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李彬通訊員肖利珍
核心提示|日常生活中,不少人都有過眼皮跳的經歷。有的人眼皮跳時,通過休息、按摩等方式就可消除症狀,可有的人眼皮跳,卻能跳成大小眼,甚至嘴角都會跟著抽動。為什麼眼皮跳會如此嚴重呢?什麼情況下應該及時就醫呢?對此,河南科技大學第一附屬醫院神經外科醫生提醒,長期單側眼皮跳,需警惕是面肌痙攣。
【事例】都是眼皮跳結果卻大有不同
25歲的李女士家住老城區,最近半個月,她發現自己右眼下眼皮總是不停地跳動,想到「左眼跳財,右眼跳災」這句老話,李女士心中更加慌亂了,總擔心自己會不會是得了什麼大病。由於眼皮跳動多日不見好轉,李女士趕到醫院檢查,醫生告訴她並無大礙,是緊張疲勞導致的。
家住洛龍區56歲的周女士,卻沒有這麼幸運。她左眼跳了5年之久,不僅沒跳出財,還「跳」出了面肌痙攣。5年前,周女士左側眼部偶爾輕微地跳動,當時沒在意,誰想兩個月以後嚴重了,抽搐的範圍擴大了,周女士就在當地診所服藥治療及針灸治療,卻都不見好轉,時間長了,不光眼部周圍抽搐,連著左眼、面頰、口角一起抽搐,且越加頻繁,這病雖然不痛不癢,可對她的工作和生活也造成了很多困擾。近日,周女士在兒子的陪同下來到河科大一附院神經外科就診。「這是較為典型的面肌痙攣。」根據多年的臨床經驗和對病情的仔細分析後,河科大一附院神經外科副主任、副主任醫師楊晉生做出診斷。
【講解】生理性眼皮跳休息就好病理的可沒那麼簡單
楊晉生介紹,眼皮稱為眼瞼,控制眼瞼活動的肌肉主要有兩種:一種叫眼輪匝肌,當它收縮時眼瞼就閉合;另一種叫提上瞼肌,它收縮時眼睛就會睜開。這兩種肌肉相互配合,不斷收縮鬆弛,眼瞼就能睜開和閉合,但如果支配這兩種肌肉的神經受到某種刺激持續興奮,這兩種肌肉就會反覆收縮甚至痙攣顫動,這就出現了我們常說的「眼皮跳」現象。
同樣是眼皮跳,到底有什麼不同呢?楊晉生告訴記者,眼皮跳分為生理性眼皮跳和病理性眼皮跳。生理性眼皮跳往往發作時間短,跳動程度弱,多半是因為用眼過度,或者身體勞累、精神緊張、壓力過大導致的,青少年比較多見。長期睡眠不足、菸酒過量、著涼、生活缺乏規律、患神經官能症的患者也容易出現眼皮跳動。這種眼皮跳不會影響健康,只需要閉眼休息、稍作眼部按摩或是脫離刺激環境,自然就能恢復。
但如果持續不停,甚至發展到嘴角抽搐,那麼就很可能是面肌痙攣了。面肌痙攣主要是面神經被血管壓迫所致,血管壓迫在面神經上,在血管不斷跳動摩擦下,神經的外層保護膜被磨損,引起面神經異常興奮放電、「短路」,導致出現面肌抽搐。
「這是一種病,無法自愈。嚴重的病例會導致持續性的肌肉痙攣,導致睜眼困難,或面容改變。」楊晉生說,面肌痙攣屬於功能性神經系統疾病,肌肉抽動本身是無痛性的,並無生命危險,但該疾病給患者帶來的心理影響卻是巨大的,有的患者因面部不由自主地抽動,因此產生自卑、憂鬱、焦慮的情緒,從而嚴重影響正常工作生活。
【治療】肉毒素治療易復發手術治療可除根
那麼該如何治療這種異常的跳動呢?據了解,在面肌痙攣的治療中,常被愛美的女性用來除皺、瘦臉的肉毒素也被不少人用來治療面肌痙攣。這種方式靠譜嗎?
「不少病人由於懼怕手術,暫時選擇非手術治療方法。」楊晉生,以藥物注射來阻斷面神經的傳導,儘管能在一定時間內消除面肌痙攣症狀,但這個方法並無法解決血管對神經的壓迫,易復發,時間長了還會產生耐藥性。
楊晉生介紹說,現代醫學研究表明,微血管壓迫與面肌痙攣的發病關係密切。目前,國際上公認的治療方法是微血管加壓手術,是面肌痙攣治療的最根本手段。這種手術通過在耳後髮際內的切口,做直徑約1.5cm的骨孔,在顯微鏡下找到壓迫面神經的責任血管,在被壓迫神經和血管之間用特殊材質的墊片隔開,使神經不直接被刺激,從而根治面肌痙攣。
「眼皮跳」持續三個月以上應警惕面肌痙攣【提醒】
楊晉生表示,雖然「眼皮跳」不能預示吉兇,但卻能預示著我們的身體可能存在健康隱患。大部分眼皮跳都是因為情緒緊張、焦慮或者視疲勞引起的,所以平時出現眼皮跳的症狀,也不必過分擔心。但是,面肌痙攣最初很明顯的一個症狀就是眼皮跳,但是眼皮跳通常又是很多人會遇到的普通問題,所以常常被忽略。
生理性眼皮跳經過休息或者輕輕地眼部按摩,或者調整下自己緊張、焦慮的情緒,症狀就會消失。如果按摩、休息等方法都不會改善症狀,跳持續三個月以上應警惕面肌痙攣。面肌痙攣極少有雙側眼皮同時跳,如果一側眼皮跳持續跳動或兩側眼皮交替跳動並且發作較頻繁,經過一段時間,數周或數月,發展到同側嘴角、上下唇及面頰部肌肉跟著一起眼皮抽動,在這種情況下,就要高度懷疑是面肌痙攣的早期表現,這需要到醫院找專科醫生當面診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