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安人的一天,是從城牆開始的。
散散步、遛遛鳥、吼秦腔,下象棋、會老友,再用各種姿勢活動胳膊腿兒,幾乎成了每個在城牆根下地道老陝的標配。
西安城牆與護城河
而城牆腳下的一縷碧波——護城河,千百年來一直「陪伴」在西安人的身邊,見證歷史變遷。如今,經過不斷提升改造,伴隨我們千百個日日夜夜的護城河,也以全新的面貌出現,十三朝古都的歷史底蘊在氤氳的水景中凝聚、升騰,一道美妙的風景線再次映入眼帘。那麼,它的前世今生,你對此有何了解?
2006年10月29日,西安城牆根來往的路人及小販
2017年9月10日,陝西省西安市,隨著發令槍聲響起,2017西安城牆馬拉松在永寧門城樓開跑。此次比賽分13.7公裡環城跑、半程和五公裡等多個項目,來自13個國家和地區的3000名馬拉松跑者相聚於此,從永寧門出發,沿途經過安定門、安遠門等18個城門,在奔跑中感受古都的魅力。
古代——堅固雄偉、寬闊深厚
西安城的前身是隋唐長安皇城出於城市防禦的需要,始在新城的城牆外環掘了一周的護城河。這就是西安護城河的早期工程。
唐昭宗像
公元582年,隋文帝任命著名建築家宇文愷為都城建設總設計師,開始修建宮城和皇城,第二年完工,繼之營築郭城。唐王朝建立後,仍以大興城為首都,改大興城為長安城,彼時的唐城,成為世界上最大的都城,五鳳來儀,儼然世界文明中心。
唐末昭宗天祐元年(904年)三月,長安城發生了一次重大變革——佑國軍節度使韓建放棄外郭城與宮城,僅以皇城改築為新城。
在此之前,皇城屬於內城,是大城中的子城,位於隋唐長安城北部的中心地區。當時的長安城只在外郭城牆外環掘了一條城壕,而在皇城的城牆外圍是沒有護城河的。經過本次改築,新城(即原皇城)由以前的內城變成了外圍城。出於城市防禦的需要,韓建命人在新城的城牆外,繞城牆一圈挖了道護城河。這就是西安護城河的早期工程。
唐含光門遺址
唐代以後,宋元兩朝中城市的名稱城和建制經歷數次變更,但城牆規模卻無變化。五代、宋、金、元的府城(或路城)一直沿用了這條護城河,且多次疏浚、導水入壕,可見當時地方官員對護城河防禦功能的高度重視。
舉個例子,宋代大中祥符七年(1014年)九月,永興府(今西安)府城井泉大半鹹苦,居民無法飲用,護城河有壕無水,知府陳堯諮上奏真宗,請求疏鑿龍首渠西渠,引滻水入城,並灌注護城河。同時,陳堯諮依照唐代舊跡,分出部分龍首渠水注入興慶池,使五代時逐漸乾涸的興慶池,重新恢復為遊人如織的風景名勝之地。
西安城牆門樓分布
航拍西安城牆,由於保存十分完整,我們可以直觀的看到城牆的輪廓與城門分布
時過境遷,在明王朝建立前,當朱元璋攻克徽州後,一個名叫朱升的隱士便告訴他應該「高築牆,廣積糧,緩稱王」。朱元璋採納了這些建議。當全國統一後,他便命令各府縣普遍築城。明朝初年,朱元璋認為「天下山川,惟秦中號為險固」,因此將次子朱樉封為秦王,就藩西安府。並詔令西安府長興侯耿炳文和都指揮樸英修整西安城,洪武七年(1374年)起,開始興建西安城牆,隨著而來的西安護城河,也得到了大規模的擴張與發展。
這年正月,宋國公馮勝奉朱元璋旨意,「往陝西修城池」。具體而言,就是將西安城牆在原隋唐皇城的基礎上向東、北兩面拓築。
隨著城牆外移、城周規模擴大,護城河也被延長拓掘了。拓掘後的護城河,位於城牆外側20米至60米處,壕深2丈,同樣是環城一周,共長4500丈,比城牆的周長長了近200丈。另外,護城河內,沿著河岸還砌有一條高6尺、厚2尺的壕牆。它外逼城壕、內為夾道,增強了護城河的防禦作戰能力。
明太祖朱元璋像
整個建設歷時八年,到洪武十一年(1378年)基本完工。
此後,清代在沿用明代護城河時,也多次疏浚護城河。其中,康熙元年(1662年),陝西總督白如梅與巡撫賈漢復主持的疏浚,將西安護城河加深至3丈。更大規模的修建則是在乾隆四十六年(1781年),陝西巡撫畢沅全面疏浚護城河,並把河道拓掘到深3丈4尺、面寬6丈、底寬3丈,為日後的護城河規模打下了紮實基礎。
明清時期對城牆和護城河的拓築和擴掘,環狀閉合、寬闊深塹的護城河以及城壕吊橋與城門、箭樓的組合配置,都充分反映出城水相依、據水為安的防衛智慧。彼時的西安,城牆堅固雄偉,城壕寬闊深厚,已然成為西北重要的軍事堡壘。
近代——戰亂頻繁、飽受摧殘
1911年,辛亥革命爆發,新軍從城內攻佔西安,安遠門是當時清軍的彈藥庫,新軍集中火力轟擊彈藥庫致使清兵受到致命打擊全線潰敗,至此統治西安265年的滿清政府被推翻了。遺憾的是雄偉壯美的安遠門城樓也在戰火中被毀。
1908年的西安城牆,傳教士John Shields所攝
1926年春,北洋軍閥吳佩孚的河南軍閥劉鎮華率所部「鎮嵩軍」12萬人馬由河南入陝,圍攻由陝西國民軍隊控制的西安城。城內督辦李虎臣和二師師長楊虎城的部隊總數不足3萬人,全城40萬人被圍困長達八個月之久。
「二虎」一方面動員全體士兵和全城百姓以城牆為屏障頑強抵抗,一方面向廣州國民政府求援。城外的「鎮嵩軍」也加緊了攻勢,窮兇極惡的「鎮嵩軍」因與城內的守軍相持不下便想困死城內的軍民,放火燒了城外已經成熟的40萬畝麥田,沖天火光延續了五六日,城內軍民餓死的就有兩萬餘人。
楊虎城像
「裹瘡猶出陣,飲血更登陴」,守城戰堅持得非常艱苦。直到10月受廣州國民政府編制的馮玉祥部隊奉命援陝,星夜兼程出奇制勝連打四仗使劉軍全線潰退,狼狽逃出潼關,西安之圍遂解。在這次戰鬥中炸毀了永寧門(南門)箭樓。
民國時期戰亂頻繁,經濟衰敗,當時的西安城也破舊不堪。就是在這樣的條件下,民國時期的地方當局為保護城牆,也做過一些必要的修護工作,如發布保護城牆的措施,實施小規模修繕等,這些修護工作雖未能改變古城牆衰敗面貌,但對保護其完整性及為日後大規模修繕起到了積極作用。
現代——勵精圖治、煥新亮相
新中國成立後,城市規劃使護城河改變了原有的戰爭防禦功能,負擔起城區45平方公裡城市防洪和雨水調蓄功能,成為城市雨水調蓄庫和洩洪幹道。隨著時間推移,護城河一系列諸如汙染物排放無序、水利設施老化、水質差、樹木老化等問題開始被詬病。
2006年10月29日,西安城牆根護城河釣魚的人
為此,西安市政府部門曾進行過三次清淤行動。從2003年到2017年,西安護城河先後進行了東門至建國門、建國門至朱雀門、朱雀門到西門3次規模化改造,形成了長6.2公裡、面積16.8萬平方米的景觀水域。同時,西安城牆南門歷史文化景區的南門箭樓修復性展示工程、護城河水上遊覽區、環城公園景觀提升改造工程、南門內地下人行通道等四大項目也相繼建成開放。
1998年十月金秋,西安市首次針對護城河開始大規模清淤、疏浚河道,西安市政府委託部隊官兵千餘人清理河底汙泥21萬立方米,先後有5000餘名解放軍指戰員連續奮戰在護城河齊腰深的淤泥中,與他們相伴的是腥臭的氣味和嚴寒的天氣。經過眾多部隊官兵的不懈努力,河道擴寬修整,河水水質得到改善。
1998年十月金秋,西安市首次針對護城河開始大規模清淤(資料圖)
1998年十月金秋,西安市首次針對護城河開始大規模清淤(資料圖)
1998年十月金秋,西安市首次針對護城河開始大規模清淤(資料圖)
1998年十月金秋,西安市首次針對護城河開始大規模清淤(資料圖)
2004年,相關部門採取高壓管道輸送方式清理河底汙泥,共鋪設輸送管道二十多公裡,將汙泥經過4級加壓,排到雁翔路南段一廢棄磚瓦窯,共清理淤泥3萬立方米。可惜好景不長,排放汙泥的磚瓦窯周邊的地下水受到汙染,乾燥發酵後的汙泥產生的惡臭味對當地環境也產生了惡劣影響。
2008年11月23日,西安城牆根護城河清淤
2009年,西安市政府經過充分調研,再次對護城河部分河段(文昌門——西門、東門東北角)採取人工辦法進行清淤。先將清理區域的水排乾,工人將汙泥裝入編織袋後,放置十天半月,使編織袋中汙水滲出,汙泥固化,再運上河岸拉走。清淤後的水質的確得到一定改善,可一到雨季,河道淤泥淤積,河水又被汙染。
改造護城河,讓水質更清澈的目標,任重道遠。
2016年3月,西安市政府啟動實施的護城河朱雀門至西門段改造工程,是治理工作向西延伸,進而打通全段的關鍵工程,改造內容包含河道內工程、河道護坡護岸工程、水質處理工程、兩岸林帶生態景觀工程、智能化設施等。2017年12月,護城河及環城公園(朱雀門至西門段)正式開園。
朱雀門示範段建成開放後,市民遊客驚喜地發現,護城河水位提升、水質清澈。在雄偉厚重的城牆下,在碧波蕩漾的城河上,遊弋泛舟的夢想成為現實。環城公園景區綠化雜亂、樹木老化的問題得到解決,四季美景如畫,成為市民群眾休閒娛樂的好去處。
2018年11月21日,水利部水利風景區建設與管理領導小組會議在北京召開,會議審議並表決通過了第十八批國家水利風景區,西安護城河水利風景區榜上有名,圍城繞水,清波蕩漾,如鏡一般的水面上倒映巍峨的城牆,為古城增添了幾分恢弘之氣。
2019年,西安市開始實施的西安城牆護城河及環城公園(西門-北門-東門段)綜合改造工程通過改建截汙箱涵,進行河道防護,最大程度做到雨汙水與景觀水分離,水質達到地表準三類水。
西門-北門-東門段工程主要包括河道綜合改造、節水及水質處理、護城河橋梁交通綜合改造、環城生態景觀綜合提升改造、智能化管理系統建設等5個方面。本次改造後,護城河全線可形成景觀水面35.3萬平方米,環城公園75.6萬平方米,也已於今年10月1日全面建成並免費開放。
2020年5月18日,航拍西安護城河改造工程。陝西西安護城河及環城公園綜合改造工程屬於西安市重點工程建設項目,改造河道總長14.6公裡,改造內容主要包括河道工程、水質處理工程、景觀生態提升、智能化管理等,預計於2021年全面投入使用。 張遠(陝西分社)/中新社
2020年5月18日,航拍西安護城河改造工程。陝西西安護城河及環城公園綜合改造工程屬於西安市重點工程建設項目,改造河道總長14.6公裡,改造內容主要包括河道工程、水質處理工程、景觀生態提升、智能化管理等,預計於2021年全面投入使用。 張遠(陝西分社)/中新社
2020年9月29日,西安市環城公園護城河。經過1年多的改造,西安護城河 「西門-北門-東門綜合改造提升工程」畫上了句號。圖為改造後的城牆西北角。
如今,經過17年的不懈努力,西安護城河景區提升改造工程即將圓滿完成,本次改造後全線可形成景觀水面35.3萬平方米,環城公園75.6萬平方米。數十年間,護城河水體進行經過多次全面治理後,現在的護城河環城公園正成為彰顯古城形象的重要窗口和文化名片。
2020年9月29日,西安市環城公園護城河。全線貫通的護城河為西安貢獻了一個長達14.6公裡「加長版」親水平臺,也實現了「水清、岸綠、堤固、洪暢」的目標。
全面建成開放後的護城河及環城公園,不僅可為市民遊客提供休閒娛樂的閒適場所,還將歷史文化巧妙地滲透進市井生活,將推出民俗文化展示、休閒娛樂綜合體驗、城市綠地生態體系三大系列主題產品,營造沉浸式體驗氛圍,成為市民休閒娛樂、健身鍛鍊、遊覽觀賞的一方樂園,打造四方遊客體驗古城西安最地道的市井生活體驗地。
一座古蹟,對於一個城市而言是重要的文化資源,其旅遊資源通常是開發的重點。然而在西安,這堅實偉岸的古城牆,對外是我國現存規模最大,保存最完整的古城牆;而對內,這是西安市民的可愛可親的小公園,在這裡,厚重的歷史就在身旁,文化的薰陶融入日常。
西安城牆下,護城河兩岸,環城公園鬱鬱蔥蔥,護城河水清草綠,碧波蕩漾。公園中河、林布局與城牆協調一致,相得益彰。園中建有亭廊、雕塑、詩碑等,隱於花草之中,使人輕鬆愉悅。通過系統治理,護城河做到雨汙水與景觀水分離,實現堤固、岸綠、河暢、水清、景美,人水相親、人水和諧的城市水環境畫卷。
西安人的一天,從此開始了。