與你分享江山資訊|帶給你一個不一樣的江山
我們一路與你同行
文化與自然遺產,似乎是那一種陌生的,距離自己特別遙遠的東西。
它們藏在街頭巷尾,鮮活又精彩。
作為江山人
你知道家鄉的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嗎?
小編告訴你
江山市的婺劇、廿八都木偶戲都已列入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哦!
01
·江山婺劇 ·
婺劇2012版穆桂英獻寶(轅門斬子)
婺劇,俗稱叫「金華戲」。中國浙江省傳統地方戲曲劇種之一。2008年6月7日,婺劇經國務院批准列入第二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當時申報地區:金華市、江山市
小編偷偷告訴你
婺劇可是連周總理都特別喜歡的戲劇
據說當時婺劇進京,周總理一連看了八次!!
江山婺劇《三請梨花》1960年在上海電視臺作實況轉播、錄音、灌制唱片,下半年部分演員晉京匯報演出,受到周總理等中央領導的親切接見
當然,現在江山婺劇也是相當受歡迎
今年年初,江山婺劇前往澳門進行文化交流,收穫一波澳門迷妹迷弟!
演出劇照
臺上一分鐘,臺下十年功。為弘揚和傳承江山婺劇,演員們往往付出大量的心血與汗水。
說起江山婺劇
不得不說其中特別厲害的兩項絕活——變臉和耍牙
當然,變臉和耍牙不只在江山婺劇中存在,比如變臉,最廣為人知的應該是川劇的變臉。
川劇變臉
毛向陽表演婺劇變臉
川劇變臉&婺劇變臉
川劇變臉主要是更換面具,而婺劇變臉的精髓是塗抹油彩,演員在演出中,一時呈現幾副面孔,效果強烈。
婺劇變臉分「自然變臉」、「抹臉」、「吹臉」、「扯臉」四種,根據劇情,用於戲中的人物情緒的驟然變化,或驚恐,或絕望,或忿怒等。
再來看江山婺劇裡的另外一項絕活——耍牙
耍牙在全國劇種中罕見,在婺劇技藝中堪稱一絕,屬花臉特技。用長約2寸的豬大牙2至8枚,放在嘴裡,以舌為主要動力,齒、唇、氣為輔助動力,使牙時而露出,時而收進,時而上翻,時而下翻。動作變化多端,能突出刻畫人物的兇惡猙獰性格。
鄭初法表演耍牙姜志謙和周春榮分別是江山婺劇變臉和耍牙的國家級和省級傳承人。而今,姜志謙老人身體不適,臥床休養;周春榮老人已經在2009年離世。真正在傳承和發揚變臉和耍牙絕活的分別是第二代傳承人毛向陽和鄭初法。
江山婺劇耍牙代表性傳承人周春榮的生前表演留影02
· 廿八都木偶戲 ·
廿八都木偶戲系提線木偶,自明代正德年間由江西傳入後,以師徒相授的形式已傳承了18代約500年。2011年入選第三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廿八都木偶戲古稱「傀儡戲」,俗稱「窟儡子」,據《舊唐書·音樂志二》載:「窟儡子,亦名『魁儡子』,作偶人以戲,善歌舞。」
廿八都木偶戲紀錄片
以目前廿八都木偶戲團團長金宗懷的師承情況為例,其傳承譜系圖如下:
@金宗懷:演繹上我們有10多種提線技藝,音樂上以鑼鼓助節,一人乾唱,眾人幫腔,穿插著嗩吶伴奏,而唱腔則以江西贛劇為主,能把這幾項全學會的人自然不多。
廿八都木偶戲劇目繁多,至今保存有100餘冊的古代手抄劇本,從廟戲《大香山》、《觀音出家》,到社戲《百子圖》、《長生樂》,再到苦情戲《合玉環》、《賢媳婦》等比比皆是。撇開年久失傳與未曾學習的,金宗懷掌握的大約有三四十齣,已屬難得。
表演一般由5到7人完成,分兩批,一批是正副手,在前臺牽動木偶做出各種動作並演唱臺詞,一批是後臺樂隊,需3至5人,分別是司鼓、主胡、大鑼、正吹、副吹。
因為這些戲劇大多貼近老百姓的喜好,所以即便是現在,每每遇上歲末舉辦廟宇祈福、節慶喜事,人們依舊少不了要請幾齣木偶戲來助助興——通俗點講,作為「草根藝術」的木偶戲亦是當地鄉親年俗大會「收視率」的一道保障。
綜合自「文化江山行」微信公眾號
記者:周耕
通訊員:姜虹霞 徐槊蔓
編輯:周耕
江山新聞網原創稿件,未經允許,謝絕轉載!
為江山的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點讚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