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29日早上飛成都,8月1日下午返回武漢,在成都的時間實際上只有三天。
但這三天的時間,我繞著遠城區來來回回走了幾次。
天府新區、雙流區、溫江區、郫都區,都去了一下。去年的夏天,我還去了簡州新區。
不過,到成都好幾次了,幾乎沒有去過主城區。2017年夏天去過一次,停留了一會兒就離開了。
所以,我對成都的理解,更體現在遠城區上。
我到達最多的是天府新區。自2017年夏天到過一次,後來每年都來一兩次。我對成都的印象,更多的是對天府新區的印象。
天府新區規劃大氣,有大城風範。綠化好,空氣好,建築新,道路寬闊。興隆湖畔有很多特色建築,不高,但各有風味。晚上沿湖走走,燈光璀璨,但不炫目,適可而止。
2017年冬天,我曾到過溫江區萬春鎮一次,沒有留下什麼印象。
總而言之,對於成都,我是充滿了喜愛的。
但是這次,我對成都的感覺,有了一些變化。這些變化,可能源自於我最近對於各城市的了解與梳理。
因我們在溫江區有幾個即將上馬的項目,30日一早,我便從天府新區出發,去溫江區的永寧鎮和萬春鎮看看。
永寧鎮位於溫江區、郫都區和青羊區之間。永寧鎮雖然不算大,卻是溫江區連接城區的關鍵節點。在八一路上,有一個外國語學校,叫做東辰外國語學校,佔地面積超過230畝,算是非常大了。據當地人講,這個學校非常搶手,一年的學費大幾萬。講真的,學校附近還非常荒涼,很多地方都是荒地,既沒有蓋房子,也沒有種糧食,可能留待下一步開發。
學校對面有一個綠地公園,實際上基本上還停留在紙面。有一小部分已經做起來了,卻雜草叢生,沒有一點點生機。不遠處有一些小區,建築品質不高,入住率恐怕也不怎麼樣。
成都國際醫學城也位於永寧鎮,第一期的規劃面積為18平方公裡,算是大手筆了。目前入駐的最大醫院就是四川省康復醫院。此外還有幾家醫藥類企業。
永寧雖位於第二繞城高速路口,但不通地鐵,這是一個敗筆。不論是好學校還是養老康復中心,軌道交通都是必不可少的資源。沒有這種資源,區位優勢大打折扣。
萬春鎮是溫江的第一大鎮。成都地鐵17號線的起點站就在萬春,叫做金星站。在金星站的右手邊,有一個永義車輛段,是停放和檢修地鐵車輛的地方。這個車輛段非常大,可以停靠20多列地鐵。而且,17號線採用8A型列車,又寬又長,跑得還快,達到了140公裡每小時的速度,是成都最快的一條線路。26公裡的一期工程,如果全速跑,只需要11分鐘。當然,地鐵不可能全速跑,需要不停地減速、停靠、加速,時間成倍增加。
萬春鎮上還有一個遊樂園,叫做國色天香,我只在車上看到了摩天輪,其他都沒有看到。據說,這是成都第二大遊樂園,名頭不小。17號線還專門在這裡設置了一個站。
萬春鎮以苗圃而聞名。我發現,路邊到處都是某某苗圃的招牌,不僅賣樹,也搞農家樂,一舉兩得。我記得2017年到萬春時,看到一個園子裡滿是高大的銀杏樹。值得一提的是,溫江的綠化非常不錯,可能跟發展苗圃產業有關。
萬春鎮有一個幸福村,村裡都是別墅。2017年,我的同事們在這裡租了幾棟房子,住在村裡,感覺還不錯。天府新區有一個譚家溝村,也都是別墅。我們一個項目在這裡租了好幾套房子辦公、住宿。
萬春到溫江城區很近,僅一街之隔。街道一邊是萬春,一邊是溫江。儘管房子差不多,價格相差不少。溫江有些樓盤已經賣到了兩萬多。17號線溫泉大道出口有一個叫瓏璽的樓盤,現在建得差不多了,均價在2萬以上。
溫江到處都在建房子,這一點和成都一脈相承。儘管屬於遠城區,力度一點都不小。不過,老城區比較舊,有不少爛尾樓。比如南江路拉菲酒店對面就有一個樓盤爛尾多年,據說老闆已經死了。到目前,這個樓盤也沒有人願意接手盤活,可能債務糾紛比較大。
郫都區也有地鐵6號線經過,面前還在建設。相比之下,位於成都西北角的郫都確實發展很慢,城區面積比溫江小很多,建築也更破舊一些。
郫都區有一條有軌電車經過,連通成都客運西站和郫都西站,總長40多公裡。有軌電車運營得比較正常,上座率也還過得去。不過,對路面的破壞比較嚴重,畢竟要佔用至少兩條車道。有些雙向四車道路面,變成了兩車道,高峰期堵車家常便飯。這就是方便了一部分人,妨礙了大部分人。有軌電車,對於大城市來說,是非常不合理的,發展地下交通才是正途。不過,地鐵投入太高了,是有軌電車的好多倍。如果財力不雄厚,最好還是不要輕易嘗試。
成都目前的發展策略是北改、西控、南拓、東進。北邊的城區以改進為主,比如新都區、青白江區。西邊則要控制發展規模,保護基本農田,給天府之國留一些可耕之地。南拓則是發展天府新區,縱跨成都、眉山兩個地區,目前發展可觀,到處都在種房子。東進就是發展東部新區、簡州新城、天府機場。天府機場規模非常大,比大興機場還要大,是中國現今在建最大的航空樞紐。
簡陽市原來屬於資陽市,後來被成都吞併,成了成都東進的前哨。下一步,成都要繼續往東發展,直到和重慶會師。這樣,從成都到重慶之間的三百公裡,就成了一條經濟走廊。
成都和重慶,是國家的戰略備份城市,發展是必須的。這些年,成渝發展非常迅猛,與國家的大力扶持分不開。尤其是成都,大地震以前的發展並不好,主要集中在三環內,面積192平方公裡。現在,六環線223公裡,圈內面積3300平方公裡,不可同日而語。
不過,說實話,我對成都的瘋狂擴張有些擔憂。成都現在通過賣地,是有了很多錢。但是,以成都目前的產業結構,萬難支撐起3000萬的人口。想學東京,只怕最後邯鄲學步,城市沒有得到發展,老城區空心化,新城區入住率低成了鬼城。(2020年8月1日於成都飛武漢航班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