塔| 從佛國到人間

2021-01-11 澎湃新聞

原創 星球研究所 星球研究所 來自專輯探索中國:建築篇

↑一群國家地理控,專注於探索極致世界

中國的古建築

往往只有一、兩層

少數樓閣可以達到四、五層

在無數「匍匐」於地面的古建築之中

唯有一種古建築

敢於向上突破

它便是

(塔與其他建築物的高度對比,圖中的開元寺塔為河北定縣開元寺塔,製圖@陳隨/星球研究所)

它們有的存在於繁華都市

為我們上演一場

古典與現代的視覺碰撞

(烏魯木齊古塔和中信銀行大廈,攝影師@郝沛 )

有的於青山環繞之間

皓潔靜穆、遺世獨立

(雲南古塔,攝影師@熊發壽)

有的身處丘山

見飛鳥投林、天地蒼茫

仿佛文人筆下的水墨畫

意蘊悠長

(陝西,攝影師@劉客白)

有的在雪山映襯之下

高貴而神聖

(川西塔公草原,攝影師@Greatwj)

如今

數以萬計的古塔

遍布大江南北

(中國主要古塔分布,圖中標註的時代為古塔始建的時代,上文數據出自:張馭寰《中國佛塔史》,製圖@陳景逸/星球研究所)

它們從何而來?

又為何如此醒目?如此多樣?

01

緣起佛國

本不是中華文化的產物

它源自佛門

故鄉在古代印度

在那裡

它被人叫做窣[sū]堵坡

(Stupa)

本意為「墳墓」

它最初的身形

全不似如今的高挑清瘦

圓滾滾的身體之中

安放著佛祖坐化後的

真身、舍利等佛門聖物

接受著無數信徒的朝拜與敬仰

(印度桑吉大塔,是目前保存最完好的古代窣堵坡形式佛塔,圖片源自@Wikimedia Commons)

在文明的相互交流當中

窣堵坡跟隨著佛教的腳步

大致通過三條路線傳入中國

並隨之不斷變化出

新的名字和樣貌

第一條路線為南線

窣堵坡從印度經由泰國、緬甸

來到我國雲南地區

吸收了傣族文化的特點

搖身一變

變為窈窕富麗的「傣族塔」

(雲南最大的空心佛塔,攝影師@楊清舜)

第二條路線為中線

佛教翻越喜馬拉雅山脈

與西藏本土宗教相融合

演化出藏傳佛教

俗稱喇嘛教

窣堵坡

也在藏族文化的薰陶下

化作細頸圓腰、塔身白皙的

「喇嘛塔」

(西藏,攝影師@李珩)

第三條路線為北線

大約在東漢時期

窣堵坡從西域進入中原

初期被直譯為「浮屠」或「浮圖」

而後中原人採用了梵文

佛陀(Buddha)之音韻

又加以「土」字作為偏旁

表達「葬佛土冢」之意

專門造出一個漢字

「塔」

來稱謂它們

在中原這片神奇的土地上

它們開始野蠻生長

有的乾脆簡化為橢圓形

塔體緊密無縫

被形象地稱為

「蛋塔」或「無縫塔」

(無縫塔極為稀少,中原鮮少留存,現存比較有代表性的塔為雲南,此塔既受藏傳佛教的影響,也受中原的影響,圖片源自@Wikimedia Commons)

有的在形象上

如同在「蛋塔」之上

加建中國式的屋頂

是為「五輪塔」

(福州山門外的五輪塔,攝影師@楠靜傑)

還有一些

將原先的「窣堵坡」

濃縮為「塔剎」

設置在建築頂部

以單層的本土建築承接

是為「塔身」

最後再以「塔基」收尾

外來建築與傳統建築

恰到好處地結合在一起

神韻天成

是為「亭閣式塔」

(山東歷城,是中國現存最早、保存最完整的單層亭閣式佛塔,攝影師@楊虎)

然而

單層的亭閣式塔還不足以

體現人們的崇敬

在虔誠的信徒心中

需要以最高貴的建築

供奉眾佛

樓閣

這種傳說中的神仙居所

進入了人們的視野

它以自身替換了

單層亭閣所屬的塔身部分

整體營造一種挺拔、向上的態勢

是為「樓閣式塔」

(攝影師@孫巖)

登臨樓閣式塔

憑欄遠眺

人們置身於

高遠空靈的情境之中

似乎離佛國淨土更進一步

而原先塔中的遺骸、舍利等

在中國入土為安的喪葬思想下

也從塔的內部轉移至地下

並模仿陵墓建築建立

「地宮」

(地宮出土的鎏金藏式佛塔,位於底座正中的塔身周圍,還分布有四個青花蓋罐,形制海內罕見,攝影師@楊虎)

回溯前文

塔剎、塔身、塔基、地宮

各個部分拼裝在一起

一座「塔」基本的形態

就此形成

(塔的主要構造示意圖,以雷峰塔作為參考,製圖@陳隨/星球研究所)

就在窣堵坡徹底改頭換面

變身為中國塔的同時

從東漢到隋唐

戰爭頻發、民生疾苦

世人看不到安穩生活的希望

因而「普度眾生」的佛教一經出現

便俘獲了眾多的信徒

甚至帝王將相都在此之列

全國各地都掀起

興修佛教建築、雕塑的浪潮

(請橫屏觀看,雲岡石窟中的,象徵五代北魏皇帝,以「帝王即佛」輔助統治,攝影師@石耀臣)

北魏

首都洛陽

建有1300多座佛塔

南朝

建有500多座佛塔

隋代

隋文帝先後三次詔令

在全國80多個地方建塔

上述之中不乏百米高塔

(北魏河南登封,是中國現存最早的塔,攝影師@石耀臣)

越華麗越顯赫的佛塔

越能滿足信徒的崇敬之心

越雄奇越偉岸的佛塔

越能體現眾佛的至高無上

然而

中國此前少有

建設高層建築的先例

缺少經驗和技術的中國人

是如何解決一個又一個難題

將期待中的佛塔立於人間的呢?

02

脫胎換骨

首先

是材料升級

中國建築素以木構見長

佛塔傳入中國之後

當然也是使用木材來建造

(山西,中國現存最早的木塔,攝影師@盧俊江)

中國歷史上

有明確記載的第一座塔

北魏洛陽白馬寺塔

以及同朝代同地點的永寧寺塔

都是典型的木塔

根據考古工作者的推斷

永寧寺塔通高約110米

其高度已超越自由女神像

直逼胡夫金字塔

可以想見

永寧寺塔的身姿

當年是多麼的挺拔巍峨

(永寧寺塔復原圖與胡夫金字塔、自由女神像比較,上文中永寧寺塔高度等數據來源為張馭寰的《對北魏永寧寺塔的復原研究》,製圖@陳隨/星球研究所)

然而

易於燃燒、腐爛的

木材實在是難以成全

中國塔所追求的高聳與永恆

在建成僅僅18年之後

永寧寺塔

便在烈火之中轟然倒塌

令人扼腕

(圖文無關,僅為示意,下圖為2017年12月10日四川綿竹九龍寺木塔被燒毀的景象,此塔在2008年地震中損毀,之後在維修的過程中遭遇火災,攝影師@王平)

為了不讓悲劇重演

人們開始使用

一種比木材更堅固耐火的材料

然而磚塊不似木材那般

可長可短、能彎能曲

難以製作出鬥拱及飛簷翹角

於是

工匠們發揮聰明才智

將磚塊層層向外壘砌

是為「疊澀」

(西安上的疊澀作法,攝影師@蔡震宇)

解決了砌築難題

磚塔開始廣泛普及

古樸者

如聲名遠播的大雁塔

龐大的體型

展現出了磚塔的敦厚壯實

(西安,該塔始建於唐朝永徽三年[652年],是僧人玄奘為保存佛經而建造,攝影師@李文博)

柔美者

如西湖之畔的保俶[chù]塔

塔身纖長、亭亭玉立

世人言

「雷峰如老衲,保俶如美人」

(杭州。保俶塔始建時代有爭議,一般認為系北宋時期,吳越國國王錢弘俶被宋太祖趙匡胤召往汴京時,為祈祝錢弘俶平安歸來而修建的塔,攝影師@呂柿錦)

繼磚塔之後

中國塔更發展出了

整塊青石雕琢的石塔

石塔大多就地取材

東南地區用花崗巖

西北地區用石灰巖

川南地區用紅砂巖

中原地區用漢白玉

青白石以及石灰巖

石材的使用也讓

塔身線條更顯硬朗

很多石塔

形如直指天空的尖刺

造型剛勁有力

(泉州洛陽橋,攝影師@楊虎)

此外

還有金屬塔

(重慶清代鐵塔,攝影師@彭渤)

琉璃塔等

(河南開封,也被稱為開封鐵塔,是中國保存至今最早、最高的一座琉璃磚塔,攝影師@方力)

塔身各處的琉璃構件

極為華麗

(山西洪洞廣勝寺上的琉璃構件,攝影師@楊虎)

甚至還有

以黃金打造的金髮塔

(北京金髮塔,清朝乾隆皇帝在其母去世後,下詔製作金塔,專盛其母生前梳落的頭髮,以託哀思,故稱金髮塔。攝影師@柳葉氘)

與此同時

木塔的建設逐步減少

在宋朝之後

基本絕跡

其次

是結構升級

磚塔興起之後

適合豎向砌築的磚

用於建造塔身外牆

主要負責承重

內部的樓板、樓梯

依舊採用木質修建

在力學上

可以加強橫向的連接

不過天長日久

內部的木質腐壞消亡

整個塔體

便形成了一個「空筒」

容易坍塌

(空筒式結構塔示意,製圖@陳隨/星球研究所)

(浙江浦江,塔身已然中空,站在底層仰望,但見六邊形光圈向高處延伸,攝影師@楊虎)

人們嘗試逐層邊角相錯

以期穩固

但是效果平平

如江蘇江陰的興國寺塔

塔頂已然不存

唯剩頹然坍圮的牆壁

(江蘇江陰,始建於北宋太平興國年間,攝影師@李瓊)

於是工匠們

在磚石外牆的基礎上

同樣使用磚石來建造

中心支撐來加固

(實心式結構塔示意,製圖@陳隨/星球研究所)

如此一來

塔身確實穩固不少

但是佛塔內部

幾乎被支撐結構所佔滿

缺少使用的空間

因而

工匠們又將內部掏空

將中心的位置騰出來

用以供奉佛像等等

(迴廊式結構塔示意,製圖@陳隨/星球研究所)

這種內外雙層支撐的結構

被稱為「筒中筒」

這種結構極為先進

人們至今仍在沿用

(筒中筒結構的,攝影師@林宇先)

材料與結構大為改進之後

塔的高度也有所飛躍

現存古塔的一般高度

在隋唐時期為3-8米

到了宋遼時期

直接飆升至20米左右

(重慶宋代石塔,攝影師@彭渤)

當塔的實際高度

短時間內再難向上提升

人們便開始在視覺上下功夫

將樓閣式塔

每層樓之間層高縮短

而多加樓層

屋簷密密地排布

是為「密簷式塔」

(下圖中心為大理崇聖寺,典型的密簷式塔,兩旁為樓閣式塔,攝影師@蔣晨明)

雖然高度與樓閣式塔相同

但是視覺效果

還是密簷式塔更顯高聳

03

走向人間

宋代之時

經濟繁榮、社會趨於穩定

「四大皆空」的佛教

輔助政權的作用不如從前

沒有了皇家的供養

佛祖只能放下身段

投人民所好

原先身材苗條的

彌勒佛

長出了圓臉龐、大肚子

迎合世人多福多壽的期盼

原先長著小鬍子的

觀音菩薩

完全化作女兒身

善於為婦女兒童排憂解難

(敦煌莫高窟第225窟內的壁畫,帶小鬍子的觀音菩薩,攝影師@孫志軍)

佛塔

不再只有紅塵之外

超越世俗的高高在上

也留下了尋常巷陌的

真實與親切

走在街頭

門洞之上會有

過街塔

人們每經過一次

便是一次頂禮膜拜

(江蘇鎮江昭關塔,建於元末明初,是中國唯一一座保存完好的過街石塔,攝影師@李文博)

井邊打水時會有

井塔

每一滴水都是恩賜

(雲南西雙版納傣族井塔,攝影師@李昌華)

在江河邊會有

引航導渡之塔

「點燃八百燈龕火,指引千帆夜競航」

在粼粼波光中

變換著多姿的倩影

(浙江杭州,始建於北宋開寶三年[970年],現存外簷主體為清代建造,塔身主體為宋代遺物,攝影師@呂海彬)

在需要勘察敵情時

人們會建設起

瞭望塔

(河北定州,北宋至和二年[1055年]建成,因當時定州為遼、宋邊防之地,宋朝人民建設此塔瞭望敵情,故又名「料敵塔」,攝影師@楊虎)

在祭奠人民敬仰的先人

紀念中外交流的友誼時

人們建造起

紀念性塔

(唐朝時期,廣州與阿拉伯等國交往的紀念塔——懷聖寺,攝影師@楊虎)

在科舉之後

高中的才子會

瀟灑風光地在塔身上

刻下自己的名字

留下「雁塔題名」的佳話

而渴望子孫高中

金榜題名的人們

會在家鄉建設起

文筆塔、文峰塔

以期文風日盛

(雲南建水,建於清代道光年間,攝影師@盧文)

敬惜文字的人們

還會專門建設起

惜字塔

將有字的紙張在此化作灰燼

不為凡塵所染

(湖南長沙望城茶亭,建於清代道光年間,攝影師@朱立)

受水患等災害侵擾的人們

會建設起

風水塔

祈禱風調雨順、安穩生活

(廣西崇左市,始建於明代,為一座風水寶塔,相傳為鎮妖避邪而建,攝影師@李妍)

人們將自己的情感

加諸於塔身之上

象徵家人守候的

福建晉江「姑嫂塔」

如今返鄉的遊子

在茫茫大海上尋見此塔

還會熱淚盈眶

(福建泉州,攝影師@霧雨川)

纏綿悱惻的愛情故事

也與佛塔產生了千絲萬縷的聯繫

譬如《西廂記》的女主角崔鶯鶯

便是在普救寺塔院之中

遇見男主,私定終生

此塔也改名為「鶯鶯塔」

摘下佛門的光環

走向民間、走向大眾

甚至於脫離了佛門

它不再引領世人

相信虛幻的西方神佛

而是服務於

人民真實的情感和需求

(黔東南苗族侗族自治州,塔成為人們休閒納涼之地,攝影師@項玥)

塔前的空地

也不再端著佛門淨地的架子

被人們當做活動場所

供人們跳舞、兒童嬉戲

(廣東河源,始建於南宋,因位於龜峰山上而得名,攝影師@盧文)

在普羅大眾無窮的

創造力、想像力之下

各式各樣

「X式」+「X式」的塔

於大江南北遍地開花

比如

樓閣式塔+樓閣式塔

(河南開封,始建於北宋,經歷數次興廢,原塔只遺存3層,後人又在其上修建了一個實心小塔,形成了今日「塔上塔」的奇特造型,攝影師@焦瀟翔)

密簷式塔+樓閣式塔

(北京頤和園,攝影師@屈兵超)

喇嘛塔+密簷式塔

(山西五臺山銅塔,攝影師@胡寒)

密簷式塔+喇嘛塔

(天津,是中國遼塔造型奇特之一例,攝影師@楊虎)

亭閣式塔+亭閣式塔

樓閣式塔

亭閣式塔+亭閣式塔

(河北正定,始建於唐代,重修於金代大定年間,攝影師@Jimmy的小宇宙)

喇嘛塔+喇嘛塔

喇嘛塔

喇嘛塔+喇嘛塔

——————————

基座

(雲南昆明,俗稱穿心塔,始建於元代,攝影師@盧文)

密簷式塔+密簷式塔

亭閣式塔

密簷式塔+密簷式塔

——————————

基座

(呼和浩特五塔寺,始建於清朝雍正年間,攝影師@楊照夫)

傣族塔+傣族塔+傣族塔+傣族塔

傣族塔

傣族塔+傣族塔+傣族塔+傣族塔

(雲南西雙版納,現存為清代所建,攝影師@Little Crystal)

佛塔不僅有一塔獨大

還出現了雙塔相伴

三塔影足、五塔顧盼

乃至僧人墓塔所組成的

塔林

至今遺留下來最早的雙塔

是遼寧北鎮的崇慶寺雙塔

其他如浙江溫州江心嶼雙塔

江蘇蘇州雙塔等

均為我國雙塔的典範

正所謂

「古塔迢迢入,凌空塔影雙」

(山西太原雙塔,始建於明代,攝影師@陳煒堅)

在三塔之中

尤為著名的有

立於蒼山洱海之間的

雲南大理崇聖寺三塔

以及浙江杭州三潭印月石塔

每逢月夜

在塔內點上燈燭

月光、燭光遙相輝映

正所謂

「天上月一輪,湖中影成三」

(浙江杭州,最初為宋代蘇軾所建,現存為明代重建,下圖中只拍到一個石塔,攝影師@王光音)

一門之上

五塔齊聚

(河北承德五塔門,攝影師@喬力)

青海西寧塔爾寺的

八大靈塔

(攝影師@劉暢)

寧夏青銅峽牛首山的

一百零八塔

(修建年代不詳,此地曾發掘出帶有西夏文的佛經殘頁等文物,攝影師@石耀臣)

以及山東長清靈巖寺塔林

河南登封少林寺塔林等

(請橫屏觀看,河南登封少林寺,攝影師@劉客白)

你以為這已經是全部了嗎?

中國塔還有

狀若圓球的

雲南瑞麗螺絲佛塔

(雲南瑞麗,攝影師@楊清舜)

樣式罕見的

伊斯蘭教塔

(新疆,為清朝吐魯番郡王額敏和卓等人為表達對清王朝的忠誠,出資白銀7000兩建造而成,攝影師@李文博)

一部分沒入地面的

萬壽寶塔

(湖北荊州,位於荊江大堤之上,為明代樓閣式磚塔,1952年加高荊江大堤之後,沒入地面,攝影師@鄧雙)

依崖而建的

石寶寨木塔

(四川忠縣木塔,攝影師@王寰)

······

上至漢魏、下至明清

數百億人民的創造

兩千年歲月沉澱

中國塔變換無窮

在高山上、在江河邊

在詩文中、在傳說裡

它們共同構成了一座

陸地面積960萬平方千米的

「中國塔博物館」

本文創作團隊

撰稿:李張子薇

圖片:餘寬

地圖:陳景逸

設計:陳隨

審校:張靖、擼書貓

封面攝影師:孫巖

【參考文獻】

[1] 常青. 中國古塔的藝術歷程[M]. 陝西人民美術出版社, 1998.

[2] 張馭寰. 中國佛塔史[M]. 科學出版社, 2006.

[3] 戴孝軍. 中國古塔及其審美文化特徵[M]. 武漢大學出版社, 2018.

[4] 徐華鐺. 中國古塔造型[M]. 中國林業出版社, 2007.

[5] 萬幼楠. 塔[M]. 中國建築工業出版社, 2013.

ps.本文中的古塔並非嚴格按照時間順序排列

... The End ...

星球研究所

一群國家地理控,專注於探索極致世界

原標題:《是塔,是塔,就是塔~》

閱讀原文   

相關焦點

  • 成都最「硬」的千塔佛國,不願被稱為「小柬埔寨」、「小吳哥窟」
    一開始知道這是因為朋友說,一起來成都吧,這裡還有個小柬埔寨呢,但當看到這一幕,大家都知道他不應該退縮到「小柬埔寨」這個名字裡去,就算沒落他也是四川麻辣燙的晨間婆娑~。住址:四川省眉山市洪雅縣槽漁灘風景區(直接導航到「千塔佛國」,建議自駕前往,成都和眉山各2個半小時,眉山1個半小時)熱病:免費門票(20多年前紅極一時但現在已經腐爛)泊車:景區門口需15RMB車位。飯菜:景區門口有許多魚莊,可以吃當地特有的雅魚~(本來以為景區的食物都是坑,但在景區餐廳用餐意外發現自己家的魚特別好吃!!
  • 探秘成都「小柬埔寨」 | 邂逅神秘千塔佛國
    探秘成都「小柬埔寨」 | 邂逅神秘千塔佛國一直都對柬埔寨的吳哥窟充滿嚮往,50多座哥德式 的寶塔,展示的是宗教信仰的虔誠。它就是槽漁灘·千塔佛國。-如果說國內佛塔最多的地方,大概就是這裡了,足 足108座佛塔,沿江而立,斑駁古老,隱藏在峽谷 之中,營造出以假亂真的柬埔寨。
  • 緬甸:探尋千塔秘境,感悟佛國時光
    緬甸是一個歷史悠久的文明古國,被西方媒體稱為「亞洲隱士」,緬甸的文化與佛教是密不可分的,也因此被稱為佛國,由於擁有眾多佛塔,被稱為千塔秘境。在這裡依舊保留著傳統的建築和原有的風味,同時優美的自然風光也吸引眾多遊客前來參觀。
  • 遊開化根宮佛國——阿尼亞房車伴我走天涯
    到了根宮佛國景區,不僅門票免費,停車場也是免費,所以一進浙江,浙江人的優質服務讓我們開心得不得了。接下來,就到了醉根天工博物館這裡核心景區,是根宮佛國所在地。踏進此館,仿佛步入一個古老文明的世界,一個奇妙的大自然。博物館內巨大的根雕布滿大廳,熠熠生輝,精彩紛呈。
  • 仙山何處尋,縹緲東海濱-海天佛國普陀山
    普陀山 ,是我國四大佛教名山中唯一坐落在海上的佛教勝地,秀麗的自然景觀與悠久的佛教文化融為一體,成了名 揚中 外的「海天佛國」,「 南海 聖境」之美名譽滿天下。同時也是著名的海島風景旅遊勝地。普陀山 既有悠久的佛教文化,又有豐富的海島風光,古人稱之為「海天佛國」、「 南海 聖境」、「人間第一清靜地」。
  • 藏在成都周邊的小柬埔寨,被人遺忘的神秘千塔佛國
    槽漁灘的寺廟多為東南亞風格,例如高高飛起的簷角,直聳雲天的塔尖,閣樓都是青灰色,全部籠罩在一層密林之中,四周都是四季常青的桫欏樹,所以這裡又被稱為千塔佛國@小紅書,天然二說到桫欏樹,也是很有歷史的一種植物,它和恐龍同為一個時代
  • 「海天佛國」——普陀山
    普陀山素有「海天佛國」、「南海聖境」之稱,同時也是著名的海島風景旅遊勝地。普陀山位於舟山群島東部海域,與世界著名漁港沈家門隔海相望,在浙江省舟山島東側,屬於舟山市。浙江沿海漁民早就來此捕魚,最早寺廟建於858年,由日僧慧鍔主持其事。現有普濟寺、法雨寺、盤陀庵、靈石庵等寺廟和潮音洞、梵音洞等名勝。
  • 從佛國「色達」到最後淨土「稻城亞丁」的朝聖之旅
    在線路上,從色達到稻城亞丁再到新都橋,代表這個區域最值得前往的景觀一網打盡。考慮到這條路線的很多風景在路上,在幾處行車軌跡上,儘量選擇風光極好的老路,在同樣的區域感受不一樣的視覺衝擊。在車程上,坦誠的說,行走川藏線南北,是不可能輕鬆的,當然,在路線設計上免去回頭路的審美疲勞,從川藏北線317國道入,川藏南線318國道出,形成環線。
  • 絕美緬甸——自然真實的佛國塵世!
    到曼德勒山上看夕陽西下,可以讓人異常沉靜。曼德勒也是《睦鄰·緬甸》攝製組成員從雲南到緬甸的首站。他們說到了曼德勒後,之前對去緬甸的種種惴惴不安終於放下了。因為在這裡,他們遇見的除了美的風景,還有面帶微笑,神情安祥的人們。
  • 國內小「柬埔寨」曝光:千塔佛國,堪稱江上仙都!還沒門票
    槽漁灘最著名的景點便是千塔佛國,是仿照108座海內外的名塔修建而成,並列在一起,氣勢壯觀,中間還有一座睡佛,面色安詳,安臥再塔林之上,讓人嘆為觀止。這裡的寺廟建築多為東南亞風格,高高飛起的簷角,直聳雲天的塔尖,深青色的閣樓掩蓋在茂密的樹林中,四周全是四季常青的桫欏樹,行走其中恍然間還以為到了「柬埔寨」的境內。
  • 是塔,是塔,就是塔~
    01 緣起佛國 塔本不是中華文化的產物它源自佛門故鄉在古代印度在那裡它被人叫做窣[sū]堵坡(Stupa)本意為「墳墓」 它最初的身形全不似如今的高挑清瘦圓滾滾的身體之中安放著佛祖坐化後的真身
  • 雪後五臺山美的簡直不像人間,聖潔的佛國淨土,看一眼都是福報
    人間的祈禱和願望都沉澱進了土裡,靜靜等待萌發。五臺山是中國四大佛教名山之首,高峰期前去,燒香拜佛都要等候,冬季人淡,再加上雪的覆蓋,你會體驗到不一樣的精彩。佛家的梵音加上潔白的冬雪,還能激發很多的攝影愛好者的創作靈感,分外靜謐的世界,可是消除一年浮躁的最好地點。
  • 撣邦高原明珠·蒲甘萬塔之城——佛國緬甸攻略
    撣邦高原明珠·蒲甘萬塔之城——佛國緬甸攻略緬甸這個國家普遍信佛,所以說被稱為佛國,非常的貼切。緬甸的蒲甘被稱為千佛塔之國。這裡的佛塔非常多,反映出這裡的人們普遍信仰的佛教,宗教信仰色彩非常濃厚。高度為98米,表面貼滿了一層金箔,再加上它位於皇家園林西的聖山之上,所以這座塔也就在仰光市天際線中獨佔鰲頭了。它是緬甸最神聖的佛塔,因為它供奉了四位佛陀的遺物,大金塔,與印度尼西亞的婆羅浮屠塔和柬埔寨的吳哥窟一起被稱為「東南亞三大古蹟」,是馳名世界的佛塔,也是緬甸國家的象徵。當地婦女會把重物頂在頭頂,可以看出他們的,可能性非常的好。
  • 依山傍水,江面生煙,四川竟然還有如此「佛國」
    終於走到此行的重要目的地,「千塔佛國」四字映入眼帘。佛塔建築群依山而建,據說仿製國內著名佛塔108座,因此號稱「千塔佛國」。我們步行的馬路將建築區域「攔腰斬斷」,分為上下兩部分。「千塔佛國」四字的上方便是一座金剛寶座塔,和北京真覺寺的鎮寺之塔非常相似,因此不懂佛教的我也能叫得出「型號」。其實槽漁灘的寶塔都是仿製名塔而建,每一座都應該找得到相應的出處,只是在下才疏學淺,希望懂行的看官等會能把照片上的「寶塔們」都對號入座。
  • 福建寧德的「震旦佛國」:中國支提山
    佛教在線6月1日訊  據閩東日報報導:莊嚴佛國的天然畫卷中國支提山位於鷲峰山脈中段東麓,主峰1139.4米,距寧德市蕉城區50公裡。支提山有99峰,山巒綿亙25公裡,俯瞰全景,呈千葉蓮花狀。山間點綴著四泉、四潭、四臺、六洞、十五巖,常年霧靄雲繚、萬木崢嶸。
  • 梁武帝側面:痴迷佛法,意圖建立人間帝國加佛國,卻被活活餓死
    梁武帝一心打造「天下佛國」卻最終付出了慘痛代價,但是從多個側面角度來看,曾經的他個人作風均十分良好。然而歷史沒有如果,在那個柔媚的江南,在那個煙雨朦朧的南朝四百八十寺,蕭衍開始對帝國的走向做出了大幅度的轉向,他不光做帝王,更要做萬世朝拜的法王,而他的梁朝,也將成為「天下佛國」。 (一)、在那個動亂的年代,梁武帝能夠穩坐天下48年,能力不是蓋的。
  • 尋路林周,從人間勝界到佛國一隅
    阿底峽圓寂後,仲敦巴帶領其他弟子護送尊者遺體到了熱振,同年修建了熱振寺。仲敦巴餘生在熱振傳承尊者的教旨,創立噶當派,熱振寺也成為噶當派第一座寺廟。這種近乎飽和的&34;的意向充斥感官,營造了一個心無旁騖的佛國世界。
  • 泉州承天寺,一邊塵世,一邊佛國
    初次聽到禪寺是因為人們對福建泉州的評價:「東西兩座塔,南北一條街,滿街都是聖人。」泉州承天寺是「泉州三大叢林」之一,晨鐘暮鼓梵音繞梁。承天寺以一道牆把塵世喧囂與佛國世界隔開,隔於鬧市,清靜恬淡。「清晨入古寺,初日照高林。曲徑通幽處,禪房花木深。山光悅鳥性,潭影空人心。
  • 暢遊中國名山之「海天佛國,人間第一清淨境」——浙江普陀山
    普陀山既有悠久的佛教文化,又有豐富的海島風光,古人稱之為"海天佛國"、"人間第一清靜境"。 普陀山大海懷抱,金沙綿亙,景色優美,氣候宜人。著名景點如潮音洞、梵音洞、朝陽洞、磐陀石、二龜聽法石、百步沙、千步沙、普濟寺、法雨寺、慧濟寺、南海觀音、大乘庵等。
  • 暑期遊根雕根宮佛國
    暑假已過半,仍有很多小夥伴還在為去哪裡裡遊玩而苦惱,今天在這裡給大家推薦一個景點—開化縣根宮佛國,全國唯一的根文化主題旅遊區。根雕工藝在我國可謂源遠流長,早在戰國時期人們就用木根或竹根雕刻工藝品,得山之神,便傳承山的千般姿態,得水之韻,便展現水的萬種柔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