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在馬路邊撿到一分錢,把它交到警察叔叔手裡邊」「啊啊啊,黑貓警長」「我頭上有犄角,我身後有尾巴,誰也不知道,我有多少秘密……」看完以上,你是不是已經忍不住唱了起來。這幾首經典兒童歌曲,分別誕生於1963年、1984年、1992年。幾十年過去了,大家還在唱。
兒歌童曲點綴著每個人的童年。嬰兒在搖籃裡,媽媽就唱起了兒歌,10歲以前兒童們都喜歡傳唱兒歌。3月21日是春分,還是「世界兒歌日」。1976年,在比利時可諾克兩年一度的國際詩歌會上,將春天到來的第一天確立為「世界兒歌日」。近日,「嘹亮童聲?唱響未來」新時代兒童歌曲研討會在北京舉行。研討會開始前,會場循環播放著這些經典兒歌,最「年輕」的也已經是上世紀90年代的作品。一個老生常談的問題依然縈繞在與會嘉賓的心中:為什麼今天的孩子還在唱著幾十年前的兒歌?
大家傾情創作《一分錢》
演員、主持人蔣小涵曾是一名兒童歌手,演唱過《海爾兄弟》等80後90後耳熟能詳的歌曲,陪伴一代人成長。直到今天,還經常有人跟她說,「我女兒在學校演出時唱的是你的歌。」
作為此次論壇的嘉賓,蔣小涵記得,自己小時候唱的歌絕大部分都是當時的新歌。而最近剛剛升級當媽媽的她卻發現一個問題:從寶寶一出生,她就在精挑細選給孩子聽的兒童歌曲,然而「低幼孩子的曲庫特別匱乏」。
「嗒嘀嗒,嗒嘀嗒,小喇叭開始廣播啦!」中央人民廣播電臺少兒節目《小喇叭》開播於1956年,陪伴三代人,至今仍在播出。中央人民廣播電臺《文藝之聲》主持人代代介紹,現在《小喇叭》一期30分鐘,固定5~6分鐘播兒童歌曲,還會有不定期專題做兒歌,對兒歌的需求量很大。然而《小喇叭》的主持人告訴代代,現在兒歌曲庫太少,找不到好的新兒歌。
在幾十年前,知名詞曲作者為孩子寫歌的情況並不鮮見。已故著名作曲家潘振聲,曾創作了《一分錢》《好媽媽》《春天在哪裡》等流行數十年不衰的兒童歌曲。《一分錢》就是在1963年全國「學雷鋒」初期,由《小喇叭》節目組撥出專門經費邀請潘振聲創作。
北京電視臺少兒節目《七色光》開播於1988年,有一首傳唱至今的同名主題曲,「太陽太陽,給我們帶來,七色的光彩……」詞作者是著名詞作家李幼容。今年已經84歲高齡的他也是《珠穆朗瑪》《金梭和銀梭》等一大批知名歌曲的詞作者。
李幼容坦言,現在創作兒童歌曲從經濟效益來講,幾乎沒有,有時候還得自己倒貼錢,「好的兒童歌曲作者要做到思想、生活、技巧的完美融合。有了詞,還得有曲,還要有人唱,要有發行、傳播……專業作者不去做,業餘作者做不到」。
作曲家沈尊光也直言:「現在專業的詞曲作家很少寫兒童歌曲,唱不紅,也不掙錢。」
事實上,從數量上看,新創作的兒歌並不少。2007年,中國音協聯合多部門組織了一次兒歌創作大賽,徵集到7000多首歌曲。然而,就像沈尊光說的,「不是歌不多,是好歌不多,傳唱寥寥。」
兒歌是生命美好的回憶
大約10年前,蔣小涵作為評委參加一個少兒歌手大獎賽,聽了一大批少兒歌手精心挑選的歌曲。她發現,很多曲目都是新的,但都特別難唱旋律複雜、音域寬廣、歌詞宏大。「這真的能唱到孩子心裡去嗎?」蔣小涵說,「當然也可能因為是比賽,要凸顯唱功。但普通小孩沒法唱這些歌,寫得再好,也只能在很有限的圈子裡自娛自樂。」
「歌曲對孩子的成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是別的藝術形式所無法取代的。從用戶體驗來說,我希望詞曲作者能創作更多比較簡單、能在演唱中感受到純粹快樂、符合孩子生長發育的歌曲。」蔣小涵說。
潘振聲曾說,一首好兒歌往往能深刻影響一個人的一生,甚至一代人的成長。而一首好的兒童歌曲應該運用兒童語言,不能做作。如果過分強調「寓教於樂」,導致有些作品「教」多而「樂」少,缺乏童趣和童心,用成人思維代替兒童思維,孩子們也不願意唱。
什麼樣的兒歌不會過時?李幼容說,寫孩子的情感,比如與母親的感情,寫幼兒題材,比如小花小草,都是永恆的。「《七色光》要反映改革開放後中國兒童的健康成長,儘管有一定政治性,但全篇用的都是鮮活的形象七色光。歌曲是要唱情的,一定要寫出感情,杜絕標語、口號、概念」。
李幼容介紹,給孩子寫歌很難,每個年齡段有不同的要求,音高音低都不行,歌詞也要符合不同年齡孩子的理解力和喜好。
如果統計近年來孩子們傳唱最多的一首新歌,《小蘋果》一定榜上有名。詞曲作者王太利認為,孩子對歌曲的接受度非常高,並不一定都用低幼語言,「只要好聽的,小孩就喜歡」。就像過去很多經典兒歌都是動畫片的主題曲,因為動畫片的熱播而風靡全國,王太利覺得,兒歌本身也可以做成IP,使其成為一個音樂序列,「有過把《小蘋果》打造成音樂劇的想法」。
對於流行歌曲在孩子中的傳唱,李幼容持開放態度:「這只是一種形式,只要內容好,就是好的。流行歌曲有自己的優點,比如口語化、生活化,張揚個性,貼近年輕人情感,這些都是值得提倡的。」
其實,不僅是流行歌曲,兒童歌曲也可以是民謠、搖滾,形式不重要,關鍵還是唱出孩子的心。李幼容說:「兒歌對孩子來說是美好的回憶,童年留下的聲音和生命一樣,無法重複,等到了中年、老年,再回過頭來聽,就能回憶起當時的生活,這是很幸福的事情;對國家來說,留下孩子的歌聲,也就留下了孩子在那個年代的形象和感情,用歌聲來記錄歷史是很重要的一種方式。」
(蔣肖斌)
那些年,我們唱過的兒歌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初期,是兒歌童謠創作的黃金時期。這一時期,湧現出大量的反映這個時代兒童生活的兒歌童謠,有歌頌毛主席,歌頌共產黨,歌頌解放軍,也有反映那個時代的兒童日常生活的。
1950年代經典兒歌
《我是一個小畫家》《小燕子》《上學歌》《丟手絹》《娃哈哈》《勞動最光榮》《共產主義兒童團團歌》《讓我們蕩起雙槳》《聽媽媽講那過去的事情》《拔蘿蔔》
上世紀60年代,兒童歌謠延續著上世紀50年代的風格,比較注重兒童的思想道德建設,同時對新時期兒童的志向也有所記載。此時,雷鋒事跡廣為傳頌,兒童歌曲有《學習雷鋒好榜樣》《一分錢》等,其中不少曲目成為幼兒歌曲中的經典。
1960年代經典兒歌
《我們是共產主義接班人》《學習雷鋒好榜樣》《北京的金山上》《火車向著韶山跑》《春天在哪裡》《一分錢》《太陽好比共產黨》《咪咪羊》
上世紀70年代,真正在兒童中傳唱的主要是歌曲《我愛北京天安門》《紅星照我去戰鬥》《閃閃的紅星》等。1976年後,兒童歌曲迎來了春天,反映兒童日常生活歌曲也不少,如《採蘑菇的小姑娘》等。
1970年代經典兒歌
《我愛北京天安門》《紅星照我去戰鬥》《閃閃的紅星》《雷鋒叔叔望著我們笑》《爺爺為我打月餅》《七色光之歌》《鈴兒響叮噹》
上世紀80年代兒歌出現了一個繁榮期。這一時期的兒歌含有很大的教育性,童稚、童真、童趣表現得非常到位。隨著電視進入普通家庭,影視作品如外來動畫片主題曲、臺灣校園歌曲等成為孩子追捧的兒歌。令人遺憾的是,上世紀90年代,我國鮮有優秀的兒童歌曲出現。孩子們更傾向於選擇流行音樂,一些成人歌曲成為他們的「主旋律」。
1980、1990年代經典兒歌
《採蘑菇的小姑娘》《媽媽的吻》《小螺號》《種太陽》《童年的小搖車》《少年少年祖國的春天》《歌聲與微笑》《阿童木之歌》《聰明的一休》《可愛的藍精靈》《啊哈!黑貓警長》《外婆的澎湖灣》《鄉間的小路》《世上只有媽媽好》《泥娃娃》《我是一條小青龍》《健康歌》
2000年以後,隨著網絡的普及和音頻技術的發展,兒歌童謠的創作也加入大量的流行元素。承接上世紀90年代,兒童歌曲仍以動畫片主題曲為主打;一些流傳在校園兒童自編的新童謠,也反映了新時代孩子們的需求。這一時期,兒童歌謠「新」字更突出,風格更多元,時代性也更強。
2000年以後的經典兒歌
《白龍馬》《小哪吒》《別看我只是一隻羊》《吉祥三寶》《我要做合格的小公民》《五個福娃娃》《我和歌聲一起飛》《2008童謠》(本版編輯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