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本報記者 陳巨慧 盧昱
毛澤東講到中國民主革命的歷史曾經說:「從林則徐算起,一直革了一百多年。」
林則徐虎門銷煙的壯舉威震中外,維護了國家主權和民族尊嚴,揭開了近代中國人民反侵略鬥爭的序幕,無愧為民主革命的先驅。而作為近代「睜眼看世界」的第一人,他也是最早大聲疾呼加強海防,首倡海軍建設思想的先驅。
濛濛細雨中,沿珠江北岸前行,記者找到了位於海印橋北的廣州林則徐紀念園。紀念園正門牌樓兩側黑底金字鐫刻著林則徐的名句:「苟利國家生死與,豈因禍福避趨之。」正對大門的是一尊高大的林則徐立像雕塑,旁邊是靖海門銷煙的浮雕群像。浮雕一側的石碑解釋了這座紀念園的由來:1839年6月,林則徐在東莞虎門銷煙後,同年七八月間,又在廣州靖海門外海印石附近的東炮臺前進行了3次銷毀鴉片和鴉片菸具的運動,史稱靖海門銷煙。與虎門銷煙不太一樣的是,這次銷煙,還同時銷毀吸食鴉片的託盤、煙槍等木製菸具,士兵用刀劈,用火燒,噼裡啪啦,場面十分浩大。老百姓在旁邊圍觀,引起極大震動。
綠樹婆娑、鮮花滿園,林則徐「開眼看世界」的赭紅色半身雕像就坐落在園道旁的花叢中。沿著這條園道走到江畔,可以看到並列著的三門大炮。其中最大的炮車名「四輪樞機磨盤炮車」,是林則徐於1841年6月與鑄炮專家龔振麟在抗英期間首創的全國最大、最重的4000公斤大炮和最先進的四輪樞機磨盤炮車。這種「可三百六十度旋轉,炮口能高能低」,「雖重至萬斤,以一人之力即可推拉輕捷」的大炮和四輪樞機磨盤炮車,在抗英保衛戰中發揮了重要作用。
其實,早在鴉片戰爭爆發前,林則徐已深感建設海上武裝力量的重要性和改進海軍武裝裝備的緊迫性。在位於福州市三坊七巷的林則徐紀念館裡,林則徐的海塞防禦思想也是展覽的重要內容之一。
福州林則徐紀念館文博館員朱雲斌告訴記者:「林則徐雖然沒有留下海防方面的專著,但從他遺留的奏稿和信件中,可以清楚地看到他在海防方面的強烈主張。」起初他的海防觀大體可分為:「棄大洋,守內河,以守為戰」的原則,以及進行「擇地固炮臺、造大炮、採用火攻、設奇伏、召義勇」等手段。隨著戰爭的發展,他進一步意識到「船堅炮利」才是最為有效的海防主導。他主張用粵海關盈餘的收入置炮造船,卻遭到了道光帝的呵責,「籌計船、炮,建設水軍」的擬議沒有得到清朝統治者的理睬,甚至被革職遣戍新疆。
1850年,為官30餘年,歷官14省的林則徐在赴任途中因病去世,他的海防夢卻在他的外甥兼女婿沈葆楨那裡得到了延續。
離開福州林則徐紀念館,穿過繁華的仿古商業街,記者在略顯靜僻的宮巷中找到了沈葆楨的故居。這是一幢典型的明清大宅,大門口上有簷樓,下有門廊,六扇開門,兩側的細木格窗扇古樸素雅。由於沈葆楨故居尚未修復開放,記者只能從斑駁的紅漆中感知歷史的沉浮。
這幢大宅始建於明天啟年間,總面積約1500平方米,為1855年,沈葆楨在出任江西九江知府前舉債購得。1865年,沈葆楨因母親去世丁憂回籍時,曾在這座宅院西偏花廳小門開鋪賣字。1866年,沈葆楨重孝在身,左宗棠為請沈葆楨接替他空出的福建船政大臣一職,三顧「茅廬」的往事就發生在這所宅院。接受任命後,沈葆楨將辦公地點也臨時設在這所宅子裡,他的船政夢就此啟航。
「林則徐對沈葆楨的影響是很大的。1833年,林則徐在江蘇巡撫任上時,曾把沈葆楨帶在身邊親侍筆硯,他的思想、行為和性格,都給沈葆楨留下了很深的影響。而林則徐也對沈葆楨的品性、才學很滿意,後來才會把自己的女兒嫁給他。」福建省馬尾船政文化研究會會長沈巖介紹。
關於林則徐選婿的故事,廣州、福州流傳著許多大同小異的版本。大概是說除夕夜,大家都回家守歲過年去了,林則徐獨把沈葆楨留下來,趕寫一份文稿。天氣很冷,沈葆楨一邊呵著手,一邊一絲不苟地謄寫。看看要寫完了,林則徐「哦」了一聲說:「我忘了告訴你,這文章還需要改一句話。現在你都寫好了,怎麼辦?」沈葆楨見林則徐面有難色,忙說:「寫好了還可以再寫,不要誤了大人的事。」說罷就把那寫好的文字撕成兩半,要林則徐把原稿改了後讓他再寫。林則徐很受感動,見沈葆楨辦事認真穩當,才識過人,斷定今後必成大器,當夜就留沈葆楨在自己家裡過年,還當面把次女林普晴許他為妻。
故事是否真實已無從辨析,只是林則徐與沈葆楨相處的時間並不多,1834年沈葆楨告歸後,再也無緣相見,林則徐甚至連沈葆楨與女兒的婚禮也未能見證。
沈巖說:「林則徐與沈葆楨雖未相見,但兩人常有函札相通,對於林則徐師夷長技的主張,沈葆楨非常熟悉,他也很好地執行了林則徐的思想,堅持自己的主權,將國外先進的東西引進來,很多觀念都是與林則徐一脈相承的。」
沈葆楨接任後,在福建馬尾建造的中國歷史上第一座造船廠,成為當時遠東最大的造船廠。在他所任職的8年裡,造出了5艘商船和11艘兵艦,中國第一代海軍艦隊之福建水師裝備主要來源於此。為儘可能做到最好,沈葆楨從技術、管理到原料嚴格把關,他以月薪1000兩白銀的高薪請來洋人監督,而自己的月薪只有600兩。他還創辦了福建船政學堂,培養自己的海軍軍官,並擇優出國留學,培養出鄧世昌、劉步蟾、薩鎮冰、嚴復等諸多名將。
「中國近代想要強國,馬尾就是一個起航點,沈葆楨做出了突出的貢獻。」沈巖說。
然而,在1884年中法戰爭的馬江海戰中,沈葆楨費盡心血所創建的福建水師全軍覆沒。所幸,沈葆楨此時已化作古人,未目睹這痛心一幕。
在福州停留的時間不長,即將離開的那個上午,記者特意趕早去林則徐墓、沈葆楨墓拜謁。手機導航中將目的地設定為林則徐墓,卻被帶進了無路可走的陰鬱荒山。司機師傅說,在福州開了8年計程車,從沒聽說過有林則徐墓。幾經周折,記者終於得以進入福建省軍區大院,祭懷林則徐。
林則徐墓為三合土夯築,表面密生青苔,分為四層墓埕,形制似如意。墓前有三合土獅子一對,墓前的橫屏上刻有「五鳳來翔」四個翠綠大字,左右為兩座青石碑,一是御賜祭文,一是御賜碑文。這座大墓是1826年林則徐因母喪守制,為其父母建造的。1850年,林則徐病逝於赴任途中,歸葬原籍,與父、母、妻、弟和弟媳合葬於此。清明節剛過,為數不多的幾個花圈上,鮮花依舊鮮豔。
時間所限,拜別林則徐墓後,記者未能如願前往位於福州總醫院後山上的沈葆楨墓,只是聽司機師傅說,那裡路偏更不好找,除了沈家後人,即使是清明節也少有人去祭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