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三萬
摘要:抗戰時期,中國軍隊裝備火炮普遍非常有限,《亮劍》中楚雲飛晉綏軍358團,區區一個團級單位就下轄一個炮兵營,這是哪來的?
抗戰時期,中國軍隊裝備火炮普遍非常有限,《亮劍》中楚雲飛晉綏軍358團,區區一個團級單位就下轄一個炮兵營,這是哪來的?
在民國眾多的軍閥中,閻錫山被稱為「儒梟」。單論當時各地割據的軍閥,把自己控制下的地盤經營發展的最好的,就是山西的閻錫山,可惜的是他的團隊建設過於保守,看似發展穩健,其實已經落後於時代,所以看上去控制著山西一省的地盤還可以,但要想經略全國就差的太多,格局明顯小了些。可是真正放在那個年代,能在保守的北方,靠自身的力量發展到這樣的規模,閻錫山已經做得很不錯了。
廣東革命政府以黃埔係為核心發動北伐,一方面有大義在手,一方面也是蔣介石政治軍事兩面開花,很快就掌握當時中國最富裕的長江中下遊地區,以及中國最大的工商業城市上海。而關外東北軍張家的地盤上,是日本人放長線釣大魚,大力扶持奉系,不止是工業,是整個東北地區政治、經濟、文化都有國家級從短期到中長期的發展規劃,所以在當時,奉系的勢力是可以與北伐軍抗衡的,就裝備而言,有重炮有坦克,還有飛機軍艦,已經是國內拔尖突出的,這也是後來偽滿洲國發展奇蹟的基礎—— 日本人對預期殖民地大膽而大力的投入,這裡面不光是錢,最關鍵的是各個從基層到高層的重要崗位,都已經安排了親日派人士。換句話說,在當時,假設沒有外部勢力插手布置,東北奉系其實自己沒能力建立起軍事工業。而張家父子還自以為自己心機多端,有了可以在刀尖上跳舞玩弄日本人的錯覺,結果丟失了整個東北。
蔣介石的發展則也受到很大的負面影響,只有山西的閻錫山,幾乎還是原樣發展,而當時國內軍工,除這三者之外,皆不足論。閻錫山是老派軍閥,後世因為政治原因有些東西不能多說,但是當時蔣介石領導的北伐軍,在國內確實是一支有先進思想武裝起來的軍隊,國內各軍閥不是沒看出北伐軍的勝利是思想政治的勝利,軍事裝備等原因的,都不是最重要最關鍵的原因。
閻錫山對自己晉綏軍的戰鬥力是有準確認識的,這支部隊的戰鬥意志和戰鬥技能,即使在老軍閥當中,也說不上出類拔萃,只是勉強自保而已,那麼他覺得短期內,可以大幅提升晉綏軍戰鬥力的辦法,就是添加硬體—— 給部隊增加火力、增加大炮!
你別說,這個觀點其實並沒有錯,史達林也說「炮兵是戰爭之神」。日本侵華,日軍在中國戰場的戰績,當然也有訓練有素,指揮得當之類的因素,但真正的關鍵原因,就是每戰都是靠炮兵發威,日軍大隊一級單位,都是配屬兩門九二步兵炮。聯隊級單位,火炮支援的水準更是超越絕大多數中國軍隊的師級單位。而在忻口會戰,閻錫山的晉綏軍居然也能排出炮陣,居然還能與日軍炮兵展開炮戰,這場炮戰其實還是日軍佔優,但是卻無法完全壓制住閻錫山的炮兵,日本人炮兵轟完再步兵衝的戰術在這裡,就毛用都沒有,最後還是靠戰略迂迴,從側後取得突破,才迫使中國軍隊權限後撤。由此可見,閻錫山的太原兵工廠,仿製山寨的重心已經是火炮,晉綏軍對炮兵的重視和發展,在國內絕對算是領先。忻口會戰中的炮戰,在美援未到之前,大概也是唯一稱的上炮戰的一場中日炮兵對壘了。這裡,作為後人更是由衷地向那些技術與裝備皆不如人,卻勉力支撐起這場炮戰的中國炮兵致敬。
楚雲飛,在《亮劍》中有說明,他既是閻錫山閻長官的愛將,還是蔣校長的黃埔愛徒,自己還是家財萬貫有志軍旅的英豪,一開始,就帶著一個有五千人馬的團,其中就有一個炮兵營。國共對決時,跟李雲龍雙雙負傷,也是他遭到了李雲龍堅決的精銳步兵突襲,而李雲龍則是被楚雲飛的迫擊炮——還是炮——打傷。以楚雲飛的條件,有條件也有能力,更加有門路給自己部隊裝備炮兵,這一點裝備,說起來也算太多,閻長官的太原兵工廠是完全可以滿足他的。
閻錫山晉綏軍的炮兵,在當時的中國各地派系軍隊中,裝備情況確實是一流水準的。就連八路軍總部炮兵團的組建,也是來源於「揀了閻錫山的洋落」,也就是晉綏軍的部隊被日軍打得倉皇撤退時,把攜帶不便的12門晉造山炮推入河中。而裝備簡陋只有幾門迫擊炮的八路軍發現後,那可是如獲至寶,撈出來擦一擦修一修,照樣是打鬼子的利器,儘管炮彈並不多。就是這12門山炮,才撐起了八路軍總部炮兵團的架子。
所以在地方雜牌部隊中,閻錫山部隊的武器裝備平均數量是數一數二的,因為晉綏軍兵力並不很多,但是太原兵工廠的火炮產量可是不小。就這一層說,晉綏軍的火炮保有量是要遠超東北軍(當然是1941年丟了東北之後)、西北軍(窮得叮噹)、桂軍(基本靠買)和川軍(質量太差),所以,楚雲飛作為京綏軍i的王牌,能夠配備一個炮兵營,一點都不稀奇。
就是仗著有太原兵工廠,閻老西絕對是民國最土豪的軍閥之一,從1927年太原兵工廠開辦起,工廠擁有設備3800部和職工15000人,其規模直追全國最大的漢陽兵工廠以及奉軍的瀋陽兵工廠。到1930年左右,太原兵工廠的武器彈藥月產量為:輕重火炮35門,迫擊炮100門,步槍3000支,機槍15挺,衝鋒鎗900支,炮彈1.5萬發,迫擊炮彈9000發,子彈420萬發。
閻錫山正是依靠這些武器裝備,把晉綏軍一度發展到將近30萬人的兵力,並且還有富餘,乾脆高價賣給李宗仁、馬家軍等外省軍閥。單單說火炮,從1930年算起到1937年全面抗日戰爭爆發,太原兵工廠至少生產了2000多門大小口徑的火炮,除去步兵部隊伴隨火炮外,晉綏軍僅炮兵團就有9個,還有一個重炮大隊,可見其火炮的充沛程度。
日軍侵入山西後,晉綏軍在忻口會戰、娘子關戰役和太原戰役中損失巨大,部隊只剩下58個團10萬餘人,繞是如此,炮兵仍然保留了6個炮兵團的建制,步炮比例達到了1比9。這個比例已經大大超過了中央軍,老蔣幾百個團的部隊,抗戰爆發前也只建立了13個炮兵團(4個兩團制的炮兵旅,外加5個獨立炮兵團),所以晉綏軍的炮兵數量,確實不可低估。
太原淪陷後,由於山西大部淪於敵手,以及八路軍的存在,晉綏軍控制區已經嚴重縮小,其部隊規模在1940年左右只有8個步兵師和2個騎兵師,騎兵就別算了,步兵部隊幾乎每個師都能攤上一個炮團。那麼作為晉綏軍的精銳,楚雲飛的358團作為閻錫山的精銳部隊,配屬一個炮兵營,確實一點都沒問題。
而當時中央軍的各調整師,也就是俗稱的德械師,每個師也只不過下轄一個師屬炮兵營,團級單位所屬炮兵只有一個戰防炮連,至於非嫡系部隊和雜牌軍,則連這個標準都難以達到。抗戰時期日軍猖獗一時,與其炮兵的優勢大有關係。
炮兵營的配置雖然在表面上貌似合理,但問題是,楚雲飛這個5000多人的加強團,卻不合理,因為晉綏軍就那麼點兵兵力,1939年總兵力僅有13.4萬餘人,還要維持20多個師的建制,平均每師兵員也不過6000人,那麼每個步兵團則只有2000人,哪來5000人的加強團?楚雲飛真有五千人馬,差不多可以當師長了。
所以在這一層意思上,《亮劍》的劇情安排,一方面是為了讓楚雲飛和李雲龍的級別對等,好演對手戲,另外一方面其實是在暗諷,即中央軍和晉綏軍雖然人多勢眾武器精良卻不幹正事,要不怎麼楚雲飛損失一個營裝備都不那麼心疼?財大氣粗唄。
既然如此,在晉綏軍358團的編制上就不能太較真,錢伯鈞的一營都有小2000人,還有迫擊炮連,而老李在新一團的時候才只有1門迫擊炮,你去哪說理去?況且,《亮劍》雖是一部可看的抗日劇,但是關於軍事常識、歷史知識和戰鬥細節方面,瑕疵還是不少的。
(本文圖片你來自網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