頭,開始以為是地震中死亡者的名字,但後來查閱資料說是人們為了給親人祈禱而堆放的.
紙板大教堂
因為大教堂的重建因經費問題一再拖延,因此不得不在MADRS .ST 和HEREFORD.ST交匯處用紙板建造一所教堂,這就是聞名的紙板教堂.為了保證抗震,還專門請來日本設計師坂茂設計.雖說是紙蓋的,教堂也還不大,但也足足花了500多萬紐西蘭元,折合人民幣一千多萬.由此看出紐西蘭的物價到底有多驚人了.
可惜當我到達時教堂已經關門了,只能透過玻璃門拍一張內景,卻有一種特別感覺.
坎特伯雷博物館Canterbury Museum
坎特伯雷博物館是非常值得一去的,館內除了除了有毛利人藝術館,還有南太平洋生物區,超級推薦亞洲區與埃及區,亞洲區內的中國展品件件都是精品,埃及區還有木乃伊.可惜我進入時已經離關門只有一小時,只能匆匆地瀏覽一下最感興趣的區域.如果有時間不妨花上兩小時以上慢慢逛.
穿過這兩頭獅子就是亞洲館,一定不能錯過,藏品非常棒.
地址:在Rolleston Ave上,基督城遊客中心直走五十米,也是基督城電車的11站點.博物館免費進入.
基督城小電車
當不想折騰跑到基督城郊外,讓時光慢下來慢慢感知這座與災難抗衡的小城,那麼最好的方法是買一天的電車票慢慢地一站又一站地去看看這座正在慢慢復甦的城市.
地址:首站在Cathedral Junction,尾站在新攝政街,可以在任意站點上車和在車上可以購票.每15分鐘一班車.票價25新元一天,從早上到晚上大概六點左右.
儘管在基督城呆了幾天也沒去什麼地方,但也真的沒什麼地方特別想去,或許我的旅途不為風景而駐足,不貪戀美食,只嚮往無拘無束的自由.每一次的旅程都是一次心靈的敞開,感知世界之廣袤,退卻浮躁,重拾謙卑.
Hi,我是素走世界,一個愛旅行愛素食不愛思考的吃貨!喜歡我的文章歡迎多多吐槽順手分享哦!
知名旅遊博主,環球素食旅行者,2017中國全域旅遊魅力指數排行榜旅行達人評委,擁有主流自媒體,OTA平臺共二十多個,總曝光量過億,中國攝影師協會會員,兩年行走經過五大洲,四十多個國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