沃野千裡成天府|李儀祉|渭河|渭河平原|涇河|洛河|涇惠渠

2021-01-11 騰訊網

在距離渭河與黃河交匯處西邊不到10公裡處,洛河由西北向東南在大荔華陰段匯入渭河。 本版照片均由本報記者 趙晨攝

「關中八惠」之一的涇惠渠首樞紐。

豐圖義倉是目前全國唯一保存完好且仍在儲糧的清代糧倉。

由於含沙量不同,顏色不同的渭河與涇河在交匯時呈現出一清一濁。

納川容溪、收河攜峪的渭河,帶著不竭的水源和生命的動力浩浩蕩蕩一路奔湧前行。在千迴百轉、百折不撓中穿行了300多公裡後,一頭扎進秦川大地的寬闊懷抱。

在這裡,她南依秦嶺,北靠北山,在秦川大地上盡情地舒展身姿,接納百流,悠然前行,以前所未有的情懷將自己的乳汁灑播在兩岸,與這片寬闊的大地相依相戀。

在流淌了512公裡後,她波瀾不驚地投入黃河的懷抱。身後,留下了沃野千裡的渭河平原,也被人們稱為「關中平原」「關中盆地」。

在千萬年的流淌中,渭河塑造滋養出了渭河平原,也滋養著萬物生靈。以至於千萬年後的今天,生活在兩岸的人們以「渭河兒女」為自豪,尊稱她為「母親河」。

千裡沃野的渭河平原,從遠古人類採擷果實充飢果腹到種植五穀雜糧、諳熟農耕技術,不僅開啟了中華大地上最早的原始農業,也孕育開創出了光照千古的中華農耕文明。

倉廩實,天下安。古老的渭河不僅成就了渭河平原天府之國的美譽,也造就了一個又一個絢麗多彩的帝國的威儀。

百川匯聚成大河

兩岸青山峽谷間,奔騰呼嘯的渭河勢如破竹,激蕩出千堆雪白的浪花,在升騰的濃濃霧靄中,奔湧向前。

在甘肅到寶雞的峽谷出口處,208米長的攔河大壩——寶雞峽引渭灌區林家村樞紐大壩跨越渭河兩岸,以喜迎賓客般的熱情迎接著渭河的到來。而渭河,則像久別的遊子一頭撲進渴望已久的家門。

回首望,來路峻岭高山層巒疊嶂;向前看,極目秦川舒。

崇山峻岭中,渭河從寶雞開啟了陝西境內512公裡的旅程。從秦嶺北坡溝峪、河谷趕來的眾多河流和山溪,紛紛湧入渭河的懷抱,恣意縱行在秦川大地上。

秦嶺北麓是渭河平原的水源涵養地,渭河在寶雞的第一條支流清姜河便來自秦嶺。許多入渭河流來自秦嶺72峪。其實,秦嶺72峪只是表示數量的統稱。《秦嶺七十二峪》一書中列述了226條峪道,但還有一些小峪道並未列入。秦嶺千溝萬壑,到底有多少條峪道,至今還沒有準確的數據。

幾千年來,渭河一直是農業的生命線。今天,作為全省最大的灌區和全國十大灌區之一,寶雞峽引渭灌區灌溉著寶雞、楊凌、鹹陽、西安4市(區)14個縣(市、區)的農田,灌溉面積282萬畝。寶雞峽引渭灌溉中心灌溉科科長張亞靖說,灌區乾渠、支渠、退水渠總長1161公裡,相當於從西安到北京的距離,這一水利工程結束了渭北地區十年九旱、靠天吃飯的歷史。

一條河,滋養著一座城,也美麗著一座城。2000多年前,渭、涇、灃、澇、潏、滈、滻、灞八條河流,在長安穿流而過,河道縱橫、渠道相連,泛舟休閒如同現代人乘車出遊一般。「蕩蕩乎八川分流,相背而異態」,西漢文學家司馬相如在《上林賦》中對「八水繞長安」如此詩情畫意般的描述,令多少人遐想無限。

傍晚時分,在高陵涇渭溼地觀光園的北側,投射著晚霞的夕陽在渭河河面映出層層紅暈粼光。好像事先約好的一般,渭河特意在這裡繞了一個彎奔流向北,將悄無聲息的涇河攬入懷中,然後波瀾不驚地向東而去,好像回家歸途中的母親順路將孩子攬入懷中一般。而就在這順手一攬中,留下了一個流傳千年的成語——「涇渭分明」。《詩經·邶風·谷風》曰:「涇以渭濁,湜湜其沚。」

如今的「涇渭分明」處已成為觀光的景點。黃昏的岸邊,車水馬龍,人頭攢動。遊客與附近的居民擠滿了河岸,有觀景的,有拍照的,有發抖音的,還有幾個青年在岸邊擺開了音響,唱起了帶搖滾的歌謠。

由於今秋雨多,「涇渭分明」不像別日那麼明顯,只能看到渭河流急涇河平緩而已。其實,到底是涇清渭濁,還是涇濁渭清,歷史上兩種狀況都交替出現過。如今,人們看到的多是涇清渭濁。

涇河發源於寧夏涇源縣,入陝後經長武縣、彬州市、涇陽縣,在高陵區陳家灘匯入渭河。由於兩條河所經區域的含沙量不同,使得交匯時呈現出了一清一濁顏色分明的景象。如今人們所說的「涇渭分明」比喻界限清楚或是非分明。

渭河除去北岸千河、涇河、漆水河、洛河的匯入,山水相依的秦嶺也是其主要的水源涵養地。黑河、灃河、灞河……還有更多的無名溪流,雖歷經滄桑變遷,卻依然初心不改,匯入渭河。

渠成水流潤秦川

位於涇陽縣的鄭國渠首遺址內,至今還能看到渠口、渠道、攔河壩等遺蹟。

將渭河裡的天然巨石就地取材,裝進灌木枝條編織的圓形大筐,構成巨大堅實的攔河堰壩……公元前246年,涇河岸邊一派如火如荼的建設場面。

那一年,日漸強盛的秦國,天下之心更雄,使緊鄰的韓國危如累卵。韓國遂派水利專家鄭國入秦,以為秦鑿涇引水為由,施「疲秦」之計,阻止秦國東伐。

公元前237年,就在灌溉渠即將「水到渠成」時,秦國識破了韓國陰謀。然而,雄才大略、極富遠見的秦王嬴政並未叫停這一水利工程,而是將計就計,不僅讓鄭國繼續「引涇入洛」工程,而且還將它命名為「鄭國渠」。

鄭國渠工程宏偉,規模宏大,前後歷時10年才完工。它採用「橫絕」技術,巧妙地連通涇河、洛河,實現分支灌溉,取之於水,用之於地,又歸之於水。它在諸多領域巧奪天工的設計,是中國乃至世界古代水利史上的傑作,讓今天的水利專家也深感震撼。

鄭國渠的建成,讓關中的沼澤鹽鹼之地變為肥美良田,使渭河平原一躍成為當時全國最為富庶的地區。《史記》載:「於是關中為沃野,無兇年。」

渭河平原自此被譽為 「天府之國」,這是「天府之國」一詞在我國的首次出現。2000多年間,我國先後共有7個地方被稱為「天府之國」。而如今,鄭國渠猶在,「天府之國」卻與成都平原畫了等號,這不能不讓人感慨世事的滄桑。

鄭國渠建成15年後,即公元前221年,秦國一統天下。

也許是鄭國渠給渭河平原帶來了豐衣足食,自鄭國渠始,隨後歷代在渭河平原接續修建灌溉渠。不僅漢唐,即使到了宋元明清,關中失去帝都地位之後,渭河平原的水利建設一直在進行著。

我們沿涇河自下而上,從涇惠渠至涇陽王橋鎮上然村西北5平方公裡範圍內,仍然可以找到鄭國渠、白公渠、苻堅渠、鄭渠等古渠引水口的痕跡。

這些天然的水利博物館,見證著2000多年來我國水利建設的發展史。

然而,動人的故事還在上演。

位於涇陽縣王橋鎮的陝西水利博物館原來還有一個名字:李儀祉紀念館。鬱鬱蔥蔥的山坡上,象徵李儀祉56歲生命年輪的56棵柏樹青蔥茂密,圍繞在墓周。生前為中國水利事業嘔心瀝血,長眠在此,他依然遙望著涇惠渠和遠方的涇河。

在中華民族的治水歷程中,陝西近現代水利建設同樣佔據著重要位置,其中最突出的就是灌溉360萬畝田地的「關中八惠」。

這一點,與李儀祉密不可分。

1922年,時任省水利局局長的李儀祉,帶領技術人員深入涇河河谷進行實地勘測。1932年,「關中八惠」之一的涇惠渠首先建成通水,59萬畝良田得到灌溉。之後,洛惠渠、渭惠渠、黑惠渠、灃惠渠、漆惠渠、灞惠渠等,也先後建成。

在洛河岸邊的澄城縣交道鎮樊家川村,有一處仿古木結構建築,古樸大方。這裡是龍首壩紀念亭,由此向下望去,可以一覽形如「壺口」的龍首壩橫斷洛河的壯美氣象。1935年,這座由李儀祉主持規劃建設的石拱滾水壩,因建於漢武帝時期的龍首渠渠首而得名。

2000多年前,歷經10年建成的龍首渠,讓4萬公頃鹽鹼地變成上等田,糧食產量增加10倍多。新疆地區的「坎兒井」就是借用了龍首渠井渠結合的辦法修建的。這種「坎兒井」還流傳到中亞和西南亞的許多地區。

靜靜流淌的渭河,見證著一座座大壩引水工程的興衰歷史,也分享著灌溉和豐收的幸福時刻。

穀倉高隆惠三秦

渭河岸邊,華陰市嶽廟街辦雙泉村村南的二級臺塬,是漢武帝時期留下的78.4萬平方米的京師糧倉遺址所在地,也是中國考古發現中規模最大的西漢糧倉建築遺址。

雜草中散落著遺址挖掘時留下的瓦當碎片,佇立於這片高臺上,我們似乎看到糧倉的一派繁忙景象,裝滿糧食的穀倉鱗次櫛比,關東供給京師的糧食在這裡集儲,再運送到塬下不遠處的渭河岸邊,滿載糧食的船隊浩浩蕩蕩行至長安。

雖然現在雜草叢生,但在2000多年前,這裡對於京師長安卻是至關重要的地方。正是渭河岸上囤滿官糧的倉廩提供的充足物資糧草,漢武帝才得以一展宏圖。

為補充天然河道運送官糧的不足,人們藉助渭河及其支流,開鑿漕渠進行漕運。大運河開通後,渭河漕運與南方水運連為一體。盛唐時期長安城內的漕運碼頭,成為展示大唐盛世的窗口。

開元年間,唐玄宗曾親臨廣運潭望春樓檢閱漕運船隊,足見唐代商貿的發達和水運的暢通。如今的廣運潭,已是萬畝水域和萬畝綠地的西安城市中央公園,成為西安的「肺葉」和市民的休閒去處。

隔著渭河,與京師倉遙遙相望的是2000多年後修建的豐圖義倉。

大荔縣朝邑鎮一處臺塬上,這座倉城合一的城堡式建築,由時任清朝東閣大學士閻敬銘倡議修建,1885年建成後,慈禧太后硃批為「天下第一倉」。它是目前全國唯一保存完好且仍在儲糧的清代糧倉,現存糧4690噸。

歷經130年風雨,豐圖義倉在歷次災荒中,放糧賑濟,救民無數。

自古以來,由於氣候特徵的變化,除了水患外,渭河流域的主要自然災害就是旱災。自唐末後,大旱就時有發生。據史料記載,公元601年到1990年的1390年間,渭河平原共發生旱災744次。面對每一次災難,正是渭河兩岸的一座座糧倉,給人們帶來了生的希望。

天空很低,低到廣闊無垠的田地裡。

渭南地區是渭河平原的最寬闊地帶。漫步河堤兩岸的大荔與華州華陰,以玉米為主的秋作物一望無際,綠意盎然,給人以賞心悅目的享受。

正是渭河平原千萬頃顆粒飽滿的綠色海浪,支撐起一座座高高隆起的糧倉。這是中華民族勤勞和智慧的結晶。

今天的渭河兩岸,居住著2500萬以上的三秦兒女,他們延續著祖先的勤勞,光大著智慧的光芒,編織著新時代的美好生活。

萬裡跋涉,走過千年。

靜靜流淌的渭河,依然是三秦大地最美的風景,是三秦兒女生命的滋養。

相關焦點

  • 渭河兩岸是家鄉②|沃野千裡成天府
    千裡沃野的渭河平原,從遠古人類採擷果實充飢果腹到種植五穀雜糧、諳熟農耕技術,不僅開啟了中華大地上最早的原始農業,也孕育開創出了光照千古的中華農耕文明。倉廩實,天下安。古老的渭河不僅成就了渭河平原天府之國的美譽,也造就了一個又一個絢麗多彩的帝國的威儀。
  • 沃野千裡成天府
    渭河除去北岸千河、涇河、漆水河、洛河的匯入,山水相依的秦嶺也是其主要的水源涵養地。黑河、灃河、灞河……還有更多的無名溪流,雖歷經滄桑變遷,卻依然初心不改,匯入渭河。渠成水流潤秦川位於涇陽縣的鄭國渠首遺址內,至今還能看到渠口、渠道、攔河壩等遺蹟。
  • 【玩轉地理】究竟哪裡是關中平原,它為何又叫渭河平原?
    因為地處潼關以西、寶雞以東的平原地帶,所以人們叫她關中平原或關中盆地,是由斷層陷落地帶經渭河及其支流涇河、洛河等河流衝積而成的衝積平原,和渭河谷地及渭河丘陵一起構成渭河盆地,
  • 渭河,中國黃河的最大支流 流域範圍主要在陝西省中部
    中國黃河的最大支流,渭河流域是中華民族人文初祖軒轅黃帝和神農炎帝的起源地。各種稀奇古怪的自然環境,可以邀三五朋友 騎行在自然的懷抱裡。渭河,中國黃河的最大支流。流域範圍主要在陝西省中部。發源於甘肅省渭源縣鳥鼠山,東至陝西省渭南市,潼關縣匯入黃河。
  • 渭河平原中華文化尋蹤覓跡遊記:跟著秦人腳步重走關中平原
    雖然我們遙遠的中國先民逐漸發現了渭河平原,但整個渭河平原地區並沒有一個整體的名稱,我們所說的渭河平原,是一個現代的地理名稱,在古代是不存在的。在西周晚期,由於防禦的需要,先民們逐漸認識到了這個盆地平原周圍的地形特點,要想進入這片肥沃的土地,要麼翻山越嶺,要麼通過幾條深谷的河流,翻山越嶺很困難,山高路險,幾乎無路可走,因此,只有通過幾條深谷才能進入沃土。
  • 千載安瀾今勝昔|三河口|渭河平原|華州區|子午河|渭河|漢江
    渭河流域三年兩患的歷史由來已久。渭河上遊和眾多支流流經黃土丘陵和黃土高原,由於早期的渭河無固定堤防,河水一路裹挾大量泥沙,造成中下遊河床淤高,形成「懸河」,極容易導致洪水傾瀉而出。除了泥沙堆積外,生態破壞也是造成水患的原因之一。西周時期渭河上遊曾是茂密林區、肥沃草原。唐代以後,隨著人口猛增,不斷擴大耕地、圍湖造田、亂砍濫伐,導致渭河平原生態系統整體惡化。
  • 渭河平原中華文化尋蹤覓跡遊記之二:跟著秦人腳步行走關中平原
    關中育成天府之國,百姓描畫百裡秦川周人自岐山周原開始農業文明,進入渭河平原腹地建都豐鎬。重視農耕,讓渭河平原有了糧田萬頃。秦國繼承發揚,興修水利,讓沃野變良田。為一統中華打下堅實的基礎。公元前246年的涇河邊,成了當時中國最為壯觀的建設工地。據歷史研究,當時修建鄭國渠的多達10萬人,而鄭國本人則成為這項龐大工程的總負責人。
  • 行走日記|河提路上走一回,渭河公園裡快樂溜娃,還遛狗
    多年在渭河邊行走,河堤路上的一草一木,一路一帶,都了如指掌,雕塑廣場是河堤路邊最大的廣場。廣場是為紀念全省渭河綜合整治工程而建,包括兩大主題建築,一是渭河整治碑,二是渭河雕塑人物群。其中,渭河整治碑以漢白玉為底,長9米,高3米,碑記正文由著名書法家雷珍民書寫,碑文反映了我省進行渭河綜合整治的歷史背景、決策過程、治理理念、施工過程、治理效果和意義。
  • 涇渭分明,到底是涇河清還是渭河清,為什麼現代和古代觀點相反
    到底是怎麼形成的呢,在現代謎底很容易解開,就是兩邊的含沙量和地質不同,渭河含沙量達到每立方10公斤時,水色便會變的渾濁。清澈的涇河水流入到渾濁的渭河後,自然形成了涇渭分明的奇觀。但讓人納悶的是,為什麼現代和古代的觀點是相反的,現代人認為是涇河水清渭河水濁,古代卻是渭河水清涇河水是濁的。
  • 涇河渭河誰是支流?《西遊記》中涇河龍王有權給長安地面下雨?
    涇河是渭河的支流,這個本來就不是個問題,涇河無論在水量還是長度上都無法與渭河相比,所以古今都認為渭河是主幹,涇河是其支流。下圖是涇河匯入渭河時的圖片,右側較小的是涇河,左側是渭河的一部分。即便這一部分,水量也明顯比涇河大。
  • 它遠不如長城宏大,卻造福千年,成就了沃野千裡的「天府之國」
    通過魚嘴、飛沙堰、寶瓶口的精妙設計,枯水季節引60%的岷江水到成都平原,滿足下遊灌溉用水;洪水季節只引40%的清水到成都平原,其餘60%的水和大量泥沙流到岷江下遊。 都江堰建成後不僅消除了岷江水害,同時發揮了強大的防洪灌溉作用,使成都平原成為水旱從人,沃野千裡的"天府之國",成為秦國的大糧倉,為秦國日後的統一奠定了基礎。
  • 踏尋渭河平原中華文化基因演進與裂變:01渭河平原是中華文化母體
    在眾多的平原中,由渭河水系育造的渭河平原,是中華文化原生基因生發地之一,生發孕育了無數組中華文化基因的片段,是中華文化母體之一。喜馬拉雅運動時期,現在渭河平原的北沿的山系和現在的秦嶺山脈應該是連在一起的。喜馬拉雅造山運動讓這裡形成了巨型斷陷帶。南北兩側山脈沿斷層線不斷上升,盆地徐徐下降,形成地塹式構造平原。渭河平原形成中,不僅有黃土堆積其間,渭河及其兩側支流攜帶大量泥沙填充淤積其中。在地質年代的第四紀,鬆散沉積了7000餘米。
  • 我國北方地區的「渭河平原」,屬於什麼地質構造?
    渭河平原位置圖 此外,還有一些平原從屬於一些相對更大的地形單元,從而被稱為從屬型平原,比如成都平原、寧夏平原、河套平原和渭河平原都屬於從屬型平原
  • 水文化|涇河流域文化探尋
    一、考察紀實涇河又稱涇水,是黃河的二級支流、渭河的最大支流。涇河源頭自六盤山南端馬尾巴梁東側流出,向東北方向匯集至山口,形成一山峰挺拔、峽谷幽深、水清潭深的險峻之地,名曰「老龍潭」。老龍潭由外向裡有一潭、二潭、三潭,魚貫而去,潭水暗綠,流瀑飛瀉、噴珠濺玉,險要而峻美。
  • 中國四大平原:人口最多的是華北平原,你在哪個平原?
    、杭州灣以北沿江平原,東西長約1000千米,南北寬100~400千米,總面積約20萬平方千米,主要由江漢平原、洞庭湖平原、鄱陽湖平原、皖蘇沿江平原、裡下河平原及長江三角洲平原等6塊平原組成。 關中平原 關中平原(Guanzhong Plain),又稱渭河平原(Weihe Plain)、渭河盆地、關中盆地,是由斷層陷落地帶經渭河及其支流涇河、洛河等河流衝積而成的衝積平原,和渭河谷地及渭河丘陵一起構成渭河盆地,居晉陝盆地帶的南部。
  • 世界上明確顯示「涇渭分明」的地方,不光是在涇河和渭河交界處!
    相信涇渭分明和井水不犯河水兩個詞大家應該都很熟悉了,而這兩個詞也是來源於生活,而說起涇渭分明我們都知道涇河和渭河的交界處,而這個詞也可以形容很多河流的交界,一起來看看吧涇河渭河交界>首先就是這個詞的來源,涇河和渭河,渭河是黃河最大的支流,發源於甘肅,經陝西而入黃河;涇河又是渭河的支流,發源於寧夏。
  • 涇河和渭河的傳說!哪條清哪條濁?帶你了解最地道的涇渭分明!
    渭河是黃河的最大支流,涇河又是渭河的最大支流,涇河和渭河在高陵區船張村交匯時,由於含沙量不同,就呈現了一清一濁,清濁同流一河互不相融的奇特景觀,形成了一道非常明顯的界限,成為關中八景之一而聞名天下,後人也就用涇河之水流入渭河時清濁不混來比喻界限清楚或是非分明。
  • 涇河清,渭河濁,同流一河互不相容的奇特景觀,你見過嗎?
    因為成語「涇渭分明」而聞名遐邇的涇河、渭河,它們各自有什麼神奇之處呢?下面我們就來聊聊這兩條河流,特別是當它們相匯時產生的神奇景觀。有旅客說到:「今天去了一趟西安市高陵區,終於深刻理解了涇渭分明是什麼意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