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我本無緣,全靠你空閒,大家好,我是超愛灌輸冷知識的罐叔。
電影《肖申克的救贖》裡有一句經典臺詞——「這些牆很有趣。剛入獄的時候,你痛恨它。時間久了,你習慣了其中的生活。最後發現自己越來越離不開它。這就叫體制化。」
這句話充滿哲學的思辨,適用於多個領域多個方面。
在心理學上,這其實就是「斯德哥爾摩綜合症」的一種表現。
▽▽▽
斯德哥爾摩綜合症也叫斯德哥爾摩效應,是指被害者對於犯罪者產生情感,甚至反過來幫助犯罪者的一種情結。
這個情感造成被害人對加害人產生好感、依賴性、甚至協助加害人。
斯德哥爾摩綜合症最早發生在1973年,兩名有前科的罪犯在意圖搶劫瑞典首都斯德哥爾摩市內最大的一家銀行失敗後,挾持了四位銀行職員。
在警方與歹徒僵持了130個小時之後,因歹徒放棄而結束。
令人不可思議的是,這起事件發生後幾個月,這四名遭受挾持的銀行職員,居然一直對綁架他們的人顯露出憐憫之情。
他們拒絕在法院指控這些綁匪,甚至還為他們籌借法律辯護的資金。
他們都表明並不痛恨歹徒,更甚者,人質中一名女職員竟然還愛上劫匪,並與他在服刑期間訂婚。
這件事激發了社會科學家的興趣,他們想要了解在擄人者與遭挾持者之間的這份感情結合,到底是發生在這起斯德哥爾摩銀行搶案的一宗特例,還是這種情感結合代表了一種普遍的心理反應。
後來的研究顯示,這種症候群的例子見於各種不同的環境中,從集中營的囚犯、戰俘、受虐婦女到亂倫的受害者,都可能發生斯德哥爾摩綜合症。
斯德哥爾摩症候群的心理本質表現為認知失調。即在現實面前無力改變現狀,因而改變自己的觀念和認知以得到適應。
因此不僅針對綁架案件,其實許多人已經無意中成了生活中斯德哥爾摩綜合症「人質」。
受虐程度也許比不上遭受綁架,但主觀意念卻驚奇地趨同於施害方。
舉個現實生活中的例子,傳銷組織企圖使下線成員完全服從,最好的方法就是讓他們出現斯德哥爾摩症候群。
千方百計地將這種心理控制套用在其成員身上,俗稱「洗腦」。這麼一套系統化培養下線的流程下來,也就釀造了許多無辜者落入傳銷陷阱的案例。
另外有些家暴也是生活中斯德哥爾摩症候群的典型體現。被欺凌的一方長期忍受著施暴者的惡行與摧殘,內心卻在為對方尋找各種各樣的藉口。
部分人是考慮財政或後代等外界因素而繼續與施暴者生活下去。
但更多的受害者則是在被施暴後難得的一絲關心與懺悔中找尋安慰,進而從心裡接受並認可這種行為。
雙十一等購物節也揪出了不少潛在的「患者」。
商家抓住大眾偏愛實惠的購物心態,推出事先提價之後再大力度打折的產品吸引消費者。
最後發現花費了更多不在預算範圍內的開支,還對默默壓榨錢包的電商平臺感激不盡。
大概許多人都不知道自己已經深陷斯德哥爾摩症候群,被商家「綁架」了。
在生活中,「綁匪」也不少見,每個人都有可能淪為「人質」。
我們作為「人質」在長期地忍受與自我寬慰,而不自知已經受虐成狂。
也許不經意間就成為了生活中「綁匪」的同謀。
以上就是今天的內容,這裡是罐叔愛灌輸,我們下期再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