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視網消息(跟著聖火看中國6月17日播出):點擊觀看視頻>>>
點燃激情,奉獻愛心。歡迎收看《跟著聖火看中國》。結束了昨天重慶的傳遞,北京奧運火炬今天進入中國最西部、同時也是面積最大的省份、新疆維吾爾自治區。傳遞首站就是它的首府「中國西部明珠」--烏魯木齊。
今天上午,烏魯木齊市天氣晴朗,氣溫不高,非常適宜傳遞活動的舉行。清晨8時,已有眾多民眾來到烏魯木齊人民廣場,為奧運火炬接力 加油助威。
起跑前,全體與會者向汶川大地震遇難者默哀一分鐘,人民廣場上眾多民眾默默為地震災區祈禱。
擔任今天第一棒火炬手的是阿不都西庫?米吉提,維吾爾族,曾多次獲得全國拳擊比賽冠軍,還曾獲得過「中國拳王」稱號,現在是新疆拳擊運動管理中心教練,培養的運動員在全國比賽中也多次獲得冠軍。
在烏魯木齊站的火炬手中,有一對引人注目的「父子兵」――他們就是著名演員陳建斌和他年過古稀的父親陳國俊。
提起陳建斌,很多人都非常熟悉,他曾主演了《喬家大院》、《結婚十年》等熱播電視劇。而他的父親陳國俊曾是一名摩託車運動員,退役後在烏魯木齊市體委工作。
第6棒火炬手、維族姑娘 阿布都克力木?熱娜以特別的舞姿完成了火炬傳遞,表達了她對奧運最真摯的祝福。熱娜現在是新疆維吾爾自治區歌舞團的一名舞蹈演員。她說「作為祖國56個民族裡的一員,她要用美麗的新疆舞蹈迎接奧運聖火的到來。」
火炬傳遞的沿線有無數當地民眾載歌載舞,夾道歡迎北京奧運火炬的到來,這也充分體現了烏魯木齊及新疆多民族文化融合的特點。
烏魯木齊的火炬傳遞,自然也少不了外國朋友的身影,來自菲律賓的安瑞懷茲就是其中的一位,作為第168棒火炬手,他說「中國人民很好,能來中國傳遞火炬,他感到非常激動。
除了演員陳建斌外,在火炬手的行列當中還有小品演員黃宏,火炬傳遞結束之後,他就將前往汶川災區進行慰問演出。而電影演員王學兵則是土生土長得新疆人,他們的參與也使整個傳遞過程顯得星光熠熠。
烏魯木齊站的傳遞全程12.5公裡,沿途經過南門人民劇場、西大橋、紅山等著名景點,由208名火炬手完成。其中少數民族運動員的人數佔45%以上。最後一棒火炬手是帕運會射箭冠軍王燕紅,2004年她為中國代表團奪得雅典帕運會首枚金牌。隨著王燕紅點燃聖火盆,奧運聖火在新疆烏魯木齊站傳遞結束。
城市故事:亞心之都――烏魯木齊
千百年前就在天山北麓的大草原上誕生,烏魯木齊,在地理上,是世界上離海洋最遠的城市,同時也是亞洲大陸的中心;在歷史上,它是古絲綢之路的重鎮;而在文化上,更是東西方碰撞融合的薈萃之地。
烏魯木齊,這四個字在準噶爾蒙古語裡的意思是「優美的牧場」, 然而今天在這座天山腳下擁有1300多年悠久歷史的城市裡,既不是遍布草原,也看不到牛羊成群,它高樓林立,它車水馬龍,現代化程度不亞於任何一座內地都市。同時,烏魯木齊又是一座漢、維吾爾、哈薩克、回、蒙古等40多個民族混居的城市,洋溢著濃鬱的民族風情,位於二道橋的國際大巴扎就是城市裡一道搶眼的風景。
這兒是名副其實的國際巴扎,洋快餐、洋超市在這裡也有店面,招牌上的漢語和維吾爾語標誌提醒著遊客此刻正身處新疆維吾爾自治區的首府。巴扎裡來自新疆各地以及中西亞各國的商品令人眼花繚亂,維吾爾族花帽、英吉沙小刀、吐魯番葡萄乾、還有巴基斯坦的銅器、土耳其的織毯。遇到遠方來的客人,漂亮的維族老闆娘還會用熟練的漢語招呼您看一看新疆特產艾德萊絲綢。
國際大巴扎2003年落成,是這座城市裡眾多年輕建築的一份子,城市的面貌可以用日新月異來形容。在烏魯木齊生活了整整50年的劉天視老人,用自己的方式發現和記錄著城市的變遷。這些都是他收藏的烏魯木齊地圖,不同時期、不同類型的地圖有100多張,從1941年的城市分區設計圖到今年出版的烏魯木齊市旅遊交通圖,每一幅都記錄了這個城市成長的片斷。
從地圖上可以看到,新疆維吾爾自治區成立之初,烏魯木齊城區面積不到10平方公裡,如今已經接近250平方公裡。在這張1985年出版的城市規劃圖中標明當時全市計程車只有40輛,然而現在烏魯木齊已經有近7000輛計程車行駛在大街小巷。
東經87°19』52」、北緯 43°40』37」,科學家測定這是亞洲的中心,在這個位置建起了一座高18米的亞洲大陸地理中心標誌塔,它距離烏魯木齊市區30公裡。這座藉助先進的科技手段測繪出來的地標,形象地確立了烏魯木齊市作為亞洲大陸地理中心――亞心之都的地位。獨特的地理位置,使烏魯木齊成為中國連接中亞乃至歐洲的交通樞紐,四通八達的陸路、鐵路、航空、光纜光線搭建起一條現代的立體「絲綢之路」。依託周邊8個國家,烏魯木齊已經建成了近200個各類商品交易市場,它不僅是新疆最大的商品集散地,而且也是世界投資者開拓中亞市場的重要平臺。
中國古代清朝時期,當時還被稱作迪化的烏魯木齊,依靠屯墾、減輕糧賦,成為「繁華富庶、甲於關外」的地方,今天,這座中國西部的大都會,不僅是新疆政治、經濟、文化的中心,而且幾乎匯集了全疆絕大部分的科技人才,城市把未來發展的眼光瞄準了現代科技的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