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於發燒,美國印第安納大學臨床家庭醫療住院項目主任談道:我認為發燒分為兩種,一種是人體對疾病的反映,一種是人體對疾病的反應。怎麼解釋呢? 第一種是指人體因為某種原因發生了病變,這種病變直接導致人體內的化學平衡紊亂,進而人體溫度發生變化。第二種是指病變並沒有產生第一種所說的那種體溫變化,但是人體的自我免疫系統卻對這個病變有了應答,採取的手段就是用升高體溫來改變病變化學平衡相關酶的活性,達到自我免疫目的。也可以說發燒這兩種:一種是現象,一種是對策。
初為人母的媽媽們,第一次遇到寶寶發燒時大多恐懼又無助。幾乎所有的媽媽都會擔心發燒會不會燒壞寶寶的大腦?會不會燒出肺炎、腦膜炎?發燒,媽媽們唯恐避之不及,一旦碰到,手足無措,大多會急忙送去醫院。但對於寶寶的第一次發燒,媽媽們怎樣的處理才是最好的方式?
38.5℃,是個界點
發燒是寶寶自身的防禦機制,也是幫助寶寶戰勝疾病的有利武器。所以說,媽媽們就應該有明確概念,低於38.5℃就不要給寶寶吃退燒藥。為什麼是38.5℃呢?大量的研究表明,一般的高熱驚厥都發生在體溫38.5℃之上, 這是一個平均數字,很多寶寶即使燒到40℃都不會發生驚厥,精神也不錯,也有部分寶寶在37.8℃就發生抽搐,所以媽媽們要根據自己寶寶的情況酌情服用退熱藥,退熱的主要目的是避免發生高熱驚厥。
發燒,物理降溫首當其衝
很多媽媽都知道物理降溫,卻不得要領,具體要怎樣給寶寶進行物理降溫呢?物理降溫以寶寶舒適為原則,降溫部位以頭部為主,上身次之。溫水浴、溼毛巾、還有退熱貼都是不錯的物理降溫方法。溫度升高後會讓寶寶頭部難受,所以要注重對寶寶頭部的降溫,身體的其他部位只要相應地減少穿衣量,達到寬鬆、適度、透氣就可以了。
物理降溫的目的是緩解寶寶發燒的症狀,有利於儘快恢復。其真正作用僅僅是緩解發燒、發熱所產生不適的症狀,並不是用來退燒的,不能理解成用物理降溫的方法去退燒,但是正是因為物理降溫緩解了發燒不適的症狀,降低了寶寶煩躁、不安的情緒,使寶寶的肌體能夠更加有效地對抗感染,從而縮短發燒持續的時間。因為煩躁不安不利於肌體的儘快恢復,這是物理降溫間接取得的效果。
溫水泡手腳,少用酒精
發燒時四肢毛細血管收縮,皮膚較涼,此時推薦溫水泡手泡腳,幫助寶寶體內陽氣流暢,很多發熱的寶寶溫水泡手腳後,額頭和前胸後背沁出微微汗珠,高熱也隨之退下。需要注意,傳統捂汗的方式切不可取。有媽媽採用酒精擦身降溫,也可以,但是酒精容易透過寶寶的皮膚被吸收,建議少用。
如何判斷發燒是哪種情況?
媽媽們又會問了,沒有醫學知識的普通群體如何判斷寶寶發熱是屬於哪種情況?這裡有幾個簡單的判斷方法:
1、寶寶發熱有沒有誘因。比如寶寶腸胃脆弱,吃多了,食積了,會發熱;呼吸道柔弱,容易發生肺部感染和呼吸道炎症,會發熱;寶寶皮膚嬌弱,容易被劃傷或蚊蟲咬傷,會發熱。這些就需要人為幹預。如果寶寶平時身體健康,發熱前沒有明顯誘因,沒有明顯不適症狀,精神較好,一般是第二種情況。
2、寶寶發熱有無其他伴隨不適症狀。如果是第一種情況的發熱,除發熱外還會有相應的表現,反之,第二種情況則僅有發熱或進食減少,疲倦等非特異性表現。
3、發燒的時間長短。發燒的起始溫度和持續時間,一般情況下,第二種情況的發熱,溫度不會很高,持續時間不會超過40個小時,一旦超過了就很有可能是幼兒急疹。如果媽媽擔心是其它疾病,可以去醫院檢查。
Tips:幼兒急疹的發病特點
這是一種嬰幼兒期常見的出疹性疾病。起病急驟,常常突然高熱,可達39—40℃,這往往也是寶寶出生後的第一次發熱,一般持續3—4天後熱退,退熱後出現玫瑰紅色皮疹,以軀幹、腰部、臀部為主,面部及肘膝關節等處較少,皮疹出現1—2天後消退。
患幼兒急疹的寶寶除發熱外一般無其他全身症狀,精神較好,部分寶寶可能出現飲食減少、口乾等症狀,都沒有大礙。大部分的寶寶都可以順利出疹,沒有合併症的發生,並且獲得持久免疫力。
發燒,不要急於用藥
有的寶寶退燒後都會出現流鼻涕、咳嗽等症狀,這很常見,也不用擔心,流鼻涕和咳嗽屬於排出機制,普遍出現在發燒結束後,說明肌體正在進行內部清理,也就是打掃戰場,清理垃圾,等到清理完畢,流鼻涕和咳嗽的症狀自然消失,所以不輕易服藥。從中醫角度,咳嗽和感冒初期忌用收斂藥物就是這個道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