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Mr 凱旋 來源:陽光城市頻道
國慶黃金周,除了中山陵、夫子廟、總統府等王牌景點,人流最密集的地方當屬南京南站了。
每日數百趟高鐵、包括連通機場在內的4條地鐵,還有長途客運站,滿世界來的人們,在這裡集散。越來越多的南京人,可能不熟悉河西奧體,可能沒去過江北新區,可能不了解仙林和江寧的大學城,但是高鐵南站,逐漸和新街口一樣,成為城市的封面和窗口。
01
你所不知道的南京南站
還記得2011年,高鐵還是很時髦的玩意兒,14臺28線,世界站房面積最大的南京南站,更是讓天南海北的旅客們嘖嘖稱奇。6月30日,南站運營的那一天,我拍了一組圖片PO到當時還很火的人人網,幾天功夫就有近10萬的點擊量,好友們在站房裡圈著自己在乎的人的名字,約定好了坐上高鐵去旅行,去看世界。
一位早已移民發達國家的親戚,難以置信上海到南京只要一個小時——甚至第一次看到CRH動車組流線型車頭的照片,以為是新型號的飛機。
那時候,曾經跳站運營的地鐵一號線第一次在南站上下客;北廣場、玉蘭路匆匆忙忙投入使用,遊客在碩大的代表南京的貔貅神獸前拍照留念;南廣場則是一片超級大工地,三年後才逐步開放。
對於城市,高鐵站不僅僅是一座車站,是一個板塊突圍的引爆點,亦是城市發展方向的引領。
從業內人士處了解,最初鐵道部規劃的是設立京滬高鐵南京北站的方案,其位置大致位於既有南京站以北,這樣比較利於鐵路換乘,也有利於縮短全線的總裡程。(插個題外話,為什麼很多中小城市的新建高鐵站非常偏遠,那是因為高鐵幹線不可能為了這種級別的城市去浪費造價、裡程和通行時間。)有幸作為京滬之間最大的城市,南京相關部門多次與鐵道部協商,最終推動了現今的設立在南站的京滬高鐵南線方案。
在今天看來,對南京城市發展的框架引領,還是大有裨益。畢竟,全市經濟總量第一的江寧區、總部經濟集中的河西新城、以及更加鄰近的軟體大道、大校場智慧新城,都趨於城市南部,與位置本就偏南的祿口國際機場的空鐵聯動,也使得南站方案不容有失——這是一次重大的城市戰略突圍。
作為與上海虹橋和北京南平級的特等車站,南京南站在全國高鐵版圖上的地位相當顯赫。所有高鐵列車逢過必停,京滬高鐵開通時的標杆車G1、G2、G3、G4次列車,京滬兩地之間僅僅停靠南京南一站,現今的復興號運營圖上,京滬之間仍有部分僅停南京南一站的特急列車,相距一千多公裡的南京與北京之間的最快運營時間縮小到3小時16分,滬寧之間的最短時長更是跑進了一個小時。
在京滬高鐵股東名冊上,南京鐵投獨立於江蘇鐵投,持股達到5%,是榜單上唯一非省級地方鐵投公司,持股比例上也高於北京、天津、山東、安徽等省級區域的投資公司。
數據顯示,目前,京滬高鐵公司共有十二位股東:
中國鐵路建設投資公司(46.21%,中鐵總直屬全資企業)
平安資管(12.25%)
社保基金(7.66%)
上海申鐵投資有限公司(5.61%)
江蘇交通控股有限公司(5.21%)
南京鐵路建設投資有限責任公司(5.00%)
山東鐵路建設投資有限公司(4.63%)
天津鐵投(4.51%)
中銀集團投資有限公司(3.99%)
北京市基礎設施投資有限公司(2.17%)
安徽省投資集團有限責任公司(1.41%)
河北建投(1.35%)
02
在南站,傾聽城市發展的脈搏
提起花神廟、天隆寺、鐵心橋,老南京人多半是一臉不屑。確實,印象中曾經的南京城市地圖,雨花臺烈士陵園是城市的邊界,江寧之於南京曾經是另外一座城市,而位於雨花臺和江寧之間的中間地帶,是大家清明節才去的地方,比如「XX功德園,人生後花園」。
然而,在城市發展中,觀念就是用來打破的。
軟體大道和南站北廣場
隨著寧南大道更名軟體大道,碼農讓這裡的IT產業風生水起,再加上一批上市公司總部的落地助威,隨之而來的品牌房企打造的標杆項目,從仁恆玉蘭山莊、翠竹園到宏圖上水庭院,曾經連剛需都看不起的花神湖畔,轉眼間逆襲成了和奧體齊頭並進的改善板塊。
2010年,地鐵一號線南延線從寧南經過,直達新街口的順暢感進一步奠定了區域價值。而南京南站的橫空出世,更使得這一區域完成了從無人問津,到產業高地,再到城市窗口的三級跳躍。曾經,從寧南換房到夫子廟,是進階;現今,從夫子廟,置換到南部新城,叫改善。在統計地鐵一號線沿線站點房價的時候,軟體大道一帶已然成為了全線的頭部區域。
南京南站附近地鐵沿線房屋均價2018.9
從此,南站北廣場的玉蘭路,一年四季的花團錦簇,這裡對應著南京南站的中軸線,充當著迎賓大道的角色。在道路盡頭,巨大的中國傳統宮殿式站房和全高架式車站,彰顯六朝古都的金陵王氣。
南京南站功能區示意圖
雖然,多數南京人所熟悉的是率先開通、面向主城區的南站北廣場,然而,南站片區的發展野心絕不限於此。南廣場才是南京南站的「正臉」。從宏運大道上引出的超長的迎賓高架,氣勢如虹,其規模遠非北廣場可以比擬,高架兩側,從早幾年的一片荒蕪,到如今的規模初具,層上層樓。
各大房企群雄逐鹿的焦點,也主要集中在南廣場。擅長操盤高鐵新城的綠地,在南北廣場皆有斬獲,其位於南廣場的南站之芯的300米規劃地標,乃南站片區的頂點所在;同樣來自滬上的證大,將「高山流水」元素的喜馬拉雅系產品引入南京,一時驚豔。
南廣場證大喜馬拉雅項目
以品質著稱的房企綠城,也帶來了綠城深藍的住宅加公寓的綜合體項目;還有旭輝帶來的鉑悅系產品,以及2016年,多家房企達到土拍限價搖號,最終被香港嘉華收入囊中的高達2.7萬/平的區域地王。
香港嘉華項目效果圖
然而提到南站,不得不說的是龍頭房企萬科,其對南站板塊的鐘愛,凝聚在每一次土拍的真金白銀之上。南廣場的多數宅地近乎被萬科包攬,從九都薈、尚都薈、新都薈、大都薈到都薈天地,矩陣式的項目組成南站板塊的最強的合圍式戰隊。
關注南站板塊的買房者,沒有誰沒關注過萬科的盤,甚至透過南站出發大廳的樓頂玻璃,都可以看見九都薈的部分樓棟,腦補一下如果南站排隊待客的出租司機接到的是去九都薈的客人,心裡是有多少小馬奔騰。
萬科的底氣,或許來源於全國範圍內都罕見的現代交通配置,及其背後足以迅速導入甚至顛覆既有體系重新分配的城市資源,因為對於現代人,便捷的交通節省時間,而時間就是生命和金錢。
即將開盤的都薈天地項目
時至今日,從京滬高鐵,滬(寧合漢)蓉客專,到寧杭高鐵、寧安城際等多條鐵路的相繼運營,到一號線、三號線,S1及S3地鐵線的全面通車,南站成為了城市交通動脈最集聚的前沿陣地。
仿佛在南京南站,北京也可以被納入長三角的「三小時都市圈」,還有武漢和鄭州;至於「一小時圈」,可以覆蓋上海、杭州、合肥、徐州等重要中短途城市。而從南站坐地鐵,不用轉線,新街口、鼓樓、夫子廟、南京站、河西南、橋北、江寧、祿口機場等大半個南京,都足以覆蓋。
當初,曾有人感嘆建設這麼大的高鐵站是不是鋪張浪費,短短幾年功夫,高峰期站臺軌道不夠、站房愈發擁擠,已初現端倪,北送站平臺的擁堵不堪,更是早已飽受詬病。
03
南站板塊的競爭、聯動與突圍
隨著南京城市重心的西進南移,南站所在的區域雖然是全新開發,但卻處於城市非常核心的位置,北至主城南部,西接河西新城,南倚江寧核心,東至搬遷完畢的大校機場(與南站板塊聯手打造南部新城的重要區域)。
城南、岔路口、江寧等成熟區域的改善客群,對南站板塊的認可度是比較高的,何況江寧小龍灣,甚至10多公裡開外的秣周東路,房價已經達到4萬、3萬多的水準。這種得天獨厚的區位優勢,疊加能量巨大的交通引擎,是普通區域望塵莫及的,但是南站區域的突圍,也不是想像中那樣的順風順水,甚至一蹴而就。
由於大校機場、土山機場的限高因素,南部區域長期受到「限高困擾」,已使得河西新城佔得城市新CBD的先機;2015年,國家級江北新區的橫空出世,同樣搶奪了很多競品板塊的資源分配。加上與同屬南部新城,但不同區屬的大校場全新板塊的分工與協調,還有南站板塊內外向型的高鐵站、鐵路線、交通梳理與內部區域資源的關係,在住宅、商業與商辦定位上的拿捏、操盤上的思路,看似簡單,卻又具備了較高的挑戰性。
比如從引入的辦公和產業上看,一定是與高鐵站和機場有著密切關係的高頻差旅行業,而不是普通的朝九晚五式辦公樓,或者製造型產業園區。而其商業模式,也應該偏向於區域高人口流動性的導向,比如星級酒店、快捷酒店、快銷行業、餐飲及便利店等,運營綜合型購物中心的難度是比較大的。
即便在南部新城內部,南站打造的是綜合性交通樞紐式商住區塊,而大校場偏向於更純粹的全新規劃的商業、生活、教育區塊。雨花臺、江寧與秦淮的行政阻隔,也對南部新城的頂層設計和資源分配帶來了一定挑戰。
04
城市窗口的悲歡離合
南京南站:「博愛之都」愛之牆
南京南,像是一座新的城門。
人們的忙碌的身影,是這裡留下的剪影。
來來往往有很多故事,對不同的人,意味著不同的理解。
有人來去匆匆,在中山陵、玄武湖、秦淮河、先鋒書店打卡;
有人來來往往,在這座城市留下了四年青春,但是終會離開;
有人躊躇滿志,來此打拼,從陌生到熟悉,安居樂業;
有人從這裡離開,從熟悉的城市,走向很遠的地方,甚至沒了音訊;
有人是這裡的常旅客,甚至每天用短途高鐵通勤;
有人從這裡拓展疆域,實現了宏偉的事業藍圖;
有人心潮澎湃,買下了附近的幾層寫字樓,看好高鐵經濟的新引擎;
有人舟車勞頓,從機場換乘至此,再趕著高鐵回老家;
有人在此高鐵經停,與這裡的交集僅僅是APP上訂的一份從南京南送上的外賣;
有人倍感親切,對著站房邊上樓棟裡的一盞明燈,就是自己的家。
有人在這裡分離、相聚,相聚再分離,不知道會形同陌路,天各一方;還是終將聚首,形影不離。
人口流動帶來的發展和機遇,成就了進階中的南京南站。每個小人物的悲歡離合,組成了城市的繁榮不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