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思成在《中國建築史》中這樣描述妙應寺白塔:
妙應寺塔在北平阜成門內。元之聖壽萬安寺也。世祖於至元八年(公元1271 年)毀遼舊塔改建今塔。塔亦瓶形,立於崇峻之雙層須彌座上。須彌座平面為折角四方形,殆即清式所謂四出軒者。寶瓶肥短,其下為龐大之覆蓮瓣。其上塔脖子平面亦為四出軒。十三天收分緊驟,成為下大上尖之圓錐體。其上施金屬寶蓋及寶珠。
妙應寺白塔始建於元至元八年(1271年),至元十六年(1279年)建成。元世祖忽必烈親自勘察選址,國師亦憐真與尼波羅國(今尼泊爾)工藝家阿尼哥,分別負責裝藏和建造事宜,並迎釋迦佛舍利藏於塔中。
妙應寺白塔是中國現存年代最早、規模最大的喇嘛塔,是元大都遺存的重要標誌,被認為是北京最古老的標誌性建築,也是後世研究元代佛教及其建築藝術的重要史跡,具有較高的歷史、文物和藝術價值。
1961年3月4日,妙應寺白塔被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公布為第一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1978年,文物部門維修白塔寺時發現存留在高塔頂部鎏金小境內的大藏經、木雕觀世音像、補花袈裟、五佛冠、乾隆帝手書《波羅蜜多心經》、藏文《尊勝咒》、銅三世佛像、赤金舍利長壽佛等佛教文物,其中的赤金舍利長壽佛、五佛冠等均為國家一級文物。
奉敕主持修建者阿尼哥(1244—1306)是尼泊爾人,是尼泊爾的民族英雄。白塔是他最精美的傑作之一,被視為中尼文化交流的代表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