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羅旭光
《春》之原文:
盼望著,盼望著,東風來了,春天的腳步近了。 一切都像剛睡醒的樣子,欣欣然張開了眼。山朗潤起來了,水漲起來了,太陽的臉紅起來了。 小草偷偷地從土地裡鑽出來,嫩嫩的,綠綠的。園子裡,田野裡,瞧去,一大片一大片滿是的。坐著,躺著,打兩個滾,踢幾腳球,賽幾趟跑,捉幾回迷藏。風輕俏俏的,草軟綿綿的。
桃樹,杏樹,梨樹,你不讓我,我不讓你,都開滿了花趕趟兒。紅的像火,粉的像霞,白的像雪。花裡帶著甜味;閉了眼,樹上仿佛已經滿是桃兒,杏兒,梨兒。花下成千成百的蜜蜂嗡嗡的鬧著,大小的蝴蝶飛來飛去。
野花遍地是:雜樣兒,有名字的,沒名字的,散在草叢裡像眼睛像星星,還眨呀眨。 「吹面不寒楊柳風」,不錯的,像母親的手撫摸著你,風裡帶著些心翻的泥土的氣息,混著青草味兒,還有各種花的香,都在微微潤溼的空氣裡醞釀。
鳥兒將巢安在繁花嫩葉當中,高興起來,呼朋引伴的賣弄清脆的歌喉,唱出婉轉的曲子,跟清風流水應和著。牛背上牧童的短笛,這時候也成天嘹亮的響著。
雨是最尋常的,一下就是三兩天。可別惱。看,像牛犛,像花針,像細絲,密密的斜織著,人家屋頂上全籠著一層薄煙。樹葉卻綠得發亮,小草也青得逼你的眼。傍晚時候,上燈了,一點點黃暈的光,烘託出一片安靜而和平的夜。在鄉下,小路上,石橋邊,有撐著傘慢慢走著的人,地裡還有工作的農民,披著所戴著笠。他們的房屋稀稀疏疏的,在雨裡靜默著。 天上的風箏漸漸多了,地上的孩子也多了。城裡鄉下,家家戶戶,老老小小,也趕趟似的,一個個都出來了。舒活舒活筋骨,抖擻抖擻精神,各做各的一份事兒去。
「一年之計在於春」,剛起頭兒,有的是功夫,有的是希望 春天像剛落地的娃娃,從頭到腳都是新的,它生長著。 春天像小姑娘,花枝招展的笑著走著。 春天像健壯的青年,有鐵一般的胳膊和腰腳,領著我們向前去。
散文詩賞鑑:
朱自清的《春》,是一篇優美的散文詩。詩人緊緊抓住春的特徵,以生動細緻的筆觸,描繪出一幅表現整個春天過程的瑰麗景象的巨大畫面。畫面滲透了詩人對春天的熱愛和對未來的樂觀與嚮往之情。讀了使人感到興奮鼓舞,向上之情勃然而起,得到美的享受。
《春》的結構可分三段:盼春、繪春、贊春。
盼春。文章一開頭就用詩的語言和寫法直抒思春之情。「盼望著,盼望著」,獨詞而迭句,感情真摯、深切。「東風來了, 春天的腳步近了」這兩個擬人的短句,不僅使「盼望著」有了明確親切的對象,而且表現詩人盼到東風送來春訊時的興奮和歡快之情。我們仿佛看到詩人正站在什麼地方凝目望著,等候著意中人兒的來臨一樣,久久地,久久地,終於聽到她的腳步聲由遠而近,那興奮喜悅之情難以自抑,不禁脫口高呼:「東風來了, 春天的腳步近了。
繪春之第一節寫春初回大地。「一切都象剛睡醒的樣子,欣欣然張開了眼。」「剛睡醒」,卻不是睡眼惺松,而是「欣欣然張開」,顯現出生命的活力,蘊含著無限的希望。初春時候的情景不正是這樣嗎?儘管那時草還沒有青,花還沒有開,春的特徵還不突出,但一切都在漸漸地變,漸漸地更新, 這卻是真真切切的實情。詩人便從這「一切」中選擇了大自然界變化最顯著,最易為人感覺到的幾宗典型事物——山、水、 太陽的變化,來描寫春初回大地的情景,表明春天到來了。寫山、水、太陽使用了排比句,而且每句的謂語都帶上趨向動詞「起來」,生動地表現它們正在變化著,使人感到大自然在蓬勃向上,充滿活力。
繪春之第二節寫草青了。「野火燒不盡,春風吹又生」,「春風又綠江南岸。」古代詩人的這些名句,說的是草,或者說的有草。 草有頑強的生命力與發展力,是它最早給大地著上新裝,使大地煥發容光。所以詩人接著就從草寫起。草在詩人的筆下個性突出,形象鮮明。「草偷偷地從土裡鑽出來」,看!它們多象那些天真而又調皮的孩子,在人們沒注意或注意不到的時候,突然冒了出來,叫人又驚又喜。鑽」寫出了小草破土而出的情狀,與狀語「偷偷」相連,表現了草的生命力。草不僅生命力極強,而且那模樣也是極可愛的,「嫩嫩的,綠綠的」,而且「一 大片一大片滿是的」,從園子裡,從田野裡一直伸向遠方。真是『芳草鮮美,「漸行,漸遠,還生」。句中「瞧去」一詞, 寫出詩人對春草遍地生這一情景的興奮和喜悅之情。行文至此,草似乎再無可寫的,然而詩人餘情未盡,妙筆生花,又藉助於「一大片一大片滿是的」所引起的生活聯想, 旁逸斜出,從孩子們在草地上的活動和遊戲,即從草與人的關係方面來寫,充分表現了人對草的喜愛,草給人的歡樂,草引出人的活動,春天的氣氛更濃厚了。「風輕悄悄的,草軟綿綿的」,人在草上「坐著,躺著」 感到舒適。「草軟綿綿的」,這就夠舒適的了,再配上「風輕悄悄的」,構成詩一般的境界。寫春草不單從春草的特徵落筆,還從人的方面寫春草的可愛,從而豐富了春草的美質,展示了人們喜春的情景。真是別開生面的高明寫法。
繪春之第三節寫花開了。「萬紫千紅總是春。」詩人從萬花叢中排選了花期相近,顏色各異而又最普遍,最常見,因而最富於代表性的桃、杏、梨來寫,寫了它們也就寫了群芳,寫了春天。 寫它們的什麼呢?姿色的豔麗、氣味的芳香是花的本質特徵, 當春競放是花的季節反應,這些早已被人寫爛了。詩人不愧是文壇高手,描寫別具一格。「你不讓我,我不讓你,都開滿了花趕趟兒」,寫出它們競相怒放的爭春情狀;「紅的像火,粉的像霞,白的像雪」,寫出它們的絢麗多彩。花之美在這裡得到了極高的表現。至於寫氣味,那就更出奇了,詩人透過花香說「花裡帶著甜味」,並聯想出桃兒、杏兒、梨兒累累滿樹的情景。鄭板橋一首寫花的詩中說道:「初來也覺香破鼻,久之無香亦無味,只疑夜深花欲睡,不知被花燻得醉。」詩人無疑也是「被花燻得醉」了,但是他的感覺並未麻痺,而是深得花之香,味之真,由嗅覺轉為觸覺,進而變為幻覺。詩人才是花味的最高品鑑者。「紅杏枝頭春意鬧」,「蜂蝶紛紛過牆去,卻疑春色在鄰家。」前人的這些名句,從花和蜂、蝶的關係上描寫春天,創造了很高的意境。此處,詩人接在花的後面寫蜂蝶的春事活動,用「花下成百成千的蜜蜂嗡嗡地鬧著,大小的蝴蝶飛來飛去」, 把古代詩人新創造的意境具體展開,描繪出一幅群芳鬥豔、蜂鬧蝶舞的畫面,春天的氣氛熱烈了。如果說上一層的內容是很多人寫過的,詩人作了詩意翻新,那麼下一層寫「野花遍地」就是創新立異了;因為野花得到如此的青盼,在文學作品中是不曾多見的。詩人寫野花變換了手法,他不再從花的特徵入手,而是寫它們在特定環境中的姿態:「象眼睛,象星星,還眨呀眨的。」這裡比喻和擬人結合, 逼真地寫出了野花之多,寫出了野花在花叢裡,在日光下,在微風中的變幻多姿。這又是一幅畫面。前一畫面突出於空間, 著於視覺的是立體;這一畫面平鋪於腳下,著於視覺的是平面。 這樣,以野花遍地的平面景物為背景,以群芳鬥豔,蜂鬧蝶舞的立體景物為主體,構成了一幅廣闊無限的堪稱為如花似錦的春色圖。我們讀了之後也仿佛進入了花的王國,陶醉了。
繪春之第四節寫風。這一節以古人詩的名句——「吹面不寒楊柳風」做開頭,很自然地轉到風上來,讀了使人產生詩意,產生對於風的暖覺。接著,「像母親的手撫摸著你」不僅使無形的風形體化了,而且風的輕柔溫和、人的舒適感受,都得到了充分的表現。再下面就借風的傳送作用寫氣味,寫聲音。寫氣味, 融合春的特點,寫由花、草、泥相互滲透、混合、作用而成的特殊性,給人的感覺是清新、濃鬱,恰似新釀的春酒引人心醉。 寫聲音,融合天籟和牧笛,恰似一支迎春交響曲,給人的感覺是美妙、歡快。氣味和聲音如此之美,春風給人享受自然無窮了。寫到這裡,春天給人的感覺已不再是一個季節,也不再是一幅大自然的畫面,而是一位美麗的少女——大自然化身的美麗的少女。她不僅有絕美的姿容,而且她正呼吸著呢、輕輕吐出由花、草、泥醞釀而成的特殊的氣息;她還高興地唱著呢, 聲音有時宛轉悠揚,有時高亢嘹亮,有時此起彼應,齊唱合嗚, 象開音樂會似的。春活了,春完全人物化了,就讓我們叫她「春姑娘」吧。為了使人對風產生形象感,詩人一面以實代虛,直接描寫風的形狀姿態:「象母親的手撫摸著你」;一面又在氣味、聲音的背後描成有形的圖。「新翻的泥土氣息,混著青草味兒,還有各種花的香……」不是一幅春郊耕作圖嗎? 「鳥兒將巢安在繁花嫩葉當中,這時也成天嘹亮地響著」,不是一幅以花鳥為背景的春牧笛聲圖嗎?合起來不是一幅更大的畫圖嗎?氣味、聲音就從這畫圖中隨風飄選出來。「樹高風有態」,同樣當我們的視線落在氣味聲音背後的圖畫時,仿佛也看見了春風蕩漾的情態。
繪春之第五節寫春雨。「雨是最尋常的,一下就是兩三天」。「可別惱」一轉,把我們的注意力引到雨中春色上來。先寫雨中日景。「像牛毛,像細絲,密密地斜織著」,詩人縱橫仰俯,從不同角度,雨降落的不同動態,無風和有風的不同情況,寫出了春雨的纖細、輕盈和多姿。「人家屋頂上全籠著一層薄煙,樹葉兒綠得發亮,小草兒也青得逼你的眼。」「一層薄煙」,是細雨濛濛的景象,「綠得發亮」,是葉面水珠閃光的景象,「青得逼你的眼睛」是小草被雨洗潤後的景象。這些景象與奼紫嫣紅、 一片明麗的不同,但卻顯得很含蓄、深沉、質樸,別有風韻。 再寫雨中夜景。為了突出雨夜的特點「靜」,詩人寫了燈光。「一 點點黃暈的光」,寫出了雨霧朦朧、燈光疏落昏冷的情景,渲染起一片混沌空寂的氣氛,對夜的靜起了很好的烘託作用,使人感到夜是「安靜而和平」的,十分恰於詩意。以上是寫市區的雨景,下面寫田野的雨景。這又是一幅畫面,有人有物,有動有靜,動景透出農事繁忙的氣氛,靜景透出鄉村特有那種寧靜氣氛,各有各的味兒。
繪春之第六節寫人的活動。風箏和前幾節所描寫的,同屬春天景象,由風箏引出孩子,再由孩子寫到所有的人,過渡自然。「也趕趟似的」,同前面的「都開滿了花,趕趟兒」,遙相承應,花爭春,人也仿佛在爭春;「舒活舒活筋骨,抖擻抖擻精神,各作各的一份兒事去」,同前面的「花下成百成千的蜜蜂嗡嗡地鬧著,大小的蝴蝶飛來飛去」遙相對應,人也和蜂蝶一樣,為春事而奔忙。這樣人和自然和諧地統一了一起來,人的活動成了春天景象的一個組成部分,「春」這幅巨畫顯得更有生氣, 更有意義了。「一年之計在於春』,剛開頭兒,有的是工夫,有的是希望」寓意深遠,是春之意義,春之價值之所在,也是詩人對春具有無限深情的原因。
贊春。贊春共只三句:一讚美春的生意盎然,二讚美春的無比美好,三讚美春的充滿活力。這三句話也是對春的特徵的高度藝術概括,體現了春的發展成長過程。詩人的感情、 思想和寓意也都融於其中,言簡意賅而又生動形象。讀了之後, 不僅繪春一段所展示的情景在我們的頭腦中浮現了,而且還覺得滿口生香,意味無窮,真乃點睛之筆!
作者介紹:
羅旭光(1927.06至2015.7),字軒然,畢業於原四川師範學院,原古典文學教授,中國民主同盟會員。上世紀五十年初曾任原南充市公園街小學教導主任、校長之職,曾多次受到當時川北行署胡耀邦同志的接見。其執教數十載,治學嚴謹,待學生如子弟,堪稱為人師表之楷模,師從於他的弟子無不敬慕他的才華與師德;著有《雙非詩文集》,有多項古詩文教學研究成果被國內多所師範大學釆用。本篇賞析之文原載於上世紀八十年代西南師範大學院刊《語文》、華東師範大學《語文教學資料選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