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裝影視劇、武俠小說中這些佛教用語的真正含義你了解嗎?
在古裝影視劇、武俠小說中,總是會穿插一些佛教元素。僧人的嘴中總是會帶著一些固定臺詞,諸如:善哉、善哉!罪過、罪過!出家人四大皆空,了無牽掛……。很多人對這些佛教用語的真正意義,並不了解,有的甚至歪曲事實,胡編亂造地解釋一通。譬如「四大皆空」,很多人認為是指「酒、色、財、氣」,把「罪過」理解成是看到了不該看的事情或是做了不該做的事,這種說法與佛教的義理完全是南轅北轍了。
出家人口中常說的「善哉、善哉」是隨喜他人功德的表現,包含著讚嘆、欽佩的意思。即見他人累積功德,如同自己積德般歡喜!如對佛陀之從初發心、不惜身命、舍頭目髓腦、修諸苦行,以至成道、滅度等所有功德,乃至六趣四生、聲聞闢支佛、一切菩薩等諸善功德,我皆隨歡喜。
能隨喜他人功德,自己亦得莫大功德。《法華經》隨喜功德品:展轉聞《法華經》,隨喜功德尚無量無邊阿僧祗劫,何況最初於會中聞而隨喜者?
別人為善不嫉妒 甚至毀謗 雖然事情不是自己的做的 但是也能歡喜稱讚 所得功德與真正做這件事情的人是一樣的。
罪過、罪過!是出家人常行懺悔之道的表現。懺悔,是認識錯誤或罪過而感到痛心並決心改正。懺者,懺其前愆。從前所有惡業、愚迷、驕誑、嫉妒等罪,悉皆盡懺,永不復起,是名為懺。悔者,悔其後過。從今以後,所有惡業、愚迷、驕誑、嫉妒等罪,今已覺悟,悉皆永斷,更不復作,是名為悔。懺悔是佛弟子與諸佛最虔誠的對話,是消除宿業的主要方法,也是止惡從善必經的程序。業障既由惡業所造成,當然,也就必須先消除惡業,業障才可望消除。
佛教認為「眾生舉心動念無非是過」,佛眼觀一滴水中有無數生命,這在科技發達的今天,已經得到了證實,水中的微生物都是具有生命的。出家人持戒修行,五戒中第一就是「不殺生」,人活著晝夜六時於行住坐臥中,傷及微小生命總是在所難免,所以懺悔就要時時堅持,念茲在茲。常常念誦「罪過」的目的,就是對自己當下所犯的過失進行方便懺悔,讓它成為過去,讓清淨的心能夠時時自新,不要讓它成為未來修行過程中的負擔。要是把犯過失所產生的愧咎一直放在心中,累積起來就會成為巨大的心裡負擔,就會影響到安心修道的效果。讓已犯的過失成為過去,以寬慰的心境面對未來,這種悔過自新的自救、算度方式,對於現代人來講,同樣是緩釋心裡壓力的最佳辦法。
「四大皆空」是佛教緣起性空觀的重要內容。佛教說「諸法因緣生,還從因緣滅。」緣起的「緣」是指條件,「起」是行為作用;「性空」是指無自性故畢竟空。而「四大皆空」所指的是構成我們人身的四大物質要素,分別是「地、水、火、風」。地代表構成身體的骨肉,水代表體內的所有液體物質、火代表溫度、能量,風代表正常的能量交換與運行,如呼吸運動,這四大構成了我們的完整人身。由四大的組合我們給它加了一個「人」的定義,當人面臨死亡時,四大分離,「地、水、火、風」分化,每一種個體都不可能代表「人」的存在。這就是佛教所講的因緣和合而有,無自性故畢竟空義。
佛教有眾多的專用術語,都有不同的含義,正確了解後在引用時才能避免鬧出笑話。不管你信仰還是不信仰,弄明白它的真正意義對我們還是大有裨益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