聽說喜歡讀書,喜歡思考的人,都關注了這個號
雜談與時評
來源:閒看銀瓶梅jpm9102
編者按:很多時候,越是底層的人,越是窮兇極惡。《金瓶梅》書裡的四大惡人,作者以為西門慶並不夠格的觀點,我是贊成的。也許西門慶的惡屬於大惡,底層群體的惡,是由這些大惡造成的。
但正因為人們對小惡的縱容,底層群體的互相傷害,才會有了西門慶這樣的大惡。
一
鄆哥。人小鬼大。惡人裡能排第四。
為什麼說他是惡人?因為對他來說,什麼知恩圖報,什麼患難與共,完全不挨邊。
西門慶是清河縣大財主。從某種意義上說,他不但不是壞人,而且是一個樂善好施的大好人(當然他做上清河縣公安局局長後,也主動做過惡事)。
說西門慶是大好人,我可不是空口無憑,而是有事實作為依據。看看他怎麼對鄆哥的?
鄆哥十五六歲,靠走街串巷賣點水果養活年邁老爹 。
書上說的是:時常得西門慶齎發他些盤纏。其日正尋得一籃雪梨,提著繞街尋西門慶。
什麼意思呢?鄆哥很可憐,西門慶經常照顧他生意不說,還時不時地贈與他些錢財。這天,他提著一籃雪梨,滿街尋找西門慶。
可他接下來幹了什麼呢?
滿街找不著大官人,有人惡作劇:鄆哥你要尋西門慶,很容易。他這段時間在王婆的茶坊裡和武大老婆纏在一起,你是小孩子,只管闖到王婆那去。
一個十五六歲的人,已明白西門慶和潘金蓮之間的勾當了。如果換成感恩的人,也許會守株待兔,等西門慶從王婆家出來,才會半路上攔住兜售籃裡的雪梨。
可鄆哥不是這麼想,真的準備徑直闖進王婆家。王婆攔住他:鄆哥,你來這裡做什麼?
鄆哥直接了當:要尋大官人,賺三五十錢養活老爹。
王婆裝傻:什麼大官人?
鄆哥卻一點都不含糊:你知道是哪個,便是那個。
兩人糾纏了半天,鄆哥硬要往裡闖,王婆攔著不讓。
鄆哥終於將話挑明了——
王乾娘你不要吃獨食,你吃了肉,也給我留下些湯。我什麼都知道。
王婆還想裝下去:
你一個小孩子,能知道什麼?
可鄆哥並不是省油的燈——
你不要我說出來,我說出來只怕賣炊餅的哥哥會發作。
兩人你來我往,鄆哥將西門慶和潘金蓮那些羞羞事翻了出來,王婆才揪住他鑿了兩個慄暴,並罵他:
你敢高做聲,大耳刮子打出你去。
鄆哥挨了打,但他並不服輸,指著王婆罵:
你這養漢的老女人,你讓我賺不了錢,我也會讓你賺不了錢。你等著……
說著,鄆哥就去找了武大郎。
對武大郎,鄆哥人小鬼大再次表現得淋漓盡致。
他一見武大,就問:幾天沒見,你怎麼吃得肥了?
武大不知就裡,傻乎乎地說:我一直是這樣子,怎麼肥了?
鄆哥又說:我想買些麥稃,別的地方都沒有,聽人說只有你家有?
武大郎仍然傻得可愛,說:我家裡不養鴨,哪來的麥稃?
鄆哥接著說:沒有麥稃,你怎麼養得恁肥耷耷的,倒提著你都不吱聲,將你放鍋煮都不吭氣?
當時當地,說誰是鴨子,就是罵人老婆偷漢子。轉了一個大圈,武大郎終於明白了,扯著說他說:
我老婆又不偷漢子,你怎麼罵我是鴨子?
鄆哥笑:你老婆不偷漢子,只偷子漢。
武大郎很生氣:你今天不給我指出一個人來,我和你沒完。
鄆哥卻很鎮定:真是笑話,你只敢扯著我,別人偷你老婆跟我何幹?
武大郎感覺是那麼回事,只得低聲相求:
小兄弟,你告訴我是誰,我給你10個炊餅。
鄆哥眨眨眼睛:炊餅不頂用,你想知道是誰,就得請我喝酒吃肉。
你看看,鄆哥自己挨了打,想找王婆報仇,又去訛武大郎,燒餅還不頂事,非要喝酒吃肉才行。
武大郎帶著鄆哥去酒店喝了酒吃了肉,才將當天經過說出來,又指了指自己的頭:你看看,我頭上都是大包。
武大聽了,馬上要去捉姦。鄆哥拉住他:你一個男人,原來沒一點主張。王婆什麼厲害的人沒見過,你能出得了她的手?她一見你,就打個暗號,將你老婆藏起來了。而西門慶更是惹不起,你這樣的人能打二十個。若捉姦沒捉雙,他有錢有勢,反而告你一狀,你到時還得吃官司,沒人給你做主,只怕你命都不保住。
武大郎一聽,有道理,這個三四十歲的男人,反而向鄆哥這十五六歲的小孩討教辦法:
你說的是,那我該怎麼辦?
在這麼短的時間內,鄆哥早就有了主張:
你今天回去,不要聲張。明天少做些炊餅,我在巷口等著你。看到西門慶進了茶坊,我來叫你。我先去罵王婆,她肯定又來打我,到時我一頭頂住王婆,你便直奔房間去……
一個十五六歲的小孩,計劃周密無縫。最主要的是,平日西門慶對他很好,可他眼裡只有自己的利益,從不會考慮其他人的處境。你說壞不壞?
《金瓶梅》這書,就因鄆哥而起。
二
排第三的惡人是誰呢?
武松。
沒看錯,我覺得第三大惡人是武松。
也許,大家印象裡,武松是頂天立地的英雄,在意的是錢財如糞土,情義值千金,怎麼能將他排進四大惡人?
確實,武松對錢財很大方。比如,他打虎後,清河縣賞給了他五十兩銀子,他當即就將銀子給分給了眾獵戶。
但我說他惡,是有根據的。
武松的惡,表現在報完仇後。
武松充軍回來,西門慶已縱慾而亡。他找到了潘金蓮和王婆,割下她們的頭後,他又將王婆家搜刮一盡,準備逃走。
如果只到這裡,武松的行為說不上惡。欠債還錢,殺人償命。政府不給他做主,他只得以暴制暴,於情於理都通。
然而,在他殺完人後,這時有一個小女孩膽怯地鑽了出來,怯生生地說:叔叔,我怕。
這女孩是武松的親侄女,他哥武大郎的骨肉迎兒。
武松當著自己十一二歲的侄女,血濺潘金蓮王婆也算了,在迎兒喊他叔叔,並說我怕的時候,武松就說了一句:孩兒,我顧不得你了。
說完,他包著一百多兩銀子,頭也不回地就走了。
我看到這裡時,有一種窒息的感覺:太他媽殘忍了。
不要說讓一個小女孩看到這樣血腥的場面很殘忍,難道武松報仇前,就不想想怎麼安置自己唯一的親人迎兒了嗎?
將迎兒留到殺人現場,和兩具身首異地的屍體在一起,當天晚上她怎麼熬過去?接下來,舉目無親的小女孩,怎麼生活?要知道,迎兒才十幾歲的孩子啊。
難道連自己年幼親侄女都不顧的武松,是頂天立地的大英雄?不是惡人?
不管別人怎麼說,我就覺得武松的惡可以排第三。
三
第二大惡人當屬潘金蓮。
其實,《金瓶梅》裡,殺人很少,除了武松殺了潘金蓮和王婆,潘金蓮和王婆、西門慶合謀了武大郎外,其他的也就是苗青殺害了自己的主人苗天秀。
但其實苗青殺害苗天秀,就是見財起義。武松殺潘金蓮和王婆,也是激憤報仇。而潘金蓮謀殺親夫,其實開始也並非謀劃,而是走一步算一步,被捉姦後,武大郎不知死活,仍然威脅潘金蓮:你們欺負我,我沒辦法,但等我弟弟回來,他是好說話的?如果將我救活了,我也不將這事告訴武二,繼續好好過日子……
真是作死。
儘管武大郎捉姦的時候,西門慶嚇得鑽床底,是潘金蓮使用激將法,他才爬出來,踹了武大一腳奪路而逃。如果僅就這一件事,我不會將潘金蓮排在四大惡人裡的第二名,甚至都算不上惡人。
潘金蓮真正的惡是對官哥兒。
為了和李瓶兒爭寵,潘金蓮使出了全身解數,無奈能打動西門慶的東西太少了。
西門慶能成為首富,是憑藉李瓶兒的嫁妝,緊接著李瓶兒又生下了當時唯一的兒子官哥兒,母憑子貴。而潘金蓮呢,就只有一招,在床上討得西門慶的歡心。
可對床上這點事,是人都有喜新厭舊的劣根性。
後來,潘金蓮無所不用,甚至怕西門慶受冷,當他要撒尿時,主動提出來給他吞了。
但以身體為資本的爭寵,怎麼能爭得過李瓶兒萬貫家財和兒子?
於是,潘金蓮謀害了李瓶兒的兒子西門官哥。
具體怎麼操作呢?
看到官哥兒喜歡穿紅肚兜,潘金蓮特意養了一隻叫雪獅子的貓。這貓很威武,全身雪白,像獅子。
潘金蓮天天用紅綢緞裹著牛肉餵貓,讓貓形成條件反射,紅綢緞包裹的東西,就是好吃的牛肉。
有一天,官哥兒穿著紅肚兜的時候,潘金蓮將雪獅子放了出去。雪獅子像箭一樣,從窗戶射向了官哥兒。西門官哥當即嚇得暈死過去,沒多久不治而亡。
緊接著,李瓶兒因為傷心過度,香消玉損。
這才是潘金蓮可怕的地方,她惡的地方。
殺害武大郎時,她是走一步算一步,遇上西門慶前,她根本就沒想過要謀害親夫。而謀殺西門官哥卻不一樣,是她精心設計了陷阱,從頭到尾,都是要致官哥兒死地。
這是她能排上第二大惡人的根據。
四
四大惡人裡,排第一的當屬王婆。
王婆能排第一,不是她替大家總結出泡妞的千古名言:潘驢鄧小閒,也不是她為了拉皮條,給潘金蓮和西門慶創造機會。而是謀害武大郎一案中,從頭到尾,都是她出主意,潘金蓮慌了,西門慶慌了,但她不慌。
當武大郎捉姦,被西門慶踹到心窩,臥倒在床後,聽到潘金蓮一五一十地轉述武大郎的話——
我親手捉你奸,你倒挑撥姦夫踢了我心。至今求生不生,求死不死,你們卻自去快活。我死自不妨,和你們爭執不了。我兄弟武二,你須知他性格,倘或早晚歸來,他肯幹休?你若肯可憐我,早早扶得我好了,他回來時我不提起,你若不看顧我時,待他歸來,卻和你們說話。
西門慶聽了,如冷水淋頭,連聲說:我倒忘了景陽岡上打死老虎的武都頭,只顧得上和娘子貪戀歡娛。這下怎麼辦才好?
可王婆卻說:我這撐船的不慌,你這掌舵的倒慌了?你怕什麼?
說得西門慶很羞愧後,王婆又問他們——
你們要做長久夫妻?還是做露水夫妻?
看到西門慶和潘金蓮不明白,她又解釋:
如做短夫妻,你們今天就斷了。等武大好了後,與他賠禮道歉,瞞住武松就得了。武松出差後,你們再來相會。這是露水夫妻。如果做長久夫妻,趁著這矮子病重,從大官人藥鋪裡取些砒霜,又叫娘子去買些貼心的藥來,將砒霜藏在藥下面,把這矮子結果了,一把火燒得乾乾淨淨,沒了蹤跡。武二回來又能怎麼樣?
不但主意是王婆出的,而且殺人的步驟都是她指使的——
將這藥灌下去,他若毒氣大發時,必然腸胃斷裂,大叫一聲。你把被子捂得嚴實,緊緊按住被角,不使人聽見。預先燒一鍋熱水,煮一塊布,他那藥發作時,必定七竅流血,口唇上有牙印,只需將煮好的布一揩,不會留下血跡。一把火燒了,一乾二淨……
而且,在潘金蓮餵下藥後,嚇得全身發軟,又是王婆過來幫忙,將武大口邊唇上的血跡抹了,收拾得乾乾淨淨。
整個流程,王婆都很清楚。經驗豐富,細思極恐。
不要以為王婆和潘金蓮和西門慶有感情,他看重的只不過是西門慶答應她的銀子罷了。
當西門慶死後,吳月娘讓她將潘金蓮領回去,原本只讓她賣個二三十兩銀子就夠了。可是,吳月娘卻翻臉不認人。
陳敬濟和潘金蓮相好,看一眼,王婆就要收五兩銀子。而張二官出價八十兩銀子,被王婆一口給回絕了。
此時,春梅很受周守備的恩寵,央求周守備將潘金蓮也買過來,仍然一起作伴。可周守備派人過去,王婆仍死死咬著一百兩銀子不鬆口,周守備派去的張勝、李安還價八十兩,王婆仍沒鬆口。周守備漲到九十兩,讓下人帶著轎子將潘金蓮抬回來。可仍然被王婆給拒絕了。
當春梅央求周守備上人帶一百兩銀子再去的時候,武松回來了,出價一百兩,緊接著捅死了王婆和潘金蓮,報了武大之仇。
如果王婆不是見錢眼開,潘金蓮嫁到了周守備府,武松估計也不得不放棄尋仇的念頭。
真壞!她不排第一,那才是可惜了。
五
在《金瓶梅》裡,壞不是一孤例,而是舉目望去,都是如此。大約人性就如此。
想想,武大郎那麼多鄰居,大家都知道武大郎被潘金蓮和西門慶毒死,可你看看,有誰去報官麼?沒有。
當王六兒偷情小叔子,什麼「管事寬」、「扯淡」捉姦,將兩人綁著遊行示眾時,圍觀的人群無不叫好,有一個很有名的人物陶扒灰只出場過一次。
陶扒灰這老頭壞得很,幾個兒媳婦,都被他扒了灰。當聽說是嫂子偷奸小叔子時,他居然說:這是死罪,按律法可得沉塘的。
旁邊有人使壞地問:您老見多識廣,按律例嫂子偷小叔子要沉塘,如果是公公扒灰兒媳婦,那會受到什麼懲罰?
說得陶扒灰訕訕而逃。
在《金瓶梅》裡,這些底層人的壞,遠超想像。相對來說,不管是拋棄了兩任丈夫的李瓶兒,還是首富西門大官人,在當時的環境下,和他們這些人相比,算得上菩薩心腸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