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高考已經結束了,古典文化的比例又一次增加了。高考作文全國卷考的是「對齊桓公、管仲和鮑叔哪個感觸最深」,如果對文化知識不太了解,拿到這個題多少會有點兒懵。同時,杜甫登上了天津卷的高考作文題,王昌齡的詩也成為了全國二卷作文題。這些事實都讓詩詞迷欣慰,是的!傳統文化已經得到了足夠的重視。
對於這些出現在高考中的古詩,或許會有朋友覺得簡單,畢竟從小學一年級開始,我們就在背詩。12年下來,全文背誦的詩歌太多了。但會背了,就真的理解了嗎?這個事我們要打一個問號。大家對詩歌的理解,從選手們在這幾年大熱的文化類節目《中國詩詞大會》上的表現,就能看得出來。
在節目中,91%的選手,不懂蘇軾的「但願人長久」中「長久」是指愛情還是親情;34%的人不懂李白「我輩豈是蓬蒿人」中的「蓬蒿人」是指的什麼人;39%的人不知道「故人西辭黃鶴樓」,詩人到底是西去還是東去。如果這些題,大家還覺得太難了的話,那本期筆者再和大家說一道題,大家看一看是不是錯得很不應該。題目是這樣的:
「千裡江陵一日還」中「還」的目的地是哪裡?
A.白帝城 B.江陵 C.長安
這句詩出自哪裡大家應該都很清楚,李白的經典七絕《早發白帝城》,全詩是:
朝辭白帝彩雲間,千裡江陵一日還。
兩岸猿聲啼不住,輕舟已過萬重山。
此詩寫於公元759年3月,早前李白因永王案被流放夜郎,在路上遇到了朝廷大赦,於是他又開始返回。此時詩仙內心是無比欣喜的,所以他眼前的白雲成了彩雲,連常被用來表示悲傷的猿啼也有了喜感,那一葉輕舟在萬重山間穿梭,何等快意。全詩無一喜字,卻句句透著喜悅。
水平這麼高的作品,入選課本也是再正常不過了,所以這首詩也就成了小學生必背詩作。但在詩詞大會中,這道題難倒了百人團62人。這題的答案應該是B,要還的目的地是江陵。選白帝城的朋友其實並不多,畢竟前一句已經說了「朝辭白帝」,所以選錯的基本上都認為是長安。
其實只要對李白的經歷,以及他的性格有一些了解,就會排除長安。李白曾謫居長安數年,為的就是走上仕途,事實上他也曾成功過,任職翰林院,只是後來被皇帝賜金放還了。此後,他的仕途之門就已經關上了。此時他因永王案差點丟了小命,再回長安顯然就沒有意義了。李白何等孤傲之人,重回那讓他顏面盡失的傷心地,也顯然不是他的風格。
就算不了解李白的這段生平,不懂李白的性格,詩中已經出現了「千裡江陵一日還」這句,這個答案不是很明顯了嗎?所以對於這次62人答錯,主持人董卿和現場專家蒙曼老師,都直搖頭,完全不能理解這樣的題也能錯。
通過這道題,至少說明了兩個問題:首先,多數人對於背得滾瓜爛熟的詩句,根本只是囫圇吞棗,從沒有認真想過詩真正的意義,也沒有逐句去理解過。其次,多數人背詩只背詩本身,對詩人的生平經歷,性格特點,完全是不懂的。
那麼問題來了,這樣背詩真的沒問題嗎?或許有人會說,對現代人來說,詩歌本就沒什麼實用價值。咱們背這些名句,一方面是欣賞字句之美,另一方面就是用文化裝點自己。但事實上,如果不理解詩的寫作背景,又如何能真正地理解詩之美呢?畢竟詩的美從來不只在字句,而在意境。
是的,詩歌沒什麼實用價值,但它的意義絕不只是裝點門面。就李白這首《早發白帝城》來說,我們感受到的是唐代詩人的朝氣,是一種面對人生大起大落後,不改豪情本色的樂觀,這才是教育專家讓這首詩入選課本的初衷。
《中國詩詞大會》上,還有很多這樣的題目。都是我們再熟悉不過的詩句,卻都難住不了少人。真心希望,大家以後讀詩時,能真正理解它,能讀懂詩背後的真意。願詩歌帶給大家的,不只是一兩個千古名句,而是一種更豁達、更自由的人生境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