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剛川》能拿下年度全球票房冠軍嗎?這或許正在變成一個大概率事件。
我們已經很久沒有對一部電影有著如此高的期待。
期待來自多個方面。題材類型,「抗美援朝」題材的硬核戰爭片,夠硬。
投資額度:4個億。8月1日開機,10月23日上映。夠敢。
演員陣容:張譯、吳京、鄧超,三位百億票房先生,魏晨、李九霄,《八佰》「老兵」。夠力。
導演陣容:《八佰》管虎+《流浪地球》郭帆+《繡春刀》路陽,三個組同時拍攝,絕對的國產電影頂級製作陣容。夠穩。
而隨著影片前期媒體口碑出爐,影片票房之路上又多了一記強有力的砝碼——口碑,夠炸。
評價幾乎一邊倒:三個月製作時間太倉促?「這是今年的王炸。」
三個導演合導一部影片難以協調?不會,「影片完成度極強,三位導演珠聯璧合」。
時間有限特效會不會馬虎?「大場面很震撼。」
最怕煽情過火?「沒有這種感覺,反而有了一種高度共鳴。」
媒體共同提到的一個詞是——王炸。
毫無疑問,這張王炸,是集整個中國電影工業之力,致以先烈們的一封動情戰書。
也是對那場戰爭中我們的中國軍人,一次面容清晰的記錄與致敬。
這樣的大片,當然難拍。情感要真摯,主題必須宏大,場面絕不能輸。
如果說《八佰》是一出數年磨一劍的破陣子,那麼《金剛川》則是一場集中國電影之力的急行軍。
但從眾多媒體口碑來看,影片品質不僅及格,甚至炸裂。
由此,現在的問題或許已經不是《金剛川》票房口碑會不會炸,而是這部國產戰爭片,甚至國產片年度王炸,到底有多炸?
從開拍到上映,只有三個月,《金剛川》的創作,當然是硬碰硬。要拍《金剛川》,沒那金剛鑽,別攬瓷器活。
攬上這活的,是導演管虎、郭帆和路陽。
戰爭的背後是歷史,戰爭題材的稀缺和高難度,在《金剛川》的籌備初期就已經擺在的面前三位導演面前。好在,三位導演,個個都有金剛鑽。
管虎,剛拍攝出像《八佰》這樣的工業化的大型戰爭電影,這次直接把《八佰》整套製作班底拉過來,駕輕就熟。
郭帆,以《流浪地球》的展現出大場面大製作成熟駕馭力。
路陽導演,兩部《繡春刀》,號稱武俠片鬼才,套路化的動作場面在他手中,時常化腐朽為神奇。
而對細節不鬆口,則是三位導演一貫的創作態度。
抗美援朝這樣的大題材,怎麼拍,才能讓觀眾相信?就靠這三位大廚,備好每一味料,才夠香夠味。
手藝活兒到了,製作精良細節紮實,影片有了漂亮的外皮。從好手藝出發,再拍出志願軍的精神,影片才算有了打動人心的內核。
三個月拍攝完畢,後期緊鑼密鼓地趕工,三位導演面對媒體亮的這嗓子,行不行?
首次內部看片消息傳來:品質,硬氣。口碑,炸了!
此前業內普遍擔心,影片製作過程可能比較倉促,現在看,這種擔心是多餘的。該片品質,很可能再度刷新《八佰》的稱號——「近十年最好的國產戰爭片」。
影片第一硬:場面硬。
影片故事,說的是1953年,抗美援朝戰爭進入最終階段。為了保障向金城前線輸送戰力,志願軍們誓死捍衛交通要塞——金剛川上的金剛橋,戰士們冒著敵機的狂轟濫炸,以血肉之軀修補戰火中的木橋。
從物料看,電影將風格化地渲染出真實的戰爭,真實的浴血。
子彈擦身,窒息;炮火掠過,驚險。
叢林行軍、地空交戰、水上爆破等,場面一個比一個驚心動魄,濃濃的大片質感。
漫山遍野的硝煙戰火,流星雨似的空投飛彈,血肉橫飛的人機搏鬥……戰爭什麼樣?沒來得及想,它就發生在你跟前。
戰士們一邊要衝鋒,一邊閃躲迎面而來的炮火。
時間滴答,地形複雜,戰勢嚴峻,當看到漫山遍野蔓延成一片紅色,濃煙躥升模糊了整個戰場,志願軍們以血肉之軀衝過火光。驚心的氛圍加上逼真的特效,讓我隔著大銀幕也仿佛能感受到戰場的灼熱。
但,場面硬,只是第一步,要讓觀眾設身處地,還有關鍵第二步——
人物硬。
與以往的戰爭片角度不同,除了儘可能展現當年這段實力懸殊的較量,《金剛川》更著重以個體角度去感受戰爭,從小人物出發,才更能讓觀眾與角色產生共情。
要共情,電影需要演技派。
同時,《金剛川》這樣的國產大片頂級製作,主演當然還要讓最能扛票房的來當。
中國電影百億票房先生,公認含金量最高的,除了喜劇向的沈騰、黃渤,還有吳京、鄧超、張譯。
誰來主演?《金剛川》的選擇是:全都要。順便,把《八佰》幾個演技最出挑的青年演員,打包過來。
來了,就不能白來。
為了更好地還原70年前志願軍戰士的作戰狀態,張譯、吳京提前半個月接受高射炮操作訓練,力求熟練掌握每一個環節;李九霄、魏晨也紛紛學習使用槍械甚至攀爬施工塔吊。
苦不苦?鄧超說:「我沒有覺得艱辛,我覺得我是在感受。同時也是在致敬那個時代。」
從影評看,這群實力派,果然塑造了一群有血有肉的英雄,在逆境中湧現出人性之光,更有以命護國的家國情懷。
還有第三硬——情懷硬。
預告片中最淚崩一幕:扮演高炮手對抗敵軍飛機的張譯,仰天怒吼,浴血奮戰。這場戲,張譯一度喊到體力透支,出現缺氧眩暈。
醒過來,接著跟工作人員說聲「對不起」,緊跟著兩個字—— 「再來」。
就是演員這股勁兒,讓電影這一幕,盪氣迴腸。這一切背後,何嘗不是當年志願軍的精神?
張譯回憶:「跨越70年歷史,用電影尋找那個年代我們的英雄,他們的精神風貌。那個時候的戰士更樸實,他們沒有先進的現代化武器裝備,作戰條件更加艱苦,但中國軍人的精神,一代一代流傳下來。」
吳京說:「當年那麼多志願軍戰士保家衛國不怕犧牲,才換來今天這份穩定。」
帶著這份感念與血性,電影充實著人物的弧光。
除了個體,更有整體,《金剛川》裡的,不是一群孤膽英雄,而是一個英雄群體,不難看出,電影中微小人物之間那種珍貴情義。
各主演化身炮手、工兵等不同兵種,共同禦敵,並肩前行,宏大戰場從一個個小人物出發,從個體到群體,從群體拍出一代志願軍上下同心、保家衛國的英雄血性。
電影,就成了。
有關《金剛川》的兩大問題「何時上映」與「口碑如何」終於得以解答,而第三個對《金剛川》的期待性問題也隨之誕生——影片的最終票房會有多少?
截至目前,特殊時期擔任起「急先鋒」角色的《八佰》票房是:30.94億。這也是目前為止的全球票房冠軍。
由於好萊塢大片已經全面被疫情「凍結」,而國慶檔票王《我和我的家鄉》目前票房23.12億,要超越《八佰》有一定難度。如果接下來兩個多月沒有國產電影能超越《八佰》,《八佰》就將成為2020年全球年度票房冠軍。
最有可能改寫紀錄的,只剩《金剛川》。
首先是檔期優勢。從《金剛川》上映到第一部賀歲檔強片郭敬明的《晴雅集》出現,影片的票房收割期將貫穿一個多月,期間只有張藝謀的《一秒鐘》具有一定競爭力,但其文藝片類型受眾與《金剛川》受眾並不重疊。
其次,戰爭片票房容量已被《八佰》「擴容」。
作為在世界電影市場享譽盛名的題材,戰爭片經常創造票房神話。但在國產片中,聚焦近現代純粹戰爭題材影片,長年處於空缺狀態,在《八佰》之前,未有一部突破10億元票房,而《八佰》已經以一己之力將戰爭片票房容量抬升到了30億+。
但這遠不是國產戰爭片真正的票房天花,因為這是國產類型電影發展最好的時代。
過去三年,我們相繼見證了《戰狼2》、《紅海行動》在軍事動作類型上的強大爆發力,去年的《流浪地球》和《哪吒》又分別令中國科幻類型和國漫強勢崛起。它們的共同之處,是在類型上做到了極致。
事實證明,當一個類型做到極致,是很容易打破票房天花板的,《八佰》固然做到了一個極致,但抗戰類型其實並不少見,少的只是競品,而抗美援朝題材,幾乎是一片藍海,這意味著《金剛川》的票房天花板,很可能是天空。
三是《金剛川》自帶爆款命。
前述幾部爆款除了內容的優質和類型上的突破,之所以能成為爆款,還因為其精準擊中了國民心理,引發了民族情緒的集體爆發,從而具有了能夠輻射全階層的穿透力,引發了全民觀影熱潮。
而《金剛川》恰逢抗美援朝70周年這個時間節點上,一旦影片口碑過硬,是極容易點燃民眾的情緒的,因此它的對標影片應該不是代表當下國產戰爭片票房天花板的《八佰》,而是代表國產電影當下票房天花板的《戰狼2》。
之所以說《金剛川》有爆款命,是因為它兼具了大格局和大情懷的爆款元素,再進一步看,《八佰》引發全民情緒的條件充分,完全可能突破圈層。
因此影片最後的票房懸念,也就是影片的 口碑問題,從媒體第一輪口碑看,影片已經穩居優秀國產作品。現在需要大眾口碑驗證的只是:影片是不是一部史詩巨製?
一旦影片真的能將之前的戰爭片維度刷新、提升,它所呈現的品質是遠超預期的、它所帶來的視聽語言、情感宣洩,都能夠無比精準的擊中國內觀眾,最終呈現在觀感上,能讓觀眾在特殊時間點收穫巨大的觀影滿足感。
那麼40億票房,就應該是影片的囊中之物,而那也就意味著,2020年全球票房冠軍,完成了國產電影之間的「內部交替「。
但我們與其說是期待《金剛川》,不如說是期待管虎、郭帆、路陽如何在戰爭類型上突破創新,再創新高。
因為有且只有在這種特殊的情況下,才會有國產戰爭、科幻、武俠類型的三位頂級高手,在同一個戰場,同時發起衝鋒。
眾所周知,戰爭片是世界電影類型片的重要分支,好萊塢拍過很多經典的戰爭片,如《拯救大兵瑞恩》、《黑鷹墜落》等,近年來引進的《血戰鋼鋸嶺》、《敦刻爾克》也深受內地觀眾好評,而好萊塢戰爭片也在經典不斷中,完成了類型演進。
而國產戰爭片在近20年來,能拿出手的只有《集結號》等寥寥幾部經典作品。
但接下來,中國電影可能迎來一波戰爭片潮流。
除了集全行業力量創作中國速度的《金剛川》,接下來還將登場的有張藝謀導演的《最冷的槍》,以及博納集合了徐克、劉偉強等導演的《冰雪長津湖》。
而2020年接踵上映的《金剛川》和《八佰》的意義,可能不止是打破國產戰爭片的票房天花板,更有可能為中國戰爭類型帶來開拓性的革命。
國產戰爭片,將第一次如此集中地讓觀眾看到歷史中鮮活的個體,去身臨其境地摸到戰爭的慘烈,也觸到人性的掙扎與輝光。
談到戰爭片,總會看到一個問題被提起:
我們都生活在和平年代了,為什麼還需要它?
用管虎導演對《金剛川》的一句解讀回答就是,「其實我們的主題是犧牲。中國人之所以能在板門店談判,憑的不是武器裝備,憑的是勇氣和犧牲。這是整個中國集體的民族情感。一段禦敵於國門之外的戰鬥,讓中國在立國之初,就能在世界上能站穩腳跟。而每一個犧牲其實都有價值。」
正是中國人骨血裡「有國才有家」的家國情懷,鑄造了中國的現在,而 「記錄下先烈們的勇氣和犧牲,是對他們最好的紀念。」
說到底。
「最可愛的人「為何總讓我們懷念?
因為他們身上帶著中國人的骨血。《金剛川》要拍出來的,正是這股子血性。
而《金剛川》能用三個月拍出來、品質還讓影評人叫好聲一片,背後藏著的,何嘗不是中國電影人一股子沒有退路的血性?
當年的志願軍戰士們血戰到底,是完成他們保家衛國的軍人使命,今天的電影人,則是用純粹的內容與技術的突破,去完成電影層面應有的使命。
這也讓電影本身,與內容本身「明知不可為而為之」的壯烈形成了微妙的關聯。
從項目啟動開始,這部電影要完成的,就不僅僅是《金剛川》的第一次,而是超越了中國絕大多數電影經驗的第一次,電影裡的金剛川,是為全軍將士們搭的一座橋,而《金剛川》也是為通往未來的戰爭題材影片搭的一座橋。
從這個意義上說,《金剛川》能不能「炸出」40億。又能否超越《八佰》,拿下年度全球票房冠軍?其實都不是真正的問題,票房只是一記標尺,它真正將要測量的是,國產戰爭片真正的創作天花板,到底有多高?《八佰》和《金剛川》兩記王炸之後,才是國產戰爭片真正厲害的「後勁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