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臺灣基金之父裴布雷

2021-01-12 華夏經緯網

  「我有很多問題想請問你。」這位在亞太資產管理行業浸淫20多年、被譽為臺灣基金之父的行家裡手裴布雷,居然在採訪結束之時打算反過來採訪記者。「記者跑遍每家基金公司,直接與投資者對話,對這個市場的了解會更深入。」他仍在誠懇地學習。

  來到亞洲二十多年後,裴布雷的中文已然達到能夠閱讀《紅樓夢》的程度,但他依然不明白,「為什麼中國的基金就像車子一樣,新的被追捧,老的被拋棄。」於是,採訪中,裴布雷花費了大量力氣來講述投資與投機這對涇渭分明卻被混為一談的概念。經歷多年的風雨洗禮,這些人人會講卻難以遵守的道理被裴布雷娓娓道來,令聽者不斷反思、反省。

  裴布雷認為資金應該分成兩個部分,80%到90%錢用來投資。「如果你還是想投機,去玩,去追求高風險高收益,」裴布雷說,可以,投機也不一定就是壞的,但是,一定要把投資和投機分清楚,把兩部分的資金嚴格分開,絕不能讓投機的資金份額侵蝕投資的資金份額。

  就像堅持投資但理解投機一樣,裴布雷也曾這樣告訴他的亞洲同事,「嘿,也許他們知道自己在做什麼。」當年,從美國成熟市場空降到中國A股市場的基金經理們,秉持投資的理念和方法,卻在「中國特色」下屢屢渾身不適,而同時發現自己的中國同行或許並不是在投資,而是在投機。裴布雷就用上面的話來奉勸他們。

  「要是我自己選股,可能成績也不會太差。」裴布雷說,自己的投資共有兩隻基金,一隻是投資美國市場的基金,一隻是投資除美國以外的全球市場的基金。他說自己也沒有時間來研究股票,而且也更相信專家理財,「我也許並不如專業的基金經理業績好。」每隔半年,當基金公司向裴布雷送遞基金半年報之時,他才看一看自己所投資基金的淨值,「我的投資會持續20到30年,每年增加些投資份額,長期一定會增長。」當然,「我也不會把所有的錢放在同一個基金公司管理的基金裡面,這樣會有風險。」

  「你所需要的基金一定已經存在。」裴布雷曾這樣告訴香港記者,「如果基金公司以後一隻基金都不發了,你也可以去好好投資,因為已經有這麼多基金了,你肯定能夠找到你需要的那隻產品。」雖然這不一定適用中國,畢竟中國基金業發展才短短十年,基金的數量和類型還不是很多,但裴布雷認為不要投資過多的基金。「很多投資者專注於4隻基金就夠了,歐洲基金、美國基金、亞洲基金和債券基金。」

  中國臺灣基金之父:歐美成熟市場更青睞老基金

  專訪摩根史坦利投資管理董事總經理及亞洲執行長裴布雷:

  長期投資中國股市會不會賺錢這是個問題

  武慧慧

  ● 資產管理行業我已經觀察了很久,雖然很多基金經理都是專家,但是他們也沒辦法預見一切問題。比如印度洋的海嘯、美國的「9·11事件」,這些都是我們沒法把握的。所以投資者一定要分散風險,投資到不同國家或地區、不同行業。

  ● 中國資產管理行業目前最大的問題,也是一個很基本的問題,即長期投資中國股市會不會賺錢,目前大家對這個問題還不是完全有信心。在國際市場上,可以說,長期投資上市公司股票能夠賺錢,因為公司的利潤在增加,從而導致股價上漲。即使有通貨膨脹,公司的利潤也會增長,股價也會上漲。但是在中國,現在還沒有辦法能夠證明。

  ● 大家都知道賺錢的基本概念是低買高賣。但當現在市場難以判斷時,應採用定期定投的方式來規避風險、長期投資。當然最好還是市場跌了之後再買,但是在亞太地區經常會有這樣的現象,市場漲了100%、200%才有投資者開始進入市場,而等到市場跌了30%的時候,大家卻又不願意去碰市場了。跌並非完全是壞事,跌也是一個機會。

  ● 在新興市場,比如中國,一半的基金不是被買,而是被賣。投資者想要買基金,就去銀行,客戶經理會給他推薦一些基金、賣給他一些基金。而在美國,基金不是被賣,而是被買。很多投資者是自己研究、考察基金業績和過去表現,更傾向於選擇有歷史業績的老基金。

  現任職摩根史坦利投資管理董事總經理及亞洲執行長的裴布雷被業內敬稱為中國臺灣基金之父,致力於投資管理業20多年。最近,他率領摩根史坦利投資管理擔任了銀華基金公司新發行的全球核心優選基金(QDII)的外方投資顧問。日前,裴布雷接受《第一財經日報》專訪,他花費了大量力氣來講述投資與投機這對涇渭分明卻被混為一談的概念,也闡述了對海外投資、基金投資、中國QDII發展等問題的看法。

  在裴布雷看來,中國資產管理行業目前最大的問題在於,長期投資中國股市會不會賺錢,目前大家對這個問題還不是完全有信心。中國的基金行業如果想進入國際資產管理市場,先必須證明,長期投資中國股票是一個好的投資。

  1 能賺到20%的收益,你就應該牢牢抓住這個機會

  《第一財經日報》:一年之前,中國的基金投資者還不知道什麼是QDII,但發行後不久4隻QDII基金的淨值便開始下跌,基金投資者接受了切實的風險教育。雖然遭遇了挫折,但目前管理層和基金業仍在想大力推進QDII,請您談談QDII在中國市場的未來。

  裴布雷:一個新產品一出來就讓投資者賠錢,我知道這讓投資者、管理層、基金公司都有一些傷心、難過。但我覺得,有一點難過、失望,也是很容易理解的事情。每個市場都一樣,如果新產品一推出就賠錢,都會有是否值得投資的懷疑,這也都是可以理解的。因為這反映的就是我們將來會碰到的最大問題之一:什麼是投資,投資和投機有什麼區別?

  當然,這不只是中國的問題。我在亞太地區已經工作了將近30年,在資產管理行業也工作了將近20年,中國的香港地區、臺灣地區和東南亞等地,也都遇到這個問題。很多投資者與其說是投資,不如說是投機。從長期來看,為什麼要投資,為什麼要投資海外?我想有很多原因,其中最重要的就是抵抗通貨膨脹。

  一般來說,一個人好好工作賺錢,然後把薪水存到銀行,但過個二三十年就你會發現,你賠錢了!因為通貨膨脹,所賺的利息還不夠抵消通貨膨脹率。我們發現,一些發展中國家,經濟增長和公司盈利有一定關係,經濟增長率很高的時候公司就會賺很多錢,反之亦然。而且公司利潤的多少和證券交易所的指數也有很大的關聯,所以長遠來看,經濟增長率高的時候,公司盈利就多,指數也會上漲。雖然短期也會有波動,但是長期來看,投資股票是規避通貨膨脹風險的一個好方法。從發達國家來看,尤其是美國,投資不動產也是對抗通貨膨脹的一個好辦法。

  第二個投資境外的重要原因就是分散風險——不要把雞蛋放在一個籃子裡。包括中國在內的很多發展中國家都有類似的經濟運行的風險。比如20年前的日本,經濟發展很快、貨幣在增值、不動產在增值、股票也在上漲。當時所有的日本人民都認為不需要投資國外,因為當時外資還在大量投資日本市場,可以說,當時日本人民都是100%投資在自己國內。但是隨後日本經濟開始衰退,日本人民真的吃了很多苦,現在的日經指數還沒有恢復到當時的高度,不動產跌幅高達70%~80%。想想看,如果當時日本人民願意投資美國市場,持續10年的大牛市也將給他們帶來可觀的收益。

  中國臺灣地區的情況也一樣,上世紀80年代,臺灣地區也經歷了外匯存款增加、臺幣升值、不動產升值、股票上漲的全盛時期。臺灣投資者也都覺得,沒有理由投資海外。但是經濟高峰之後迅速下滑,現在高雄不動產的價格還要比18年前低,股票指數也比1989年的要低。

  所以,這些就告訴我們,要長期投資,同時也要分散風險。資產管理行業我已經觀察了很久,雖然很多基金經理都是專家,但是他們也沒辦法預見一切問題,比如最近緬甸的颱風。當然緬甸沒有股票市場,不會說出現什麼股票投資損失,但是其他市場,比如印度洋的海嘯、美國的「9·11事件」,這些都是我們沒法把握的。所以投資者一定要分散風險,投資到不同國家或地區、不同行業。好的經濟、好的公司不是全都集中在中國,所以我們為什麼不能把錢投資到其他國家、其他公司呢?

  我知道,前幾隻QDII產品出現了一定損失。雖然他們是投資境外的QDII基金,但是他們集中投資在香港市場,這個嚴格來說不能算是分散投資。因為這其實是變相地利用QDII的方式來投資中國內地,因為香港很多上市公司都是內地公司。

  《第一財經日報》:您剛才所講的日本和中國臺灣地區的案例都說明,本幣升值的過程中往往伴隨著經濟運行的見頂,在享受投資收益的同時風險也在積聚。但是,很多投資者會認為,如果我現在在本國可以賺到百分之幾十的收益,為什麼我現在就要去投資境外,為什麼不等見頂之後再去投資境外?

  裴布雷:如果你認為能夠賺到百分之幾十的收益那你趕快去投資。事實上,能夠賺到20%的收益,你就應該去牢牢抓住這個機會。但是,大部分以為自己能夠賺到這麼多的人都不會賺到。

  去年,在香港超市裡,一位太太認出了我,她和我說,她要轉換銀行的理財產品,因為現在的銀行的理財產品只為她賺取了25%,但是其他銀行承諾給她30%的收益。

  其實,在美國,公認的最成功的機構投資者應該算是耶魯大學基金會,過去十年的平均回報率是16%、17%。大家都認為這個基金經理很了不起、很成功,簡直就是上帝。如果美國很多機構投資者都欽佩這個人,一年只賺了17%的這麼一個人,那麼,哪裡可能會有那麼多人保證一年30%、50%甚至更多的收益呢?

  我曾經分析過我們的客戶,我發現那些常常買賣的客戶確實也能賺錢,但是他們的收益通常要少於那些長期持有的客戶。

  2 買入中國最好的數隻上市公司股票,放20年會不會賺錢?

  《第一財經日報》:中國的資產管理行業已經發展到第十個年頭,而您也一直在近距離地觀察著中國資產管理行業,在您看來,中國基金行業這幾年有什麼發展和變化?還有哪些問題和不足?

  裴布雷:一般來看,投資者進行投資主要有三個原因:一是孩子的教育費用,尤其是去留學的費用,這部分費用很高。二是退休後的生活,退休後的時間還要持續20到30年,以及抵禦通貨膨脹。三則是賺錢,用錢賺錢。要實現這樣的目標,至少要有信心,10到30年後,股價會比現在高,如果沒有這樣的信心,那麼投資者肯定會比較傾向於成為投機者。

  如果我買入中國最好的50到200隻上市公司的股票,買了就不賣,放20年會不會賺錢?如果是在美國市場,大部分的個人投資者對此會很有信心,當然,其中會有公司倒閉,會有漲有跌。但這些都不重要,重要的是長期投資一定會賺錢。而中國的情況呢?可能沒有這麼肯定。

  中國資產管理行業目前最大的問題,也是一個很基本的問題,即長期投資中國股市會不會賺錢,目前大家對這個問題還不是完全有信心。

  在國際市場上,可以說,長期投資上市公司股票能夠賺錢,因為公司的利潤在增加,從而導致股價上漲。即使有通貨膨脹,公司的利潤也會增長,股價也會上漲。但是在中國,現在還沒有辦法能夠證明。

  當然,中國有很多非常好的公司,問題在於是你長期投資這樣的公司會不會賺錢,他們的股價會不會一直升值。

  東南亞人喜歡投資不動產,比如買一塊土地,買了就放在那裡不動,後代就可以完全靠那塊土地來生活。美國人則喜歡建立股票投資組合,分散風險。中國的基金行業如果想進入國際資產管理市場,先必須證明,長期投資中國股票是一個好的投資。

  《第一財經日報》:無論是臺灣地區市場還是香港地區市場,境外投資在當時都是一個新引進的產品,基金經理也是經過一個漫長的過程才能成熟運作這些產品。那麼您覺得經過這10年的磨鍊,內地的基金經理是否有足夠的經驗和能力來管理這些QDII基金呢?

  裴布雷:這個要看基金經理如何操作,我想應該不會有很大的問題。想想看,歐洲大部分國家和香港地區市場的QDII都已經有幾十年的歷史,從操作上來看應該沒有什麼問題。但是問到內地基金經理是否有足夠的能力來管理QDII基金,我想可以給一個簡單的答案。

  比如說香港的境外投資基金,如果請像摩根史坦利這樣的公司來做投資顧問,投資歐洲。那麼,這些投資顧問們也不在香港本地,他們可能在英國、法國、西班牙等等。所以說,本地基金公司所扮演的角色是產品設計、市場分析、尋找適合的基金管理人,而投資顧問正是合適的基金管理人。

  一般來說,國際化的公司都是這種模式,客戶服務部門在基金髮行當地,投資管理部門則在投資市場的相應地區。比如說一家法國銀行募集一隻中國基金,募集人員、客服人員都會在法國,而管理基金的團隊會在香港或者內地。相反也是如此,臺灣地區發行了一隻歐洲基金,發行的公司會在臺灣,但是投資管理人,或者至少管理人的投資顧問會是在歐洲。

  3 在中國,一半的基金不是被買,而是被賣

  《第一財經日報》:請您介紹一下,在歐美等成熟市場上,投資者對於投資境外的看法和做法。

  裴布雷:先從美國市場來說吧,美國也存在不少的投機者,但是更多的還是投資者。

  對於一般的投資者來說,他的概念通常是,雖然他們個人不知道如何投資,但他們採取定期定額的投資方式來長期投資,而且是分散風險的投資,這樣雖然市場有漲有跌,但是二三十年後應該會有比較可觀的收益。一般來說他們買了就放在那裡,也不再頻繁地操作,比較遵守長期投資的原則。

  雖然美國有很多投資者還是很保守,不願意投資國外,投資境外的比例不是很高,但是近年來一直在增加。而且,他們往往不會選擇投資在單獨的市場的基金,他們一般投資的是全球基金、歐洲基金、亞洲基金這樣的洲際基金。你可以去分析,美國市場上的中國基金、印度基金,可以發現不僅數量非常少,而且規模也很小。即便日本這樣的大經濟體,單獨的日本基金也不多了。為什麼不發行一個開放式的投資於單一國家的基金呢?因為沒有投資者要買。這並不是說投資者不願意投資中國、印度等市場,而是沒有投資者願意投資單一國家概念,因為有可能今年這個國家好,明年那個國家好,投資者把握不準,所以更傾向投資洲際亞洲基金。事實上,亞洲基金的規模也不大,最大規模的基金還是全球概念的,地域性的基金規模還是相對較小。

  對成熟投資者來說,投資的目標不是追求某一年的發大財獲暴利,他們也知道這不是可以經常發生的事情,這樣做會冒很多風險,有50%的概率來賺錢,同時也有50%的概率會賠錢。他們不會把自己孩子的教育經費或者退休金去冒險投機,所以他們的原則是追求一個長期穩定的平均收益。

  中國值得長期投資的公司有很多,但是好公司也不是全部在中國,這就是為什麼需要長期境外投資、分散風險的原因。

  《第一財經日報》:您在亞太地區經驗很豐富,您覺得除了亞太區投機性比較強外,目前與成熟市場相比,目前亞太地區還有一些什麼問題?

  裴布雷:去年,香港投資者很流行買越南基金,越南的股票市場並不大,但過去兩年每年投資回報都超過100%。我很驚訝,漲了這麼多為什麼投資者還敢買?但是,香港人買越南基金在一個星期之內的規模,比他們過去30年投資買的美國基金還要多。這是非常不合理的,美國經濟總量要比越南大得多,股票市場也更發達,所以說,這肯定不是投資,而是投機。

  我覺得,資產管理這個行業和別的行業有一點很不同。比如你買飲料,價格越便宜越多人來買。但是,股票漲50%的時候,很多人來買,但跌30%的時候卻沒人來買了。大家都知道賺錢的基本概念是低買高賣。但當現在市場難以判斷時,採用定期定投的方式來規避風險、長期投資。當然最好還是市場跌之後再買,但是在我們這個地區經常會有這樣的現象,市場漲了100%、200%才有投資者開始進入市場,而等到市場跌了30%的時候,大家卻又不願意去碰市場了。跌並非完全是壞事,跌也是一個機會。

  資產管理行業一定可以有更大發展,因為這是投資者的實際需求,但真正的發展還是要靠投資、靠業績。固然,發行新基金可以賣很多錢來賺取管理費,但是可能很快規模就會發生很大的變動,比如贖回。這也不是健康的狀態。

  美國就又不太一樣,基金公司往往不太靠新基金來發展規模,而是老基金比較受歡迎,這個也是成熟市場和新興市場的區別。大家喜歡老基金,因為有過往業績可以參考。而新基金則缺少這樣的參考。但在新興市場地區,比如中國,投資者更喜歡新基金。買基金就像買汽車一樣,都不喜歡二手車,都要買新車;買基金也是,喜歡新基金,不喜歡老基金。喜歡IPO的新基金,這個是不太合理的現象。

  所以,成熟市場和新興市場不同的地方在於,在新興市場,比如中國,一半的基金不是被買,而是被賣。投資者想要買基金,就去銀行,客戶經理會給他推薦一些基金、賣給他一些基金。而在美國,基金不是被賣,而是被買。很多投資者是自己研究、考察基金業績和過去表現,更傾向於選擇有歷史業績的老基金。很多基金公司也沒有推銷員,也不太依靠第三方銷售機構來幫他們賣基金,他就靠做好業績,然後投資者據此來去選擇他。本報攝影記者/杜英男

  裴布雷簡歷

  裴布雷畢業於美國史丹福大學,獲得學士(優異)及碩士學位,並獲得美國哈佛大學工商管理碩士。

  1984年,加入怡和集團擔任怡和主席的行政助理,隨後於1985年被派往臺灣地區負責開設怡富在臺灣的辦事處。他將第一批共同基金引進臺灣,怡富之基金也是臺灣第一批獲得批准發行的離岸基金。

  1999年8月,重返怡富資產管理,擔任董事總經理以及怡富基金有限公司之主席。在任期間,怡富成為第一家與國內基金管理公司籤訂技術合作協議的外資公司,以及第一家籤訂參股國內基金管理公司諒解備忘錄的外資公司,並幫助華安基金管理公司發行了中國的第一隻開放式基金。

  2003年5月,加入滙豐投資管理,擔任亞洲區行政總裁。在任期間,滙豐投資管理是亞太區最大規模的投資管理公司之一,滙豐中國股票基金及滙豐印度股票基金更成為全球最大之中國及印度離岸基金。 同時,公司成功發行了幾十隻基金,共募集數十億美元。

  2007年6月1日,裴布雷出任摩根史坦利投資管理亞洲執行長,負責公司在亞洲之業務, 包括股票、債券、對衝基金、直接房地產投資、私募股本和基礎建設等。摩根史坦利投資管理分布全球,管理資產總值超過5000億美元,單在亞洲區的管理資產總值已超過700億美元,是日本第二大退休金基金經理。裴布雷同時是摩根史坦利亞洲區執行委員會和摩根史坦利投資管理高層管理委員會的成員。

相關焦點

  • 對衝基金之父
    在眾多的投資門派中,對衝基金佔據重要一席。對衝基金創始人阿爾弗雷德·瓊斯1901年出生於澳大利亞。幼年時期,他隨家人來到美國。1923年,他從哈佛大學畢業;上世紀40年代初進入了《財富》雜誌的編輯團隊,其後成為《時代》、《財富》雜誌的特約撰稿人。
  • 「共同基金之父」路博邁加碼中國:以全球配置眼光看A股
    在眾多資管巨頭中,素有「美國共同基金之父」的Neuberger Berman (下稱「路博邁」) 近期也加速布局中國境內市場。2017年11月9日,路博邁投資管理(上海)有限公司在中國證券投資基金業協會登記備案,並於2018年發行了一隻債券私募基金。並且,記者獲悉其將於2019年推出A股量化和多元資產產品。
  • [人物介紹]「開放式基金之父」:愛德華·萊夫勒
    這一年的2月12日,被後世看作永恆經典的《藍色狂想曲》在紐約首演並轟動一時,其作者喬治·格什溫由此成為世界級作曲家;美國第39任總統卡特出生於1924年10月1日,他在任內實現了中美邦交正常化,退休後還拿了諾貝爾和平獎……  在這一年,又一個偉大的人物上場了――在美國基金業歷史上被譽為「開放式基金之父」的愛德華?
  • 堅守:「指數基金之父」博格的長贏之道
    堅守:「指數基金之父」博格的長贏之道 如果要豎立一座雕像來紀念為美國投資者做出了巨大貢獻的人,非約翰 · 這本書是美國「指數基金之父」、先鋒集團創始人博格生前的絕筆之作。博格在書中提煉了自己創業的座右銘「堅守」「前行」,這是他長期堅持的商業戰略,也是他領導先鋒集團在市場上披荊斬棘、戰勝逆境和對手,以「異端」姿態鶴立華爾街的深層價值理念。博格宣稱「任何困難都無法阻止指數化投資的崛起」,原因很簡單,踐行「共同」原則,始終把基金持有人的利益優先。
  • 「鐵路之父」鬧笑話,難道臺北基隆不算臺灣?
    看樣子「臺獨」分子想「去中國」,已經不需要任何理由了。但是「臺灣鐵路之父」明明是比長谷川謹介早了十幾年的劉銘傳,「臺獨」分子此番作妖除了徒增笑料,實在讓人看不出還有什麼實際價值。就像十幾年前阿扁想不通臺灣話為啥叫閩南話,一度提出反對,大致說福建是屬於中國的,所以不叫閩南話了,臺灣話以前是叫「河洛話」的。阿扁話音未落,海峽兩岸馬上笑聲一片。閩南是中國,難道「河洛」就不是中國?立場不正,心智也就容易走火入魔,出口自然胡言亂語、笑話連篇。這是不以人的智商為轉移的。
  • 「臺灣民謠之父」胡德夫
    「臺灣民謠之父」胡德夫5月在京開個唱很多的臺灣歌手也來到大陸。寫歌的人也開始多了。  我2006年來大陸唱歌,認識了蘇陽、崔健、竇唯,那時候也只有幾個人唱。但大陸現在的歌手一下子變得那麼多。讓我印象最深的是,最近有人在用自己的口音唱。臺灣有,這裡也有,叫「五條人」(廣東民謠組合,用方言記錄鄉野中國),用自己的鄉音,表現內心對以前記得的東西的吶喊。這是可喜的。
  • 指數基金之父約翰·博格去世:享年89歲,被巴菲特奉為英雄
    )之父約翰·博格(John Bogle)去世,享年89歲。博格是全球首隻指數共同基金的創始人,他創立的先鋒集團(Vanguard)目前管理資產超過5.1萬億美元。他被譽為全球指數基金之父,他推崇指數型被動投資,相較於傳統的基金,共同基金可以讓投資者以較低的管理費用獲得相對較高的投資回報。「低成本」已成為Vanguard集團的最重要的關鍵詞之一。
  • 周至柔:戰功累累的國民黨空軍之父,敗退臺灣成為高爾夫球之父
    (萬象歷史特約作者:陶生)周至柔:戰功累累的國民黨空軍之父,敗退臺灣成為高爾夫球之父1899年11月30日,周至柔出生在浙江臨海。1919年(20歲),他考入保定陸軍軍官學校第八期步兵科。在校期間,他與炮兵科的陳誠、羅卓英等結為拜把子兄弟,並加入了中國國民黨。
  • 「臺灣民謠之父」胡德夫
    「臺灣民謠之父」胡德夫5月在京開個唱很多的臺灣歌手也來到大陸。寫歌的人也開始多了。  我2006年來大陸唱歌,認識了蘇陽、崔健、竇唯,那時候也只有幾個人唱。但大陸現在的歌手一下子變得那麼多。讓我印象最深的是,最近有人在用自己的口音唱。臺灣有,這裡也有,叫「五條人」(廣東民謠組合,用方言記錄鄉野中國),用自己的鄉音,表現內心對以前記得的東西的吶喊。這是可喜的。
  • 「鐵路之父」鬧笑話,難道臺北基隆不算臺灣?
    看樣子「臺獨」分子想「去中國」,已經不需要任何理由了。但是「臺灣鐵路之父」明明是比長谷川謹介早了十幾年的劉銘傳,「臺獨」分子此番作妖除了徒增笑料,實在讓人看不出還有什麼實際價值。就像十幾年前阿扁想不通臺灣話為啥叫閩南話,一度提出反對,大致說福建是屬於中國的,所以不叫閩南話了,臺灣話以前是叫「河洛話」的。阿扁話音未落,海峽兩岸馬上笑聲一片。閩南是中國,難道「河洛」就不是中國?立場不正,心智也就容易走火入魔,出口自然胡言亂語、笑話連篇。這是不以人的智商為轉移的。
  • 中國臺灣、香港地區投資者 賠償基金制度
    各法域對於投資者賠償制度所採用的立法模式主要分為以下幾種類型:第一種是專門立法,如美國於1970年制定了《證券投資者保護法》;第二種是在綜合性的證券監管立法中涵蓋投資者賠償制度,如中國香港2003年修訂的《證券及期貨條例》中第571章第III部第5分部專章規定了其投資者賠償公司的設立與運作;第三種是證券投資者保護綜合立法,如中國臺灣制定了《證券投資人及期貨交易人保護法》,並在該法中涵蓋了證券投資者賠償制度
  • ...市場:重量級選手「債券之王」入場 「共同基金之父」私募公募統攬
    原標題:外資巨頭趕集資本市場:重量級選手「債券之王」入場,「共同基金之父」私募公募統攬 摘要 【外資巨頭趕集資本市場:重量級選手「債券之王」入場 「共同基金之父
  • 臺灣合唱之父呂泉生:讓臺灣心聲永傳不朽
    呂泉生呂泉生,被臺灣音樂界尊稱為「臺灣合唱之父」,是一位傑出的音樂教育家、歌謠創作家,更是一位「文化大使」。他的一生是臺灣近代音樂史的縮影。臺灣《PAR表演藝術》雜誌今年4月號刊文對呂泉生做了介紹。原文摘錄如下:日前乍聞呂泉生教授過世的消息,內心一震,眼前浮出去年在「國家」音樂演奏廳榮星音樂會上的情景……他老人家雖然腳力不穩,但仍以手扶椅背,英挺地站著接受全場聽眾們熱情的喝採……人生無常,一代大師就此仙逝了。
  • 臺灣原住民,「民謠之父」胡德夫
    胡德夫被媒體譽為「臺灣民歌之父」。2005年4月他出版音樂專輯《匆匆》,獲得臺灣流行音樂百佳專輯(1993年至2005年)第2名。隨後他出版的作品《太平洋的風》獲2006年金曲獎最佳作詞人獎、最佳年度歌曲。2018年5月20日,在北京天橋藝術中心舉辦音樂會。50年前,臺灣屏東大武山的卑南族小朋友胡德夫剛上小學。他愛哼哼父輩們常唱的卑南族民歌。
  • [銀華基金]臺灣基金樣本(三)
    /文  經歷了一輪暴風驟雨般的「封轉開」事件後,臺灣基金行業步入穩步上升期。在此期間,對外資實現全面開放以及積極鼓勵島內資金境外投資是臺灣地區基金行業的主要特點。  1997年起,臺灣當局對外資機構及銀行設立基金公司的申請實現全面開放,當年3月,友邦投資信託公司成立,成為臺灣地區第一家完全由外資100%持股的投信公司。2000年6月,曾是「四大」之一的光華投信由股東荷銀資產100%收購,成為島內第一家被外資併購的本島投信公司。
  • 指數基金之父約翰·伯格去世 巴菲特稱他英雄
    約翰·伯格被譽為「指數基金之父」,在他推動下,先鋒集團於1975年發行了第一隻指數共同基金,並在之後一直在推動指數基金的發展。目前,先鋒集團已成為美國指數基金領域的三大巨頭之一。《每日經濟新聞》曾在2016年受邀訪問了先鋒基金,並與公司的眾多高管進行了交流。
  • 「臺灣交響樂之父」蔡繼琨去世 享年九十六歲
    「臺灣交響樂之父
  • 臺灣「烏腳病之父」病逝 診所改建為醫療紀念館
    (本報資料照片)  中新網3月15日電 據臺灣《中國時報》報導,臺灣「烏腳病之父」王金河醫師於8日晚間逝世於臺北寓所,享年98歲,噩耗傳回臺南北門故鄉,鄉裡舊識鹹表哀悼。王醫師畢生奉獻所學,尤以治癒烏腳病最為人稱頌,獲終身醫療奉獻獎,診所也被改建為臺灣烏腳病醫療紀念館。
  • 以被動投資影響全球市場 指數基金之父約翰·博格離世
    美國ETF的市場份額在2017年已超過總市場基金規模的35%。]  [據晨星數據統計,自1976年到2016年,ETF為投資者累計節省投資成本1530億美元。]  全球最大公募基金Vanguard創始人、指數基金之父約翰·博格(JohnBogle)16日辭世,享年89歲。
  • 理工科出身的他, 竟被譽為 「臺灣經濟之父」..
    當時,心有不甘的蔣介石,在臺灣實施政治高壓,迫切振興經濟,一心謀求「反攻復國」。值得一提的是,蔣介石始終保持民族大義,明確反對臺灣獨立運動,他對外稱:「中國事自可由中國人民自己解決」。立足未穩加上政治高壓,使得臺灣政壇人人自危,一些元老稱病赴美,無人安心生產經營。當時,臺灣政壇官僚有句口頭禪:「少做少錯,不做不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