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臺「立法院」時代力量「立委」林昶佐繼續拿「臺灣國」護照貼紙說事。而「立法院外交與國防委員會」已通過決議,同意為護照貼紙解套。考慮到「立法院」已是綠營的天下,此次解禁貼紙最終在「立法院」過審的可能性很大。
然而,無論護照外觀如何變化,內部資料頁中的一些關鍵細節卻仍表示臺灣是中國的省份。不過,比關注貼紙等改變護照外觀更值得警惕的是,一些「獨派」政客通過影響民眾常用的身份證件,使民眾的心理認同產生潛移默化的變化。
護照外觀的變化見證著一段歷史變遷
護照,作為重要的身份證件,其外觀變化見證著時代變遷。如今臺灣當局籤發的護照所承載的歷史源自大陸,延伸至臺灣,護照封面的變化也深深打上了政治變遷的印記。
1944年,仍在陪都重慶的國民政府頒布《護照條例》,對各式護照做出詳細規定。然而,隨著國民黨政權敗退臺灣,《條例》僅能在臺澎金馬地區適用。長期以來,臺當局籤發的護照封面均使用「中華民國護照」字樣。而對該「護照」,大陸的政策是「不承認其為合法旅行證件」。在80年代兩岸開放交流後,所有臺籍公民均須持有大陸籤發的《臺灣居民往來大陸通行證》方可進入大陸地區。
20世紀80年代臺當局籤發的「護照」封面
2000年,陳水扁領導的民進黨上臺,一系列「去中國化」的政策也將矛頭指向了護照封面。
2002年1月13日,陳水扁在出席紀念「臺獨」組織「臺灣人公共事務協會」(FAPA)成立20周年會議時宣布,他已批准在現行護照封面上加注英文的「自臺灣發行(ISSUED IN TAIWAN)」字樣。同日,臺灣「外交部」對外公開發表改名「護照」樣本。
臺當局稱,在「護照」上加注「臺灣」字樣,是為了讓外國的邊檢機構更好地辨別「中華人民共和國」(英文簡寫為PRC)與「中華民國」(英文簡寫為ROC),以方便臺灣居民外出。
陳水扁當局「護照」加注到底為誰謀方便?(2002年1月16日)[截圖自中國駐匈牙利大使館網站]
對於民進黨當局的「解釋」,一些臺灣政治家認為,由於「中華民國」這一「國號」仍帶有濃厚的中國意味,民進黨當局一直欲除之而後快。然而,由於各種政治現實的壓力,民進黨當局當時還不敢貿然更改「國號」,只能通過證件加注等方式,刻意向外界凸顯其「臺獨」訴求。
民進黨執政後已加注「臺灣」字樣的非電子護照
2008年後籤發的電子護照,沿用加注「臺灣」字樣
護照貼紙背後的「臺獨」邏輯
翻看歷史,護照貼紙亦不是去年才出現的。2012年12月,民進黨以中國大陸新版電子護照內納入日月潭的圖片而推出所謂「臺灣版護照貼紙」,呼籲民眾將其貼在護照背面,通過標示臺灣與中日等周邊國家相對位置,避免外界把臺灣和中國弄混了。
2012年12月,民進黨推出貼在護照背面的所謂「臺灣版護照貼紙」
此後,還有所謂「臺灣護照」的護照套等產品,分發給一些民眾。而近兩年的「臺灣國」護照貼紙比民進黨更進一步,直接貼在了護照封面。
相較於民進黨通過法律對護照加注變更外觀的做法,一些「獨派」用「臺灣國」護照貼紙亦或「貼紙建國」的做法近乎「自我安慰和自我催眠」,不僅令臺灣邊檢部門哭笑不得,一些國家和地區邊檢部門亦表示無法理解,輕者要求持照人撕掉貼紙,重則拒絕入境並遣返回臺。
而在護照貼紙背後,不難看出的是一些綠營團體特別是「極獨」勢力的鼓動,通過凸顯兩岸的不同強化所謂「臺灣意識」,割裂兩岸的紐帶。然而無論是封面還是背面的改動,都無法改變護照內頁中,一些信息體現的本質。
護照內頁國家(地區)國際代碼明定——臺灣是中國的省
翻開護照,最重要的便是資料頁,其中一些看似平常的代碼卻暗藏玄機。
在臺「外交部」籤發的「護照」資料頁中,上方代碼(Code)和下方「可機讀識別碼的護照機讀區」中的代碼均為TWN。中國大陸和港澳特區籤發的護照資料頁中,國家碼(Country code)/籤發國代碼(Code of Issuing State)則統一為CHN,下方「可機讀識別碼的護照機讀區」的代碼亦是CHN。
中國大陸、港澳和臺灣護照資料頁
看似兩個並無聯繫的代碼,實則都遵循國際標準組織(International Standard Organization, ISO)定義的中國地理區碼的ISO 3166-2條款。其中CHN代碼歸屬於ISO 3166-2的子集「ISO 3166-2:CN」,TWN代碼則歸屬於ISO 3166-2的子集「ISO 3166-2:TW」。
在對代碼TWN的定義中,ISO相關條款明定為「臺灣(中國的省份)」(Taiwan, Province of China),在「獨立」一欄中定為「否」(NO)。而在對CHN代碼的定義中,相關條款明定為「中華人民共和國」,在「獨立」一欄中定為「是」(YES)。
國際標準組織(ISO)對TWN和CHN的認定
針對這一條款,民進黨陳水扁執政時曾強烈批評其「矮化主權」,並向瑞士日內瓦法院起訴國際標準組織(ISO),要求其不得使用「中國臺灣省」。而意外成為「被告」的國際標準組織則回應稱,「該條款自1974年啟用以來,遵從了聯合國大會在1972年10月25日通過的『恢復中國在聯合國組織中合法權利並驅逐蔣介石代表』的2758號決議所帶來的對中國地位的認定。
最終,瑞士聯邦法院以臺灣方面提起所謂「民事訴訟」具有政治目的和「法院對此無管轄權」而採取不受理的決定。
2007年7月,臺當局在瑞士起訴ISO組織,法院以「訴訟帶有政治目的及法院對此無管轄權」拒絕了臺當局(截圖自臺北駐歐盟兼駐比利時代表處)
至今,兩岸的護照資料頁中的代碼依然延用這一國際公認條款。無論臺灣護照如何變更,代表其歸屬地的代碼TWN依然採用的是「臺灣(中國的省份)」(Taiwan, Province of China)和「非獨立」(Non Independent)的國際定義。
護照外觀變化折射臺灣年輕世代認同的錯位
筆者曾在大陸地方省市臺辦和臺灣相關機構共同舉辦兩岸青少年交流活動,並擔任指導老師。近期臺灣護照貼紙事件令我回想起當時交流過程中的一些情景。
這些十幾歲到二十歲的青年人,接受完整教育的時期正是民進黨「去中國化」政策大行其道之時,課堂上有關中國的教學不斷弱化,導致的結果便是年輕世代人對大陸的概念和對中國的認同感明顯弱化,遠不如那些在大陸出生、1949年跟隨國民黨政權到臺灣的父輩和祖輩。以至他們父輩和祖輩所認同的「中國大陸+臺灣=中國」的概念,已然在一些年輕人心中變成了「中國=大陸,臺灣就是臺灣」的錯位理解。
護照,一本小小的旅行證件,承載的是歷史文化,折射的是心理認同。兩岸很近,但民眾間特別是年輕世代的交流仍需下大力氣去做,讓兩岸的青年更好地去理解彼此,畢竟我們年輕世代沒有那麼多因當年那場內戰而留下的歷史包袱。
本文系觀察者網獨家稿件,文章內容純屬作者個人觀點,不代表平臺觀點,未經授權,不得轉載,否則將追究法律責任。關注觀察者網微信guanchacn,每日閱讀趣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