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的脫貧智慧」一葉莓茶 脫貧致富——張家界莓茶助力永定區...

2020-12-21 華聲在線

富饒的茅巖河孕育出上等莓茶。 向 韜 攝

寧 奎

群山聳立,高入雲端,雲蒸霞蔚,鬼斧神工。地處武陵山脈腹地的張家界永定區,擁有著世界矚目的自然風光和生態環境,在這獨特的地形地貌之中,孕育出一種茶葉珍品——張家界莓茶。

近年來,永定區把張家界莓茶作為「一縣一特」主導特色產業和助力全區精準扶貧產業之一重點培育、重點打造,通過科學編制規劃,落實發展措施,完善聯結機制,塑造公共品牌,讓莓茶產業進入了發展的「快車道」。

「張家界莓茶已經成為貧困群眾的『致富茶』。」張家界市副市長、永定區委書記祝雲武表示,隨著「張家界莓茶」品牌在全省乃至全國唱響,莓茶產業在脫貧攻堅戰中的帶動作用越來越明顯,也將在接下來的鄉村振興中發揮農業產業主體作用。

從「小特產」到「大產業」

張家界莓茶是一種多年生藤本植物,因其加工過程中細胞破碎,細胞中所含的黃酮活性成分滲透到表面形成一層「白霜」,所以稱之為「莓茶」,經檢測黃酮最高含量達43.78%,堪稱「茶中之王」。

自古以來,永定區土家先民常飲莓茶,既能強身健體,又能延年益壽,被譽為是神靈對土家人的恩賜,將其尊稱為「土家甘露」「土家神茶」。近年來,經過不斷發展,莓茶產業逐漸發展起來,市場潛力巨大。

如何讓生長于田間地頭的莓茶,成為群眾脫貧的「先鋒」?「科學分析形勢,堅定發展的決心和信心,針對性地補短板、強弱項。」永定區委副書記、區長朱法棟表示,加快推進莓茶產業發展,助力脫貧攻堅大局。

於是,永定區先後出臺《永定區特色產業精準扶貧規劃》《永定區「張家界莓茶」產業發展五年行動計劃暨「5111」行動計劃》,把莓茶作為推進產業扶貧、增強造血機能、助農穩定增收的重要產業重點培育,計劃發展張家界莓茶麵積10萬畝,實現一二三產業綜合產值100億元,帶動10萬人脫貧致富。

初冬,走進羅塔坪鄉,只見沿途農田裡,農戶雙手翻飛不停,摘下一簍簍鮮葉。在政策的刺激下,該鄉莓茶種植面積達2萬多畝,年產值1.3億元左右,人均種植面積2.5畝,人均純收入7500元左右。其中建檔立卡貧困戶723戶有470戶種植莓茶,面積達5500畝,戶均種植11.7畝,戶均純收入達2.6萬元以上。

如今,永定區莓茶種植面積達8.1萬多畝,建成了3個張家界莓茶特色產業省級示範園,擁有2個萬畝莓茶發展鄉鎮,5個千畝莓茶發展鄉鎮,10個標準化生產示範基地,2個種苗圃基地。全區從事莓茶種植、加工、銷售的農業企業、合作社等農業新型經營主體101餘家,其中省市級龍頭企業11家,基本形成了「鄉鄉建基地、村村有合作社,戶戶搞產業、人人當股東」的產業發展模式,帶動4萬多農民增收。

從「土家味」到「新名片」

2019年5月,「張家界莓茶」在第十六屆上海國際茶業交易博覽會上,捧起「創新養生茶」金獎。今年11月張家界莓茶獲評了首屆「湖南氣候好產品」,湖南乾坤科技生物有限公司、張家界神州界農業開發有限公司分別獲得了2020第十二屆湖南茶博會「茶祖神農杯金獎」,2020第二十二屆中國中南(湖南)農博會金獎產品。

永定區委副書記程漫告訴筆者,近年來,張家界莓茶還獲得了國家農產品地理標誌登記保護產品、有機產品認證、中國馳名商標等品牌榮譽,已經成為了國內外遊客到張家界的首選地方特色產品,「莓茶成為『伴手禮』,並逐漸成為張家界呈獻給世界,和世界認識張家界的一張名片。」

在「張家界莓茶」這一區域性公共品牌之下,永定區莓茶加工產品註冊商標已達23個,成功獲得11個綠色食品和2個有機食品,建立了電商多元化銷售莓茶渠道,實現了線上與線下相結合的格局。同時,還制定出臺了張家界莓茶種植技術規程和張家界莓茶初加工技術規程兩個地方標準,確保產品品質。

永定區莓茶企業還圍繞莓茶深度開發,建立產學研技術合作關係,已開發出面膜、牙膏、黃酮營養液等系列深加工產品,並組織實施了張家界莓茶太空育種工作,取得了初步成果。

好產品也要大聲吆喝。

近年來,永定區組織舉辦「張家界莓茶」產業發展論壇、推介會,在上海、深圳、長沙等地參加農博會、農交會等大型會展活動,累計完成現場籤約近2億元;70多家國內外主流新聞媒體對張家界莓茶進行大力宣傳報導,擴大莓茶在世界範圍內的知名度。

主持人華少為網友介紹張家界莓茶。 向 韜 攝

同時,通過舉辦「莓麗中國行」「山歌對唱大賽」等一系列活動,宣傳推介優質的莓茶產品,開展「書記直播賣莓茶」「區長直播賣莓茶」等營銷方式,提高了莓茶品牌影響力。如今,張家界莓茶產品銷往北京、上海等30多個省市及韓國、日本等10多個國家。

擁有絕版的旅遊資源,茶旅融合也是主要課題。永定區著力打造茶旅融合農業示範基地,開展採茶、制茶、品茶等一系列茶俗體驗活動,進一步挖掘張家界莓茶生態涵養、休閒觀光、文化體驗、健康養生等多重功能和多重價值。

「通過種茶,不僅賣茶增收,還可賣風景掙錢。」張家界茅巖河投資有限公司負責人覃國銀說,目前,公司正在三家館鄉千畝莓茶種植基地,以「一畝茶園、一套木房、一間茶室、一間書房、一個農莊」的「五個一」消費眾籌模式,建設張家界莓茶文旅產業園,打造土家族原生態人文康養生活方式。

從「山中葉」到「致富茶」

撮一小撮莓茶,放入杯中,衝上開水。在一片綠色中,茶香四溢。在張家界市永定區教字埡鎮七家坪村,土家族村民用最尋常的待客方式,迎接遠道而來的客人。

3年前,在駐村扶貧隊的幫助下,建檔立卡戶向佐朋回村發展莓茶。現在,他擁有了200多畝莓茶基地,不但自己脫了貧,還帶動了15戶貧困戶共同致富。在一壟壟茶藤間,60多歲貧困戶呂桂林一邊忙活一邊告訴筆者,閒暇時上山採茶,一年收入超過1萬元。

貧困戶在選取莓茶老葉以待加工。 傅 聰 攝

為推動莓茶產業在全區產業扶貧中「挑大梁」,永定區整合產業扶貧資金3000多萬元用於支持莓茶產業的發展。同時,通過先建後補、以獎代扶的獎勵機制,積極引導和扶持新型經營主體、農戶發展莓茶產業,大力推廣訂單農業、土地流轉、入股分紅、務工就業等模式,探索建立了利益聯結機制,與建檔立卡貧困戶建立利益聯結紐帶,促進龍頭企業與農民形成「風險共擔、利益均沾」的利益共同體。

茅巖河鎮大米界村貧困村民張忠誠過去開採鐵礦石,錢沒掙多少,卻患上了呼吸道疾病。現在,他家15畝土地全部流轉給莓茶基地,他還當上了基地務工小組長,月收入3000多元。「生活有了保障,看著滿山的綠葉心裡也舒暢。」他說。

採摘莓茶。 邵 穎 攝

村民喜笑顏開收穫莓茶鮮葉。 (永定區委宣傳部供圖)

在整個茅巖河鎮,以大米界莓茶種植基地為核心,已輻射帶動周邊10多個村發展莓茶,涉及農戶500多戶,曾經因採礦滿目瘡痍的山頭,如今已鬱鬱蔥蔥。

作為張家界莓茶精準扶貧產業的領頭企業,茅巖河投資有限公司於2016年投入啟動資金500餘萬元,在8個村新建莓茶種植基地1500多畝,帶動120戶456人參加莓茶種植,其中涉及精準扶貧建檔立卡戶101戶372人。受益於「公司+合作社(基地)+農戶」的模式,8個村在莓茶產業的帶動下,陸續脫貧出列。

一片片不起眼的葉子,從大山深處到杯中名品,經採摘、炒制、銷售等環節,打造成了一條村民脫貧致富的財富鏈。

一方產業富裕一方人,老百姓們的生活也像莓茶的口感一樣,苦盡甘來。數據顯示,近兩年,永定區莓茶產業已帶動7000多戶農戶脫貧,實現近萬名農村富餘勞動力就業,人均增收4000元。

相關焦點

  • 一葉莓茶 脫貧致富——張家界莓茶助力永定區脫貧攻堅紀實
    地處武陵山脈腹地的張家界永定區,擁有著世界矚目的自然風光和生態環境,在這獨特的地形地貌之中,孕育出一種茶葉珍品——張家界莓茶。 近年來,永定區把張家界莓茶作為「一縣一特」主導特色產業和助力全區精準扶貧產業之一重點培育、重點打造,通過科學編制規劃,落實發展措施,完善聯結機制,塑造公共品牌,讓莓茶產業進入了發展的「快車道」。 「張家界莓茶已經成為貧困群眾的『致富茶』。」
  • 一片莓茶葉承載脫貧致富夢 智慧財產權助力打造「張家界莓茶」公共品牌
    經濟日報-中國經濟網記者獲悉,國家知識產權局的幫扶不斷助力張家界經濟社會高質量發展。莓茶已成為張家界貧困山區農戶快速脫貧、穩定致富的重要切入點。張家界莓茶先後獲得國家地理標誌保護產品、有機產品認證、中國馳名商標等品牌榮譽。
  • 喜上「莓」梢——湖南省張家界市依託地理標誌產業助力脫貧攻堅紀實
    近年來,張家界市將莓茶等地理標誌產業作為脫貧攻堅核心工程的重點產業,因地制宜規劃產業布局,為貧困戶提供了穩定可靠的脫貧致富路徑,達到了穩定脫貧的長效目標。張家界獨特的地質地貌和氣候條件高質量地符合這些要求,這讓莓茶成為當地百姓大量種植的一種作物,不僅產量高,而且在同類產品中質量更優。被當地人尊稱為「莓茶之父」的黃宏全老人及其團隊最早對莓茶進行了解剖、認識和研究。他告訴中國市場監管報記者,莓茶被當地人稱為「神仙水」,其中的功能成分——總黃酮具有抗炎鎮痛、清咽利嗓等多種作用,藥用價值較高。
  • 張家界永定區有了個新稱呼!
    」主導特色產業和助力永定區精準扶貧產業之一,成效顯著。 一葉莓茶 脫貧致富 關於「莓茶之鄉」 還有這些你不知道的事
  • 土家神茶——張家界莓茶
    地處武陵山脈腹地的張家界擁有世界罕見的石英砂巖峰林峽谷地貌,由中國第一個國家森林公園張家界國家森林公園和天子山自然保護區、索溪峪自然保護區、楊家界四大景區組成,是中國首批入選的世界自然遺產。這裡民俗古樸,民族文化濃鬱,有各類非物質文化遺產15類70多項,其中桑植民歌首批列入國家非物質文化遺產。
  • 邁向「百億元」大產業 雙院士「支招」張家界莓茶高質量發展
    11月19日上午,「科技協同創新、莓茶五業興旺」雙院士支撐「張家界莓茶」高質量發展論壇在張家界舉行。由中國工程院院士印遇龍和劉仲華組成的雙院士團隊,從攻克制約行業可持續發展的共性技術、關鍵技術等方面,為張家界莓茶高質量發展「支招」。
  • 記張家界莓茶精準扶貧產業張家界茅巖河投資有限公司發展紀實
    前有國家十三五產業脫貧的大力號召,又有國務院頒發《「健康中國2030」規劃綱要》對發展健康產業提出重要指示,在這樣的時代浪潮和前進春風裡,張家界莓茶精準扶貧大健康產業大力發展,張家界茅巖河投資有限公司於2015年10月成立。由此,為安坪村脫貧攻堅和張家界莓茶帶來了新紀元式的發展,也帶來了「上呼吸道養生茶」、「土家貢莓茶」等一批時代好茶。
  • 張家界莓茶變身「黃金葉」 敲開農戶「致富門」
    在永定區三家館鄉張家界英祥莓茶專業合作社的莓茶基地裡,今年63歲的王珍祥正在檢查他和合作夥伴新栽種的莓茶。據其介紹,合作社與張家界茅巖河投資有限公司籤訂了協議,只需種植後將採摘的茶葉直接售賣給公司,減少了成本和風險,如今年收入幾十萬元。
  • 張家界永定區被授予「莓茶之鄉」
    三湘都市報12月16日訊(記者 丁鵬志 通訊員 張永新)12月14日,中國茶葉流通協會復函張家界市永定區,決定授予永定區為「莓茶之鄉」。中國茶葉流通協會在復函中指出,永定區地處湖南省西北部,武陵山脈腹地,生態環境優良,土壤富含鋅、硒等微量元素,具有得天獨厚的莓茶產業發展優勢和條件。永定區莓茶加工企業中的「茅巖莓」商標在2015年被認定為「中國馳名商標」,「天門郡」莓茶獲得國家生態原產地保護產品認證。
  • 喜上「莓」梢
    近年來,張家界市將莓茶等地理標誌產業作為脫貧攻堅核心工程的重點產業,因地制宜規劃產業布局,為貧困戶提供了穩定可靠的脫貧致富路徑,實現了穩定脫貧的長效目標。好山好水出好茶  發展特色優勢產業是落後地區持續發展的根本出路。莓茶,似茶非茶更勝茶。張家界獨特的地質地貌和氣候條件十分適宜種植莓茶。
  • ...媒來永定區調研張家界莓茶產業發展/祝雲武接待來訪群眾 聽民聲...
    座談會上,永定區相關負責人就張家界莓茶產業發展情況進行匯報,張家界市市場監督管理局匯報張家界地理標誌有關工作情況,永定區莓茶企業代表圍繞莓茶產業發展進行交流發言。目前,全區莓茶種植面積已達8.1萬多畝(其中野生面積2萬畝),全區專門從事莓茶種植的合作社、家庭農場等生產經營主體已達83家,建成了兩個張家界莓茶特色產業省級示範園。近兩年,莓茶產業已帶動全區7000多戶農戶脫貧,實現近萬名農村富餘勞動力就業,莓茶已成為我區貧困山區農戶快速脫貧、穩定致富的重要渠道。
  • 永定區:「張家界莓茶」來致富
    壯大產業規模 擦亮品牌形象永定區 「張家界莓茶」來致富湖南日報·新湖南客戶端3月31日訊(記者 田育才 通訊員 鄧武成 鄭龍騰)3月26日下午,張家界市永定區天門山下,永定區區長朱法棟變身「直播達人」,向網友推介「張家界莓茶」,一個小時就賣出1055件。
  • 土家神茶——張家界莓茶
    張家界的第一產業是旅遊,如何在守住青山綠水的同時,開拓新的產業帶動扶貧?在雲凝霧繞的張家界原始森林紅砂巖中生長著一種珍稀物種——莓茶。這一大自然的饋贈——莓茶成了張家界脫貧攻堅的切入點。近年來張家界市依託豐富的旅遊資源、優良的生態環境、優越的氣候條件和廣袤的丘陵山地,大力發展莓茶產業,探索出了一條以莓茶助力脫貧攻堅、推進旅遊扶貧、促進茶旅融合、實現鄉村振興的新路子。
  • 記張家界莓茶精準扶貧產業張家界茅巖河投資有限公司發展紀實
    前有國家十三五產業脫貧的大力號召,又有國務院頒發《「健康中國2030」規劃綱要》對發展健康產業提出重要指示,在這樣的時代浪潮和前進春風裡,張家界莓茶精準扶貧大健康產業大力發展,張家界茅巖河投資有限公司於2015年10月成立。由此,為安坪村脫貧攻堅和張家界莓茶帶來了新紀元式的發展,也帶來了「上呼吸道養生茶」、「土家貢莓茶」等一批時代好茶。
  • 張家界莓茶變身「黃金葉」 敲開農戶「致富門」
    在永定區三家館鄉張家界英祥莓茶專業合作社的莓茶基地裡,今年63歲的王珍祥正在檢查他和合作夥伴新栽種的莓茶。據其介紹,合作社與張家界茅巖河投資有限公司籤訂了協議,只需種植後將採摘的茶葉直接售賣給公司,減少了成本和風險,如今年收入幾十萬元。
  • 永定區區長朱法棟向網友推介特色農產品—張家界莓茶
    「賞絕美山水,品張家界莓茶」。3月26日,在風景秀美的張家界市天門山景區下,永定區委副書記、區長朱法棟變身「直播達人」,通過芒果扶貧雲超市平臺向廣大網友推介永定區特色農產品——張家界莓茶。 「絕美的山水孕育出我們高品質的莓茶。大家喝一杯莓茶之後再喝一杯純淨水,會有一種甘甜在口中迴蕩。」
  • 張家界永定區被授予「莓茶之鄉」
    三湘都市報12月16日訊(記者 丁鵬志 通訊員 張永新)12月14日,中國茶葉流通協會復函張家界市永定區,決定授予永定區為「莓茶之鄉」。中國茶葉流通協會在復函中指出,永定區地處湖南省西北部,武陵山脈腹地,生態環境優良,土壤富含鋅、硒等微量元素,具有得天獨厚的莓茶產業發展優勢和條件。永定區莓茶加工企業中的「茅巖莓」商標在2015年被認定為「中國馳名商標」,「天門郡」莓茶獲得國家生態原產地保護產品認證。
  • 一葉莓茶帶富一方 它就是那麼罕珍而神奇
    地處武陵山脈腹地的張家界永定區,擁有著世界矚目的自然風光和生態環境,在這獨特的地形地貌之中,孕育出一種茶葉珍品當地人喜歡叫它莓茶。而就在前幾日,作為張家界莓茶主要產地的永定區也已經正式被授予了莓茶之鄉的稱號。
  • 「莓」好永定|因「莓」脫困,單親媽媽開起家庭農場
    一種第四世紀冰川倖存下來的藤本植物,產出了傳承600多年的「土家神茶」,現在又成為帶動無數貧困村民脫貧致富的一片茶。張家界永定區立足這片茶,打造出了一個響噹噹的品牌——「張家界莓茶」。今天,讓我們走近莓茶種植大戶,傾聽他們的故事。紅網時刻記者 陳彥兵 整理報導「30多年前,我就是從山那邊的永順縣嫁過來的!」
  • 「致富茶」裡泡出新生活
    走進永定區的各大單位和家庭中,招待客人們必不可少的食物中一定會有張家界莓茶。這是張家界的特產,是當地人的驕傲,也是多少家庭脫貧致富的新希望。張家界莓茶,一種多年生藤本植物,因其表面富含一層天然蛋白莓,被人稱之為「莓茶」,也稱為「藤茶」,藥學名稱為「顯齒蛇葡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