富饒的茅巖河孕育出上等莓茶。 向 韜 攝
寧 奎
群山聳立,高入雲端,雲蒸霞蔚,鬼斧神工。地處武陵山脈腹地的張家界永定區,擁有著世界矚目的自然風光和生態環境,在這獨特的地形地貌之中,孕育出一種茶葉珍品——張家界莓茶。
近年來,永定區把張家界莓茶作為「一縣一特」主導特色產業和助力全區精準扶貧產業之一重點培育、重點打造,通過科學編制規劃,落實發展措施,完善聯結機制,塑造公共品牌,讓莓茶產業進入了發展的「快車道」。
「張家界莓茶已經成為貧困群眾的『致富茶』。」張家界市副市長、永定區委書記祝雲武表示,隨著「張家界莓茶」品牌在全省乃至全國唱響,莓茶產業在脫貧攻堅戰中的帶動作用越來越明顯,也將在接下來的鄉村振興中發揮農業產業主體作用。
從「小特產」到「大產業」
張家界莓茶是一種多年生藤本植物,因其加工過程中細胞破碎,細胞中所含的黃酮活性成分滲透到表面形成一層「白霜」,所以稱之為「莓茶」,經檢測黃酮最高含量達43.78%,堪稱「茶中之王」。
自古以來,永定區土家先民常飲莓茶,既能強身健體,又能延年益壽,被譽為是神靈對土家人的恩賜,將其尊稱為「土家甘露」「土家神茶」。近年來,經過不斷發展,莓茶產業逐漸發展起來,市場潛力巨大。
如何讓生長于田間地頭的莓茶,成為群眾脫貧的「先鋒」?「科學分析形勢,堅定發展的決心和信心,針對性地補短板、強弱項。」永定區委副書記、區長朱法棟表示,加快推進莓茶產業發展,助力脫貧攻堅大局。
於是,永定區先後出臺《永定區特色產業精準扶貧規劃》《永定區「張家界莓茶」產業發展五年行動計劃暨「5111」行動計劃》,把莓茶作為推進產業扶貧、增強造血機能、助農穩定增收的重要產業重點培育,計劃發展張家界莓茶麵積10萬畝,實現一二三產業綜合產值100億元,帶動10萬人脫貧致富。
初冬,走進羅塔坪鄉,只見沿途農田裡,農戶雙手翻飛不停,摘下一簍簍鮮葉。在政策的刺激下,該鄉莓茶種植面積達2萬多畝,年產值1.3億元左右,人均種植面積2.5畝,人均純收入7500元左右。其中建檔立卡貧困戶723戶有470戶種植莓茶,面積達5500畝,戶均種植11.7畝,戶均純收入達2.6萬元以上。
如今,永定區莓茶種植面積達8.1萬多畝,建成了3個張家界莓茶特色產業省級示範園,擁有2個萬畝莓茶發展鄉鎮,5個千畝莓茶發展鄉鎮,10個標準化生產示範基地,2個種苗圃基地。全區從事莓茶種植、加工、銷售的農業企業、合作社等農業新型經營主體101餘家,其中省市級龍頭企業11家,基本形成了「鄉鄉建基地、村村有合作社,戶戶搞產業、人人當股東」的產業發展模式,帶動4萬多農民增收。
從「土家味」到「新名片」
2019年5月,「張家界莓茶」在第十六屆上海國際茶業交易博覽會上,捧起「創新養生茶」金獎。今年11月張家界莓茶獲評了首屆「湖南氣候好產品」,湖南乾坤科技生物有限公司、張家界神州界農業開發有限公司分別獲得了2020第十二屆湖南茶博會「茶祖神農杯金獎」,2020第二十二屆中國中南(湖南)農博會金獎產品。
永定區委副書記程漫告訴筆者,近年來,張家界莓茶還獲得了國家農產品地理標誌登記保護產品、有機產品認證、中國馳名商標等品牌榮譽,已經成為了國內外遊客到張家界的首選地方特色產品,「莓茶成為『伴手禮』,並逐漸成為張家界呈獻給世界,和世界認識張家界的一張名片。」
在「張家界莓茶」這一區域性公共品牌之下,永定區莓茶加工產品註冊商標已達23個,成功獲得11個綠色食品和2個有機食品,建立了電商多元化銷售莓茶渠道,實現了線上與線下相結合的格局。同時,還制定出臺了張家界莓茶種植技術規程和張家界莓茶初加工技術規程兩個地方標準,確保產品品質。
永定區莓茶企業還圍繞莓茶深度開發,建立產學研技術合作關係,已開發出面膜、牙膏、黃酮營養液等系列深加工產品,並組織實施了張家界莓茶太空育種工作,取得了初步成果。
好產品也要大聲吆喝。
近年來,永定區組織舉辦「張家界莓茶」產業發展論壇、推介會,在上海、深圳、長沙等地參加農博會、農交會等大型會展活動,累計完成現場籤約近2億元;70多家國內外主流新聞媒體對張家界莓茶進行大力宣傳報導,擴大莓茶在世界範圍內的知名度。
主持人華少為網友介紹張家界莓茶。 向 韜 攝
同時,通過舉辦「莓麗中國行」「山歌對唱大賽」等一系列活動,宣傳推介優質的莓茶產品,開展「書記直播賣莓茶」「區長直播賣莓茶」等營銷方式,提高了莓茶品牌影響力。如今,張家界莓茶產品銷往北京、上海等30多個省市及韓國、日本等10多個國家。
擁有絕版的旅遊資源,茶旅融合也是主要課題。永定區著力打造茶旅融合農業示範基地,開展採茶、制茶、品茶等一系列茶俗體驗活動,進一步挖掘張家界莓茶生態涵養、休閒觀光、文化體驗、健康養生等多重功能和多重價值。
「通過種茶,不僅賣茶增收,還可賣風景掙錢。」張家界茅巖河投資有限公司負責人覃國銀說,目前,公司正在三家館鄉千畝莓茶種植基地,以「一畝茶園、一套木房、一間茶室、一間書房、一個農莊」的「五個一」消費眾籌模式,建設張家界莓茶文旅產業園,打造土家族原生態人文康養生活方式。
從「山中葉」到「致富茶」
撮一小撮莓茶,放入杯中,衝上開水。在一片綠色中,茶香四溢。在張家界市永定區教字埡鎮七家坪村,土家族村民用最尋常的待客方式,迎接遠道而來的客人。
3年前,在駐村扶貧隊的幫助下,建檔立卡戶向佐朋回村發展莓茶。現在,他擁有了200多畝莓茶基地,不但自己脫了貧,還帶動了15戶貧困戶共同致富。在一壟壟茶藤間,60多歲貧困戶呂桂林一邊忙活一邊告訴筆者,閒暇時上山採茶,一年收入超過1萬元。
貧困戶在選取莓茶老葉以待加工。 傅 聰 攝
為推動莓茶產業在全區產業扶貧中「挑大梁」,永定區整合產業扶貧資金3000多萬元用於支持莓茶產業的發展。同時,通過先建後補、以獎代扶的獎勵機制,積極引導和扶持新型經營主體、農戶發展莓茶產業,大力推廣訂單農業、土地流轉、入股分紅、務工就業等模式,探索建立了利益聯結機制,與建檔立卡貧困戶建立利益聯結紐帶,促進龍頭企業與農民形成「風險共擔、利益均沾」的利益共同體。
茅巖河鎮大米界村貧困村民張忠誠過去開採鐵礦石,錢沒掙多少,卻患上了呼吸道疾病。現在,他家15畝土地全部流轉給莓茶基地,他還當上了基地務工小組長,月收入3000多元。「生活有了保障,看著滿山的綠葉心裡也舒暢。」他說。
採摘莓茶。 邵 穎 攝
村民喜笑顏開收穫莓茶鮮葉。 (永定區委宣傳部供圖)
在整個茅巖河鎮,以大米界莓茶種植基地為核心,已輻射帶動周邊10多個村發展莓茶,涉及農戶500多戶,曾經因採礦滿目瘡痍的山頭,如今已鬱鬱蔥蔥。
作為張家界莓茶精準扶貧產業的領頭企業,茅巖河投資有限公司於2016年投入啟動資金500餘萬元,在8個村新建莓茶種植基地1500多畝,帶動120戶456人參加莓茶種植,其中涉及精準扶貧建檔立卡戶101戶372人。受益於「公司+合作社(基地)+農戶」的模式,8個村在莓茶產業的帶動下,陸續脫貧出列。
一片片不起眼的葉子,從大山深處到杯中名品,經採摘、炒制、銷售等環節,打造成了一條村民脫貧致富的財富鏈。
一方產業富裕一方人,老百姓們的生活也像莓茶的口感一樣,苦盡甘來。數據顯示,近兩年,永定區莓茶產業已帶動7000多戶農戶脫貧,實現近萬名農村富餘勞動力就業,人均增收4000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