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裝影視劇、武俠小說中這些佛教用語的真正含義你了解嗎?

2020-12-21 另一隻眼閱紅塵
雞足山金頂楞嚴塔

古裝影視劇、武俠小說中這些佛教用語的真正含義你了解嗎?

在古裝影視劇、武俠小說中,總是會穿插一些佛教元素。僧人的嘴中總是會帶著一些固定臺詞,諸如:善哉、善哉!罪過、罪過!出家人四大皆空,了無牽掛……。很多人對這些佛教用語的真正意義,並不了解,有的甚至歪曲事實,胡編亂造地解釋一通。譬如「四大皆空」,很多人認為是指「酒、色、財、氣」,把「罪過」理解成是看到了不該看的事情或是做了不該做的事,這種說法與佛教的義理完全是南轅北轍了。

金頂寺金殿

出家人口中常說的「善哉、善哉」是隨喜他人功德的表現,包含著讚嘆、欽佩的意思。即見他人累積功德,如同自己積德般歡喜!如對佛陀之從初發心、不惜身命、舍頭目髓腦、修諸苦行,以至成道、滅度等所有功德,乃至六趣四生、聲聞闢支佛、一切菩薩等諸善功德,我皆隨歡喜。

能隨喜他人功德,自己亦得莫大功德。《法華經》隨喜功德品:展轉聞《法華經》,隨喜功德尚無量無邊阿僧祗劫,何況最初於會中聞而隨喜者?

別人為善不嫉妒 甚至毀謗 雖然事情不是自己的做的 但是也能歡喜稱讚 所得功德與真正做這件事情的人是一樣的。

罪過、罪過!是出家人常行懺悔之道的表現。懺悔,是認識錯誤或罪過而感到痛心並決心改正。懺者,懺其前愆。從前所有惡業、愚迷、驕誑、嫉妒等罪,悉皆盡懺,永不復起,是名為懺。悔者,悔其後過。從今以後,所有惡業、愚迷、驕誑、嫉妒等罪,今已覺悟,悉皆永斷,更不復作,是名為悔。懺悔是佛弟子與諸佛最虔誠的對話,是消除宿業的主要方法,也是止惡從善必經的程序。業障既由惡業所造成,當然,也就必須先消除惡業,業障才可望消除。

雞足山金頂寺

佛教認為「眾生舉心動念無非是過」,佛眼觀一滴水中有無數生命,這在科技發達的今天,已經得到了證實,水中的微生物都是具有生命的。出家人持戒修行,五戒中第一就是「不殺生」,人活著晝夜六時於行住坐臥中,傷及微小生命總是在所難免,所以懺悔就要時時堅持,念茲在茲。常常念誦「罪過」的目的,就是對自己當下所犯的過失進行方便懺悔,讓它成為過去,讓清淨的心能夠時時自新,不要讓它成為未來修行過程中的負擔。要是把犯過失所產生的愧咎一直放在心中,累積起來就會成為巨大的心裡負擔,就會影響到安心修道的效果。讓已犯的過失成為過去,以寬慰的心境面對未來,這種悔過自新的自救、算度方式,對於現代人來講,同樣是緩釋心裡壓力的最佳辦法。

「四大皆空」是佛教緣起性空觀的重要內容。佛教說「諸法因緣生,還從因緣滅。」緣起的「緣」是指條件,「起」是行為作用;「性空」是指無自性故畢竟空。而「四大皆空」所指的是構成我們人身的四大物質要素,分別是「地、水、火、風」。地代表構成身體的骨肉,水代表體內的所有液體物質、火代表溫度、能量,風代表正常的能量交換與運行,如呼吸運動,這四大構成了我們的完整人身。由四大的組合我們給它加了一個「人」的定義,當人面臨死亡時,四大分離,「地、水、火、風」分化,每一種個體都不可能代表「人」的存在。這就是佛教所講的因緣和合而有,無自性故畢竟空義。

佛教有眾多的專用術語,都有不同的含義,正確了解後在引用時才能避免鬧出笑話。不管你信仰還是不信仰,弄明白它的真正意義對我們還是大有裨益的。

相關焦點

  • 古裝影視劇、武俠小說中這些佛教用語的真正含義你了解嗎?
    雞足山金頂楞嚴塔古裝影視劇、武俠小說中這些佛教用語的真正含義你了解嗎?在古裝影視劇、武俠小說中,總是會穿插一些佛教元素。僧人的嘴中總是會帶著一些固定臺詞,諸如:善哉、善哉!罪過、罪過!出家人四大皆空,了無牽掛……。很多人對這些佛教用語的真正意義,並不了解,有的甚至歪曲事實,胡編亂造地解釋一通。
  • 佛教中,「南無阿彌陀佛」的真正含義,你知道嗎?
    進出寺廟,遇見了出家師父,他們會對你雙手合十,也說上一句「南無阿彌陀佛」。就算你沒有佛教信仰,相信,這句佛號你也一定不會陌生。那麼「南無阿彌陀佛」究竟是什麼意思呢?為什麼我們要時常把它掛在嘴邊,成為自己的「口頭禪」呢?
  • 佛教:「南無阿彌陀佛」,你知道它真正的含義嗎?
    經常看電影電視劇的人都知道,一旦有和尚出現的電影電視劇,都會伴隨著那一聲南無阿彌陀佛,但是大家聽也聽得挺久了,大家知道這句話的真正意思是什麼嗎?其實大部分人並不知道這句話真正含義是什麼,那麼這句話真正意思到底是什麼?下面就讓小編,給大家講講這個阿彌陀佛到底是指的什麼佛吧?
  • 佛教:「放下屠刀,立地成佛」的真正含義是什麼?
    近兩千年的發展歷程中,佛教義理不斷與傳統文化融合,佛經中的微言大義,也大量融入日常用語,譬如一剎那、大千世界、芸芸眾生等等。其中也有許多說法,似乎與我們的常識相違背,因而令人倍感疑惑。例如在影視劇和生活當中,我們時常聽到這樣一句話,叫做「放下屠刀,立地成佛」。對此我們不禁心生疑問,為何好人成佛要歷經艱難險阻,壞人卻是放下屠刀,立地成佛。
  • 古裝影視劇中,明清官員的別稱,你們知道是什麼意思嗎?
    一些嚴謹的古裝影視劇都會注意到官職的別稱。那麼古裝影視劇中,那些明清官員的別稱你知道多少呢?中堂中堂是中央一級的官員,是對大學士的尊稱,在明朝一般是內閣大學士的稱呼,而在清朝中後期是對軍機大臣的稱呼。這一級別的官員相當於之前宰相,比如和珅,李鴻章都曾是軍機大臣所以稱為中堂大人。地位職權大體相當於如今的政治局常委。
  • 根據他的武俠小說改編的影視劇精彩片段回顧
    一代武俠小說大師離世,享年94歲。他的人生是圓滿的,也是跌宕起伏多姿多彩的,他在武俠小說方面的造詣幾乎無人可及,堪稱一代武俠大師。他是被世人公認的武俠小說泰鬥,有幾代人是在看著他的武俠小說或者根據他的武俠小說改編的電商劇、電影中長大的。
  • 佛教:這才是「緣起性空」的真正含義,你真的理解嗎?
    佛教:這才是「緣起性空」的真正含義,你真的理解嗎?緣起性空,是佛教最核心的理論,但是什麼是緣起性空,很多人並不了解。我們經常聽到、見到一些大德居士,以及專家學者也都來講「緣起性空」,但是有一些人講的並不清楚,甚至於會讓別人產生誤解。
  • 凡心問禪:對佛教中的這些「誤會」,你解開了嗎?
    佛教自傳入中國,至今已有兩千五百多年的歷史。在此之間無可厚非有盛,有衰。在衰之時,亦有祖師大德堅守弘揚佛法,在盛之時,亦會有著諸多「誤會」。對佛教中的這些「誤會」,你解開了嗎?一、學佛不能有感情?在佛教之中「南無」的意思所指之意也並非是「方向」,而是指歸命,也是發願回向之義。」三、不學佛,就不會「造業」?在當下學佛之人多嗎?其實很少並不多。因此有一部分人想學,但聽到他人說「學佛之後就會造業,不學佛,就不會造業」這種無稽之談從而不去學佛。但不學佛?真的就不會「造業」嗎?
  • 你知道「不可思議」原是佛教用語嗎?
    「不可思議」這個成語,原為佛教用語,指言語或思維不能達到的神秘境界。《維摩詰經·不思議品》中「諸佛菩薩有解脫名不可思議。」 慧遠義記:「不思據心,不議就口,解脫真德,妙在情妄心言不及,是故名為不可思議。」
  • 你看過嗎?影視劇九大忘年戀
    你看過嗎?影視劇九大忘年戀老少戀一直是影視劇慣用的情感走向,但是年齡差距並不是其愛情的主要方面,如何將纏綿悱惻的忘年戀演繹得耳目一新則成為了其感情脈絡的主要實現方式。下面細數影視劇九大忘年戀,箇中滋味,百感交集。
  • 武俠小說作家中,誰才是真正的大宗師
    你喜好的,他不一定喜歡,他喜歡的,你不一定入眼。也是,文無第一,武無第二。文字水準高下本就難分,縱使平常好分高下的「武」,在武俠小說界也依然是個不世難題。不信?那你能將所有知名武俠作品中,主人公的武力值排出個高低嗎?不能,這就是個關公戰秦瓊的悖論。估計爭到地老天荒,也難分高下。
  • 佛教:「南無阿彌陀佛」,你知道它真正的含義嗎?
    經常看電影電視劇的人都知道,一旦有和尚出現的電影電視劇,都會伴隨著那一聲南無阿彌陀佛,但是大家聽也聽得挺久了,大家知道這句話的真正意思是什麼嗎?其實大部分人並不知道這句話真正含義是什麼,那麼這句話真正意思到底是什麼?下面就讓小編,給大家講講這個阿彌陀佛到底是指的什麼佛吧?
  • 關於佛教咒語中字、詞、用語的思考
    在佛教裡,咒又有真言,陀羅尼等稱呼,一說某某真言,某某陀羅尼也就是咒的意思,比如聖無量壽決定光明王陀羅尼,寶經手真言,都是咒語的意思。很長時間,看著咒或者真言都有些迷迷瞪瞪的感覺,這種迷迷瞪瞪並不在於其含義,對於初學者而言無需去考慮密咒的內容和含義,當然了解了更好,然而不了解也沒有什麼,只要深信切願即可。
  • 你是魔鬼嗎什麼意思什麼梗? 常見的吐槽用語了解一下
    你是魔鬼嗎什麼意思什麼梗? 常見的吐槽用語了解一下時間:2019-09-25 15:59   來源:金投網   責任編輯:沫朵 川北在線核心提示:原標題:你是魔鬼嗎什麼意思什麼梗?常見的吐槽用語了解一下 你是魔鬼嗎是什麼梗 作為網絡語的該詞,是現如今常見的吐槽用語,通常用於某人說的話或者是做的某件事,一針見血的觸動了你,讓你感覺扎心,這時候我們可以吐槽說你是魔鬼嗎,和之前的網絡語扎心了老鐵的用   原標題:你是魔鬼嗎什麼意思什麼梗?
  • 佛教:天天念「阿彌陀佛」,它的真正含義,你知道嗎?
    在很多人的觀念當中,釋迦牟尼才是佛教的創始人,為何我們不念他,反而要時時處處念阿彌陀佛的名號呢?這就要從「阿彌陀佛」的真正含義講起了。眾所周知,佛法浩如煙海,佛家為了方便接引眾生,根據每個人根性高低,施設有八萬四千法門。儘管《金剛經》中直言,「是法平等,無有高下」,但想在眾多法門當中,揀擇適合自己的,仍非易事。
  • 這些常用的詞語竟然都出自佛教,你都知道嗎
    說道佛教,可能大家都覺得距離我們很遙遠,但實際上佛教和我們的生活息息相關,甚至每句話中都會使用佛教的用語。是不是不相信?一起來往下看吧。 大概在2000多年前,佛教傳入中國,在眾多信眾的傳播下,很快遍及全國。在這2000多個春秋中,佛教不僅日益興旺,而且無時無刻不在影響著我們的生活,最直觀明顯的就是佛教詞語,這些佛教詞語已經融入了我們生活的方方面面,深入我們的骨髓當中。
  • 佛教供佛、禮佛的真正含義——改變多數人的三觀
    我國的宗教政策一直都是宗教信仰自由,而且我國宗教文化早已成為我國傳統文化不可分割的部分,儘管如此很多人對宗教的認識還是停留在文學和影視作品的基礎上,真正對某種宗教有所正確了解的人還只是少數,在大多數人思想意識裡並非是準確的宗教教義。
  • 武俠小說風物考:悅來客棧全國連鎖,你知道真正的客棧什麼樣嗎?
    武俠小說風物考:客棧篇相信有很多人都有過想要寫一部武俠小說的念頭,但是一寫到古代的人物風俗就開始無從下筆了。今天,就讓今古老弟為大家梳理梳理武俠小說裡的元素,咱們先從客棧說起。按史書查找,最早也是晚清時候才有,出自《二十年目睹之怪現狀》不過咱們寫武俠小說的時候就不需要這麼較真了,因為本身就是虛構的,太過較真你根本就寫不下去。客棧的名字搞清楚了,咱們再聊聊客棧的內容,按照一般武俠小說裡所寫的,客棧都是這樣的:底層吃飯,樓上住宿,甚至有些大點兒的,好幾層吃飯。
  • 水果「波羅蜜」和佛教用語「波羅蜜」,你知道它們之間的關係嗎?
    生活中人們提到「波羅蜜」首先會想到我們常說的熱帶水果波羅蜜,而對於帶有佛教背景的人來說,他們也許會想到比水果多一層的含義,即類似於《般若波羅蜜多心經》這類與佛教文化有關的內容。此後所有的文字記載中,無論是詩詞還是志傳都沿用「波羅蜜」這一名稱直至今天。佛教用語「波羅蜜」佛教中波羅蜜原為梵語。
  • 根據他的武俠小說改編的影視劇精彩片段回顧
    一代武俠小說大師離世,享年94歲。他的人生是圓滿的,也是跌宕起伏多姿多彩的,他在武俠小說方面的造詣幾乎無人可及,堪稱一代武俠大師。他是被世人公認的武俠小說泰鬥,有幾代人是在看著他的武俠小說或者根據他的武俠小說改編的電商劇、電影中長大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