澳大利亞聯邦的首都,全城沒有圍牆,有大洋洲花園的美稱
澳大利亞的主要城市都分布在東南沿海,第一大城市是雪梨,第二大城市是墨爾本。1901年澳大利亞聯邦成立後,這兩個城市都希望讓自己變成首都,兩個州的議員們為此唇槍舌劍,誰也不放棄自己的要求。就這樣相持了八九年,聯邦政府於1911年元旦做出了一個折中方案,在這兩個大城市之間選擇一個地方重建新都。於是,默默無聞的坎培拉便跳進了人們的視野。套用中國人的一句話,這就叫「鷸蚌相爭,漁人得利」。今天小編帶大家詳細了解一下。
以坎培拉當時的規模,實在沒有做一國之都的資格,但這裡地勢平坦而空曠,猶如一張白紙,只等丹青妙手來描畫。這個妙手不請自來,他就是美國著名的風景設計師利·格裡芬。在137份來自全世界的應徵設計藍圖中,他的作品拔得頭籌。在他的設計圖上,各類幾何圖形把整個市區精妙地分割開來,看過的人無不讚嘆。1913年3月13日,澳大利亞政府開始按照格裡芬的圖紙來建設新都,但進行得並不順利,先是受第一次世界大戰局勢的影響,隨後是經濟危機帶來的大蕭條,使得坎培拉的建設時斷時續,直到1927年才初具規模。
從1958年起,城市建設的速度才開始加快,格裡芬圖紙上的線條才一一落到實處。這時候回過頭來看格裡芬的設計,再與那些雜亂無章的城市相比,人們更加佩服他周詳的計劃和獨到的美感。坎培拉這個地方原先是沒有湖的,對於一座城市來說,這是個致命傷。格裡芬不會忽略這一點,他計劃把莫朗格洛河截斷,形成一個8000米長的人工湖。當這灣清澈的碧水蕩漾在市中心時,人們不禁用「一城山色半城湖」來形容它的景色,又用格裡芬的名字來命名這個湖,來表示對這位大功臣的敬意。
坎培拉市區分為南北兩部分,北側為都市山,南側為首都山,居民住宅、百貨公司、劇場都集中在北側,政府機構和各國的大使館、領事館都設置在南側,格裡芬湖正好處在中間,形成了天然的界限,使得兩大城區隔湖相望,又彼此不會打擾。格裡芬湖邊設有自行車道,騎著自行車圍著格裡芬湖轉一圈,很多年來都是這裡最流行的運動。格裡芬湖中央有一眼噴泉,名為「庫克船長紀念噴泉」,噴水時水柱直上青天,高達137米,居世界第一位。兩大城區裡的人都能平等地享受到這一美景。
1770年4月,詹姆斯·庫克船長乘「努力」號帆船率隊在澳大利亞登陸,他帶領的1030人成為澳大利亞的第一批拓荒者。這個噴泉就是為了紀念庫克船長上岸200周年而建的。格裡芬湖中還有一個阿斯彭島,島上建有一個鐘塔。它是英國為紀念坎培拉奠基50周年而贈送的。塔中一共掛著53口鐘,大的重達6噸,小的只有7千克。每逢周日和周三,阿斯彭島上就會響起清脆悅耳的鐘聲。坎培拉的建築大多以精巧見長,但並不是說這個城市裡就沒有摩天大樓,只不過這些高樓都集中在格裡芬湖畔,因此顯得很齊整。
而居民住宅絕大多數都是單門獨戶的二層小樓,每幢住宅都有自己的特色,絕少雷同,難怪有人稱這裡是一個大型的露天住宅博物館。也許是受到這種氛圍的感染,各個國家駐坎培拉的大使館也建得異彩紛呈。義大利使館專門從國內運來名貴大理石作建材,中國大使館為宮殿式建築,顯得美輪美奐,美國大使館則盡顯現代化風貌。格裡芬湖畔宏偉的建築首推國會大廈。為了與舊國會大廈相區別,人們又叫它新國會大廈。這座大廈建在首都山頂上,這座山是坎培拉城的制高點,而那根由不鏽鋼製成的81米高的巨型旗杆又豎立在國會大廈的屋頂上。
站在開闊平坦的國會廣場上仰頭望去,那旗杆被陽光照射得銀光鋥亮,好像插進了雲彩裡。國會大廈中的大廳正面牆上掛著一幅色彩斑斕的巨型掛毯,據說它是世界上最大的掛毯之一。坎培拉還是一座沒有圍牆的城市。早在遷都之初,議會就通過了法令,除了聯邦總理府那道乳白色的圍牆外,任何機關、個人以及外國使領館,都不得建圍牆。既然不準建圍牆,人們就用樹木、花草取而代之,參天的合歡樹、桉樹等高大樹種,常常被政府機關用作屏障;蘭桂等奇花異木總是圍繞著豪富人家的庭院,平民百姓家的房前屋後則種滿了梨樹、薔薇,有花有果。
各國使館則從本國運來花木結籬為障,來到使館區,人們就好像走進了萬國植物園。坎培拉又是世界上園林化程度最高的城市之一,人均綠地面積僅次於華沙。在只有6萬人口的城市中心區,就有10多個公園。這些公園中除了樹木花草外,還自由地棲息著不少珍禽異獸。如果你有足夠的好奇心,完全可以選擇一隻馴良的大袋鼠,跟它合個影,給自己留下一個難忘的紀念。坎培拉是一座規劃出來的城市,它的綠化也有規劃的意味。凡是有了新房子的住戶,都可以到政府領來一份綠色禮品:40叢灌木和10株不同種類的樹木。
於是,在每幢住房的前後,都會出現幾棵互不相同的樹木,外加一片美麗平整的草坪,上面點綴著一些奇花異卉。每逢假日,家家戶戶就會全體動員,修剪草坪,整理花木、上自總理夫人,下至升鬥小民,莫不樂此不疲。坎培拉能夠贏得「花園都市」、「天然首都」的讚譽,看來也是「全民參與」的結果。看完文章後,大家有什麼看法可以積極留言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