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改革開放40多年來,我國城市化水平由改革開放初期的20%左右提高到60%左右,城市化水平的定義非常簡單,即地方城市人口佔總人口的百分比,而城市人口要增加,就必須有相應的資源來滿足不斷增長的人口,除了人口生存所需的水資源、食物資源外,土地資源也是必不可少的,一般而言,當一個地區的城市化水平較高時,城市土地面積佔該地區總土地面積的比例也較高。以發電為主(成都、鄭州等)分布在平原地區的城市,以河谷地區分布較大的城市(蘭州、拉薩、貴陽等),隨著城市化進程的加快,對建設用地的要求也越來越高,但受地形條件的影響,河谷地區這部分城市建設用地明顯受到限制,因此,隨著城市化進程的加快,對建設用地的要求就越來越高,如挖山、填海、造陸等,對河谷地區而言,削山、造田最為常見。
推土機現象在哪裡比較常見呢?對於沒有耕地的溪谷城,他認為必須先削山造地,後期資金、工業的困難程度將決定「索山喬治」的難易程度,花崗巖山體難以挖掘,位於我國西北部的黃土高原地區自古以來就是我國人口分布最集中的地區之一。
位於黃河河谷的蘭州,南北被黃土高山包圍,城市沿河谷發展,形成東西跨度超過100裡的狹長分布,近幾年來,人口不斷湧入,如何保證更多的土地資源,成了蘭州面臨的一大難題,儘管蘭州新區建設能緩解土地緊張,但它距離蘭州主城區六七十公裡,人們仍想住在大城市裡。
位於紫蘭州低地的北山地區填土方式也很簡單,用黃土壓平凹凸不平的高地,九州和青白石是目前蘭州削山填土的主戰場,從地圖上看,蘭州北部的衛星帶白色區域就是削山造地信條平坦的地方,用肉眼觀察,這片平坦的土地面積仍然令人驚嘆。
沿河谷而建,佔地不到40平方公裡,容納50多萬人口,人口密度一度超過東部一線城市,到2012年,延安將開展「造城運動」,到延安北部山區進行科學考察,力爭10年內選址78.5平方公裡,再建2個「造城運動」。由於土壤侵蝕嚴重,生態環境脆弱,以及挖山造田更容易造成生態破壞,黃土高原地區既有利於緩解城市用地緊張,又對環境造成了嚴重的破壞,因此,生態環境保護和城市用地開發之間的矛盾是目前迫切需要解決的問題,希望大家留言討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